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引导PICC置管术两种体外测量方法的临床研究

2017-09-15 06:30:14张巧凤赵翠云
实用临床护理学杂志(电子版) 2017年16期
关键词:胸椎测量方法尖端

张巧凤,赵翠云*

(内蒙古包头市肿瘤医院PICC专科门诊,内蒙古 包头 014030)

超声引导PICC置管术两种体外测量方法的临床研究

张巧凤,赵翠云*

(内蒙古包头市肿瘤医院PICC专科门诊,内蒙古 包头 014030)

目的 比较超声引导下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术的两种不同体外测量方法的准确性。方法 选择2016年1月~2016年6月本院PICC门诊行超声引导下PICC置管患者100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的L型测量法,即从预穿刺点沿静脉走向,横过肩膀至胸骨上切迹右缘,再向下反折达第三肋间隙,实验组采用改良后的测量方法,即从预穿刺点至右胸锁关节的长度与根据身高确定增加的长度之和即置入长度。置管成功后予胸片定位,比较两组患者PICC置入上腔静脉的准确度。结果 实验组PICC置入上腔静脉的准确性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ICC置管采用改良后的测量方法,可以保证导管置入上腔静脉的准确度,提高了置管的安全性,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PICC;体外长度;测量方法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rally inserted central venous catheter,PICC),适用于中长期进行静脉输液治疗的患者,此技术于1986年开始应用于临床,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该项技术已由传统的肘下静脉置管改良为超声引导下塞丁格技术的肘上静脉置管,具有操作简单而且穿刺成功率高,带管时间长(可达1年),并发症少,基本不影响日常生活等优点,已被临床广泛应用。其恰当、合适的导管位置直接关系到患者能否安全、顺利的使用导管,其导管尖端定位上腔静脉的中下1/3处,而传统的体外测量方法总比实际置管长度偏深,大部分都已进入右心房,导致患者出现心律失常等并发症,而且导管过长还需要进行二次调整,增加并发症的发生率,加重患者紧张恐惧的心理负担,故本文特将改良后的测量方法与传统的测量方法进行对比研究,现介绍如下。

1 PICC简述

PICC是指经外周静脉(首选贵要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的置管技术,其末端位于上腔静脉的中下1/3处,通过体表X线来确定置管长度(标准位置在第4--7胸椎),传统的测量方法为L型测量法即从预穿刺点沿静脉走向,横过肩膀至胸骨上切迹右缘,再向下反折达第三肋间隙,,但在胸部X光片上显示都已过了第八胸椎,易进入心脏,给患者带来心前区的不适,造成患者的心理阴影,从而影响导管的安全使用。

2 资料与方法

2.1 一般资料

选择2016年1月~2016年6月本院PICC门诊行PICC置管患者100例,其中男23例,女77例,选取病例均经病理检测诊断明确的恶性肿瘤患者,且均需进行静脉化学治疗,无血栓史、外伤史、放射史、心脏病史等禁忌症,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50例。

2.2 方法

两组患者均使用美国巴德公司生产的三项瓣膜式PICC导管和视锐5超声引导仪,测量时均取平卧位,穿刺侧手臂外展与躯干呈90 º,使用酒精和碘伏棉球以穿刺点为中心反复消毒整臂,无菌范围做到最大化,置管成功后均采用X线摄片定位。将置管的日期、患者的基本信息(姓名、性别、年龄、诊断、身高)、置管长度、测量至右胸锁关节长度、根据身高增加厘米数、穿刺静脉名称、尖端位置等记录在PICC置管登记表中。对照组采用传统的体外导管测量方法为L型测量法即从预穿刺点沿静脉走向,横过肩膀至胸骨上切迹右缘,再向下反折达第三肋间隙,,实验组采用改良后的测量方法即从预穿刺点至右锁关节的长度与根据患者身高选择增加的厘米数之和即为最终置入的导管长度,见表1。

表1 最终置入的导管长度

2.3 观察指标

PICC定位使用X线摄片定位计数胸椎的方法,以第六到第七胸椎或者上下间隙水平为理想位置,导管尖端未达到第六胸椎间隙水平的为置管过浅,超过第七胸椎间隙水平的为置管过深,留置导管期间无导管脱出、断裂、静脉炎、静脉血栓、,心前区不适等并发症的发生,置入体内的总长度未发生改变、导管尖端位置未发生移位。

2.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结 果

两组患者置管后导管尖端X线定位情况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置管后导管尖端X线定位情况[n(%)]

