城乡结合新型养老模式的可行性探析
——以成都市为例

2017-09-15 08:49刘少帅
四川建筑 2017年4期
关键词:城乡结合成都养老

朱 正, 刘少帅

(成都理工大学,四川成都 610059)

城乡结合新型养老模式的可行性探析
——以成都市为例

朱 正, 刘少帅

(成都理工大学,四川成都 610059)

如今的养老问题日渐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角度来看,解决养老问题已经到了十分关键和紧迫的时期。目前,城市在养老医疗服务方面虽比较完善,但大多数缺乏人文关怀,而乡村养老环境虽好,但养老服务设施条件则有待改进。因此针对城市和乡村的养老问题,新型养老模式的探究是十分必要的。文章通过对城乡老年人口现状及数据调查的分析,研究城乡老人的养老现状与行为特征,在此基础上探索城乡结合的新型养老模式可行性,为城乡老人新型养老生活空间与交往空间的建立提供一定的参考。

城乡结合; 行为模式; 养老

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快,老龄人口不断增长,中国现有老龄人口已经超过1.6亿,根据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预测,在未来20年里,我国老年人口年均将增长1千万左右。近年来,我国对老年人的养老问题越来越重视,敬老院、养老社区、候鸟式养老等模式建设取得了一定发展,解决了一些城市老年人的养老问题。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农村大部分青壮年劳动力向城市迁移,农村空巢老人逐渐增多,根据第6次人口普查数据,农村老年人口大约占全国老年人口总数的6成。因此解决农村养老也是目前十分重要的社会问题。

养老空间作为老年人重要的居住和交往场所,其环境的优劣直接影响到老人晚年的生活质量。而对于成都这个城市来说,对于养老空间又有新的定义。自古以来,不同的文化形成不同的生活方式,像燕赵文化的慷慨悲歌、三晋文化的务实豁达等。而成都文化的精魂是“道”,即“道法自然”。成都人在独特的道文化影响下,崇尚自然,喜欢自由,从而构成了自己的交友方式和思考方式,最后变成生活方式。除了文化的影响,成都的地理环境对于成都人生活方式的形成影响也非常大——这么和风拂面的气候,这么青山绿水的大自然,让人们不得不上前拥抱一下。成都人喜欢耍,什么时髦耍什么,外出不大在乎远近,时间短有时间短的玩法,时间长有时间长的玩法。星期六或者星期天凡是出城的高速路可谓车辆壮观,几乎是朋友家人相约去乡村的农家乐玩。由于农家乐的诞生,使城市周边农村的环境优美,城市人向往乡村生活,羡慕当地农家。很多老人退休后干脆住到农家去了,乡村旅游拉动了整个社会经济的繁荣,这都是成都人的生活方式产生的。之前全国各地到成都来学习成都城乡一体化,很多东西是由于成都人的生活方式发展的,外地人是学不去的。

1 成都市老年人口现状及人口行为模式分析

1.1 成都市老年人口现状

根据成都市2015年老年人口信息和老龄事业发展状况报告中显示:成都市内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为2 598 855人,占总人口的21.17 %,高出全国水平5.02 %,人口老龄化水平位居全国前列,其中城镇老年人口占据约52 %,农村老年人口占据约48 %,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城镇老年人口和农村老年人口处于均衡的状态。从调研中我们发现,老年人中低龄(60~69岁)老年人口占55.62 %,中龄(70~79岁)老年人口占29.54 %,高龄(8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仅占14.84 %。从数据显示来看,虽然目前老龄化的程度在不断增高,但成都市老年人口还是以中低龄为主,实际的养老服务需求并不旺盛,因此在满足高龄老年人的养老需求的条件下,我们应该更多的关注中低龄老年人的需求,提供更具有针对性的养老措施。

1.2 城市老年人行为特征

随着城市经济、环境等方面的发展,现代城市老年人对于生活品质的追求也越来越高。在经济拮据、物质匮乏的年代,大多数老年人的精力主要用于谋生、照顾儿孙等方面。到如今21世纪,中国的社会经济大幅度提升,大多数老年人群开始有了更多独立自主的时间,生活方式开始变得多样化,旅游度假、休闲养生等。在满足基本衣食住行的条件下,城市老年人渐渐地开始追求自己精神上的需求。

