弋晶晶
(四川省德阳市人民医院,四川 德阳 618000)
前置胎盘剖宫产术后对产妇实施循证护理的效果观察
弋晶晶
(四川省德阳市人民医院,四川 德阳 618000)
目的 对前置胎盘剖宫产术后对产妇实施循证护理的临床效果进行观察、总结和分析。方法 选取2015年6月~2017年1月 在我院接受剖宫产术的前置胎盘患者92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6例。其中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而观察组患者采用循证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满意度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满意度优于对照组,且不良反应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前置胎盘剖宫产术后对产妇实施循证护理能够显著提升患者的满意度,并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总体临床效果显著,值得广泛应用。
前置胎盘;剖宫产;循证护理;效果观察
前置胎盘是指妊娠28周后,胎盘附着于子宫下段,甚至胎盘位置低于胎先露部的情况[1]。前置胎盘常导致是妊娠晚期出血,是妇产科常见的一类严重妊娠期并发症,前置胎盘包括完全性前置胎盘、部分性前置胎盘、边缘性前置胎盘三类[2]。前置胎盘剖宫术后的优质护理对于患者的恢复和预后十分重要,因此如何改进护理方案是临床研究的热点。本文以我院近几年在我院接受剖宫产术的前置胎盘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比了常规护理和循证护理的临床效果,并总结相关护理对策,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6月~2017年1月在我院接受剖宫产术的前置胎盘患者92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6例。其中,观察组年龄23~35岁,平均年龄(25.9±3.7)岁。对照组年龄24~36岁,平均年龄(26.1±3.6)岁。所有患者均经诊断确诊,且对研究内容知情并同意。排除合并其他严重慢性疾病的患者,排除精神疾病患者。经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患病类型、病情程度等方面的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入院后进行相关的健康宣教,嘱患者保持足够的卧床休息,维持适合的酸碱平衡和电解质平衡。饮食方面应注意以高热量、高蛋白、低盐、易消化的食物为主,多吃水果蔬菜多饮水,积极补充维生素。严密监测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同时密切关注胎动、胎心及子宫情况,及时进行对症治疗[3]。对照组患者在观察组患者的基础上采取循证护理措施,从术后开始,包括提出循证问题、寻求循证依据、进行循证评价、实行循证方案等步骤。
1.3 评价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主要观察项目包括产后大出血、胎盘植入、切口愈合不良以及新生儿窒息等。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统计两组患者对于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具体指标包括非常满意、满意、基本满意和不满意。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经比较,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7.0%(17/46),明显少于对照组的10.7%(5/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603,P<0.05),见表1;此外,观察组患者的满意度为91.3%(42/46),明显优于对照组的52.2%(24/46),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17.370,P<0.05)。
表1 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情况对比(n,%)
前置胎盘的主要原因包括①多次妊娠、多次人工流产或剖宫产手术等导致的子宫内膜受损;②受精卵到子宫腔时滋养层发育缓慢,尚未发育完全便移植入子宫下段并发育成前置胎盘;③吸烟或吸食毒品导致子宫胎盘供血情况较差,胎盘代偿性扩大,覆盖至子宫颈内口时形成前置胎盘;④多胎妊娠所致的胎盘面积过大[4-5]。循证护理是遵循证据采取相应护理措施的护理学,需要成立专门的护理小组,要求组内人员的经验丰富,且受过循证护理培训,护理人员对发生不良反应的原因进行分析,查阅文献并询问医生,与患者的实际结合提出针对性的护理方案,在护理结束后对护理效果进行评估。
本研究采用对照研究的方法,证明了前置胎盘剖宫产术后对产妇实施循证护理的总体临床效果显著,且不良反应较少,值得在临床广泛应用。
[1] 陈红梅,彭 燕.循证护理在重度子痫前期剖宫产术后并发症产妇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4,24:107-108.
[2] 李洁盈,刘月改,李小赏.优质服务在初产妇前置胎盘剖宫产术后出血中的干预效果[J].中国医药导报,2016,34:170-173.
[3] 黄秋虹,彭思苹,张 兵,陈惠霞.安列克联合子宫下段塞纱在前置胎盘剖宫产术中的临床应用效果观察[J].临床医学,2016,02: 24-25.
[4] 余 青,周建华.改良子宫切口剖宫产用于完全性前置胎盘中的围术期护理[J].中国当代医药,2015,11:174-176.
[5] 谭宁红,曹红军,李 玲.循证护理在降低剖宫产术后感染及改善产妇生存质量中的效果研究[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2,08:897-898.
本文编辑:刘欣悦
R473.72
B
ISSN.2095-8803.2017.15.1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