由表2可见,对照组中置管理想深度的只有17例(34%),过深的有 23例(46%),经X线摄片定位后向外拔出2~3 cm,其中有8例自述心前区的不适,过浅的有10例(20%),而实验组中置管理想深度的有40例(80%),过深的有7例(14%),经X线摄片定位后向外拔出1~2 cm,未诉不适感,过浅的有3例(6%)。实验组中理想深度的置管患者带管治疗期间导管位置均未改变且无心悸、胸闷等并发症发生。经过对实验数据的计算测得P=0.000628。

4 讨 论

目前PICC技术在临床中广泛应用,主要用于中长期化学治疗、肠外营养输注、抗菌治疗或者病情危重的患者,能够避免因长期输注高浓度、高渗透压、强刺激药物带来的血管损伤和局部皮肤组织的刺激,保证全部静脉治疗过程的顺利。根据《肿瘤治疗血管通道安全指南》中的要求,对照组采用传统的L型测量方法有8例患者置管过深尖端进入右心房,刺激大血管的迷走神经时引起窦房结自律性改变,即刻引起心悸、胸闷等不适,长期用药还可加重心脏负担,尤其是有心脏病史的患者,二次调整导管还可以引起静脉炎及血栓等并发症,导管置入的长度关系到导管是否能安全顺利的使用,因此需要护理人员尽快的寻求处精确的测量方法,改良后的测量方法减少了导管置入长度的测量误差,实验组的各项数据显示导管尖端一次性置入的准确度较高,特别使身材肥胖不易触摸第三肋间隙的患者,避免了二次调整导管尖端位置,提高了导管置入长度的准确性和安全性,避免因定位不准确所导致的各种严重并发症和医疗费用,减少了导管对患者的伤害,减少了医患纠纷,更加能够为患者的生命保驾护航,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高级血管通路。

[1] 徐波,耿翠芝,等.肿瘤治疗血管通道安全指南[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5:50-54.

[2] 高 玲.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术体外测量方法的探讨[J].中国健康月刊:学术版,2011:153-154.

[3] 唐仰璇,佘佩吟,陈秀娜.留置外周中心静脉导管长度测量方法的改进[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1,17(15):1832-1833.

[4] 高 青,钱火红,PICC置管长度测量方法的改进,护理学杂志:外科版,2013,(7).

[5] 李惠玉,张 芳,杨 静.体外测量公式在PICC导管置管中的应用.护理研究,2014,(14):1741-1742.

[6] 姜海平,戴亚克,杨雪华,等.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进行肠外营养的研究[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02,(08).

[7] 张光全,程泰煦.经周围静脉插入中心静脉导管行肠外营养[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02,(08).

本文编辑:苏日力嘎

Clinical study on two methods of measuring PICC in vitro under ultrasonic guidance

ZHang Qiao-feng,ZHao Cui-yun
(Inner Mongolia Baotou Cancer Hospital, PICC specialist clinic, Inner Mongolia, Baotou 014030,China)

Objective To compare the accuracy of two different methods of in vitro measurement of inserted central venous catheter (PICC) guided by ultrasound guided central venous catheter (periphrally). Methods 100 cases of PICC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experimental group, cases in each group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nd case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experimental group, each group had 50 cases. The control group using conventional L type measuring method, from the pre puncture point along the vein to and across the shoulders to the suprasternal notch to the right edge, then down anti fold up to the third intercostal space, experimental group using a modifed method for measuring, namely from the pre puncture point to right in lock joint length and according to height to determine the length increases and the insertion length. After the catheter was successfully positioned, the accuracy of the superior vena cava was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ith PICC. Results The accuracy of PICC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P<0.05). Conclusion The improved measurement method can ensure the accuracy of the superior vena cava, improve the safety of the catheter and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which is worthy of clinical application.

PICC;In vitro length;Measuring method

R472.9

B

ISSN.2096-2479.2017.16.182.02

赵翠云

猜你喜欢
胸椎测量方法尖端
胸椎脊索瘤1例
俯卧位手法整复结合电针治疗胸椎小关节紊乱
胸椎真菌感染误诊结核一例
郭绍俊:思想碰撞造就尖端人才
科学中国人(2018年8期)2018-07-23 02:26:56
基于迭代稀疏分解的介损角测量方法
基于应变原理随钻钻压测量方法研究
一种高效的PCB翘曲度测量方法
胸椎三维定点整复法治疗胸椎小关节紊乱症临床观察
镜头看展
基于位移相关法的重复压裂裂缝尖端应力场研究
断块油气田(2014年5期)2014-03-11 15:33: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