通过问卷调查和数据分析,如图1(a)所示,大多数城市老年人最为关注自己晚年生活的健康问题和心态问题,因此对于城市老年人养老问题上应该更多考虑医疗设施、健康养生等方面的完善。在城市老年人所期待的养老方式调研中,我们得知很多城市老年人都非常喜欢乡村生活,但却不能或不愿回到老家。一是因为那里的生活、医疗条件有限;二是老家乡村的文体活动等没有城市方便;三是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城市老年人们的人际关系、朋友亲情都已不在老家。城市老年人对于乡村养老和社区养老的养老方式期待值比较高,从图1(b)可以看出,大多数老年人对于社区养老稳定的服务设施和乡村的自然风光是很期待的,因此对于新型养老模式的探究可以考虑将二者结合。

(a) 晚年生活中重点问题

(b) 养老方式图1 成都市区老年人调查问卷数据

1.3 乡村老年人行为特征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是川西林盘的写照。这片有着浓厚乡土气息的人居空间是成都的乃至四川的名片。目前已有对于林盘的乡村旅游模式的开发,由于环境宜人,适合老年人颐养天年,所以乡村在养老方面具有特殊的优势。

但乡村老年人的养老条件在一定程度上要落后于城市。从成都周边村镇的踏勘调查来看,目前由于大部分青壮年迁移到城市,留守老年人的比例很高,而配套的医疗、养老设施等种类缺乏,因此乡村老年人的养老条件有待改善。根据实地调查,我们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发现乡村老年人的行为模式较为固定,多数以耕种、棋牌、照顾自家孩童等为主要行为,心理更是多一份传统和封闭。同时对于今后自己养老的意识较为匮乏,多数乡村老年人认为目前的行为方式即为自己的老年生活,对于医疗、服务以及丰富的业余活动没有过多的渴望。因此针对乡村老年人的养老现状,解决其养老问题不仅仅要改善乡村的养老条件,还应该注重在心理上增强他们的养老意识。所以对于新型养老模式的探究可增加乡村老年人生活的新的方式,开阔视野,丰富余生。

2 城乡结合新型养老模式的探究

根据上述现状和数据的分析与研究,我们可以看出:乡村老年人面对的养老问题主要是基础设施不齐全,公共空间的类型很少,其行为较为单一拘谨,心理更是多一份传统和封闭;城市内部的老年人面临的养老问题更偏重于心理,内心渴望和不同的年龄层次人交流,渴望安静的生活环境,而乡村的自然环境能够为城市老人养老提供更好的空间环境。针对城市老年人和乡村老年人两类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同时为了响应“城乡一体化”的国家政策,我们对城乡结合的新型养老模式进行分析,试图分析其实施的可行性。

所谓的城乡结合的养老模式,就是在城乡结合部的区位设置集中的养老区域,让城市老年人和乡村老年人有共同的活动场所一起养老、生活。一方面,农村老年人和城市老年人有各自独立的生活空间;另一方面,二者又有着共同活动和交往的公共场所。因此需要通过对城市老年人和乡村老年人不同的行为心理进行数据分析,对其各自的生活空间进行具体的分析设计,同时针对城市老年人和乡村老年人的养老问题,探究城乡结合新型养老模式的可行性。

2.1 城乡结合新型养老模式的可行性

目前对于城乡价值结合的新型养老模式的研究并不多,大多数都是分开解决二者的养老问题。城市老年人养老问题的完善主要体现在提高养老院、社区养老空间等养老场所的品质和条件,而对于老年人群心理上的关怀还不够;而乡村老年人的养老问题一直没从根本上得到解决,针对这种状况,城乡结合新型养老模式具有一定的潜力。

根据前期的调研和问卷数据的分析,城乡结合的新型养老模式的成立主要满足以下的条件:(1)便利的交通。交通对于城乡之间的发展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因为交通的便利可以促进乡村中物流的发展。同时图1(b)根据对城市老年人的调查显示出城市老年人对于社区养老的认知度和可信度比较大,对于大多数城市老年人来说,久居乡村的养老方式很难长期成立,因此便利的交通可以更加方便城市老年人前去乡村进行养老生活,甚至出现当天去乡村当天回城镇的可能性。(2)应同时满足城市老年人和乡村老年人各自的生活环境。城乡结合的新型养老模式对于大多数城市老年人来说是比较陌生的,同时城市老年人和乡村老年人所处的生活环境、习惯等都不同,因此是需要有部分各自独立生活的环境的。(3)应满足城市老年人和乡村老年人共同交流的条件。所谓新型的养老模式,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打破传统的养老模式,让乡村老年人和城市老年人在生活上可以相互交流沟通,体验到丰富多样的养老生活。根据对城市老年人的调查数据显示,城市老年人喜爱乡村的自然风光,喜欢田园生活中的自给自足,喜欢更多新鲜的生活体验;同时乡村老年人对于城市中完善的服务也是十分渴望的,因此对于二者结合的养老模式中,二者相互交流沟通的生活环境也是必须的。

2.2 城乡结合新型养老模式的价值

针对乡村留守老人和城市老人养老多方面的问题,提出城乡结合新型养老空间的设计思路。本次课题的研究向传统的养老理念发起挑战,摆脱了单一、独立的城市养老模式,设计出可供乡村老人和城市老人一起养老的空间。该模式不仅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两种生存环境下的老人的养老问题,还会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获取更大的益处。这种城乡结合新型养老模式更加强调从使用的实际需求出发,实现人 性化设计,打破了传统封闭的养老模式,是具有社会必要性和当代可行性的研究意义。

3 结束语

城乡结合新型养老模式是一种可以同时解决城市和乡村养老问题的新探索。亲近自然的环境,可以给乡村老人和城市老人提供一个共同养老和相互交往的平台,同时可以丰富老年人晚年的精神生活,提高晚年的生活质量,实现健康老龄化的目的。对于乡村老年人来说,摆脱了留守在农村的孤独,通过城市老年人了解到城市的文化和生活方式。对于城市老年人来说,可以体会到传统养老模式所不能给予的更生态化的生活方式,给平淡的生活增添了趣味。从社会的角度来讲,这种新型养老模式为养老提供更多更合理的方式,能够充分利用乡村环境,一定程度地解决城乡共同养老的问题,对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健康发展有重要意义。

面对城乡老年人养老空间的问题,如何建设与时代背景相对应的养老空间,如何在空间设计中结合老年人心理与行为活动特点,如何为城乡老年人搭建沟通与交流的平台,这些问题是当下建筑设计工作者应重视与思考的,并应在设计实践中不断进行探索。

[1] 周燕珉,刘佳燕. 居住区户外环境的适老化设计[J].建筑学报, 2013(3).

[2] 刘菁,王敏.我国城市养老设施配套标准初探[J].城市规划学刊,2011(5).

[3] 孙颖心.老年心理学[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7.

投稿须知

1.投稿文章论点明确,文字精练,数据可靠,每篇论文(含图表)一般在4000字左右,包括:题目(中文一般不超过20个汉字)、作者姓名、作者单位及邮政编码、中文摘要(100字~300字)、关键词(3个~8个)、正文、参考文献。

2.量和单位符号等必须符合国家标准规定。稿中外文字母、符号必须分清大、小写,正、斜体,黑、白体,上、下角标的字母、符号,其位置高低应有明显区别。

3.文中图、表,随文出现插图,请用计算机绘图。图中文字符号应与正文一致,字体大小为六号宋体。照片要清晰、层次分明。

4.文中章节编号采用三级顶格排序:一级标题形如1、2、3、……排序,二级标题形如1.1、1.2、1.3……排序,三级标题形如1.1.1、2.2.2、3.3.3……排序。

5.参考文献必须是公开发表且在文中确实引用的专著、期刊文章、学位论文、技术标准等,按文中引用的先后顺序编写,并在文中引用处标注文献编号。参考文献著录格式如下:

专著: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M].版本项(第一版不著录).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引用页码.

连续出版物: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J].刊名,出版年,卷(期):引用页码.

论文集、会议录: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C].论文集编者名.论文集名称.论文集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学位论文: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D].学位论文申请地:学位论文申请学校,申请年.

技术标准:主要责任者.标准编号 标准名称[S].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6.来稿请提供作者简介,注明姓名、出生年月、性别、民族(汉族可以不注)、学位(或在读学历)、技术职称、所从事的技术工作或者研究方向等。

7.来稿为科研基金项目的请注明项目名称和项目编号。

8.投稿请将电子版发送到本刊投稿邮箱scjzbjb@vip.163.com。

《四川建筑》编辑部

2016年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编号:201610616056)

朱正(1995~),本科;刘少帅(1995~),本科。

TS976.34

A

[定稿日期]2017-03-31

猜你喜欢
城乡结合成都养老
穿过成都去看你
养生不是养老
数看成都
养老更无忧了
关于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几点认识
一体化环境下城乡结合商贸流通体系构建
以房养老为何会“水土不服”?
成都
养老之要在于“安”
动起来,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