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舆论的传播特征及社会影响

2017-09-15 07:18
合肥学院学报(综合版) 2017年4期
关键词:舆论

王 慧

(安徽省社会科学院 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合肥 230051)

微博舆论的传播特征及社会影响

王 慧

(安徽省社会科学院 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合肥 230051)

新媒体语境下,微博舆论场仍旧是移动舆论场的主阵地。微博舆论折射社会心态,反映社会万象,具有主导权精英化、载体移动化、扩散圈层化、传播裂变化、语言娱乐化等传播特征,同时也具有正反两个方面的社会影响。

微博舆论;传播特征;社会影响

“舆论是公众关于现实社会以及社会中的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的总和,具有相对的一致性、强烈态度和持续性,对社会发展及有关事态的进程产生影响。”[1]藉此定义,我们可以将“微博舆论”界定为:“微博舆论是公众通过微博对现实社会及社会中的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的总和,具有相对的一致性、强烈态度和持续性,对社会发展及有关事态的进程产生影响。”舆论生发阶段,只要微博参与传播,均可称为微博舆论。舆论发生初期,微博可以是信息源,即舆情事件首先通过微博爆料;舆论发生中期,微博可以是舆论的扩散器,加剧舆论发展的烈度;舆论发展的末期,微博参与传播促使社会问题得到解决。这三种舆论均可称为微博舆论。美国《连线》杂志将新媒体定义为“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在新媒体语境下,微博舆论具有独特的传播属性,仍旧是网络舆论场的主阵地。

1 微博舆论的传播特征

1.1 微博舆论主导权精英化 学界有个共同观点认为微博舆论去中心化,打破权威,张扬个性,使精英阶层的话语权下移,彰显了草根性与平民化的传播个性。可是从实际发展来看,微博舆论更加趋于精英化,微博话语权仍旧由现实社会的精英所掌握。新浪微博运营实行的也是精英策略。资料显示:“新浪在2005年以博客起家,以名人效应嵌入产品运营,之后各领域名人、专家等等均入驻新浪,这种策略不仅荣光了博客,更是顺利地过渡到了微博身上。”根据新浪微博数据中心显示:截止2015年9月30日,微博月活跃用户人数已经达到2.12亿人, 但具有影响力的微博用户仍旧是名人微博。有学者对2011—2012 年热度最高的30 起公共事件为研究对象, 从新浪微博中找出 30 起公共事件转发量超过 500条的微博热帖作为研究样本, 寻找公共事件微博传播的关键节点, 并分析影响关键节点影响力的因素。研究发现:影响微博传播的关键节点,名人微博占据所有类型的榜首。从关键节点的微博 ID 类型分布来看, 28%的关键节点是名人微博, 居于所有类型的榜首。在9个核心关键节点微博 ID 中, 网络媒体官方微博 3 个、名人微博 2 个、传统媒体官方微博 2 个、政务微博 1 个、 草根微博 1 个。[2]在9个核心关键节点微博 ID 中,草根微博只有1个。可见,多数草根微博沦为“沉默的螺旋”,陷入自说自话的境地,草根舆论边缘化。名人微博、官方媒体微博和现实世界一样在虚拟空间依旧是意见领袖,主导舆论的发展走向。

1.2 微博舆论载体移动化 定制化、可视化、数据化、移动化已成为媒体发展的大方向。随着手机终端的大屏化和手机应用体验的不断提升,手机作为网民主要上网终端的趋势进一步明显。移动互联网的高速发展的大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微博舆论的发展。新浪微博、腾讯微博日均发帖2.3亿条,移动化阵地和公共话题聚焦能力突出,在各种突发事件中共同发挥了议程设置作用。根据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监测,2014—2015年的移动舆论场风起云涌,超过一半的突发舆情最先在“两微一端”曝光或升级。移动舆论场突发公共事件按传播热度排名,前10的依次是:马航航班失联事件、香港“占中”事件、上海外滩踩踏事故、东莞扫黄事件、蓝翔技校陷舆论风波、女大学生失联、山东招远血案、黑龙江监狱犯人微信偷情事件、广东茂名PX项目群体事件、杭州垃圾焚烧站引发群体聚焦(见表1)。[3]

表1 2014—2015年移动舆论场突发公共事件传播热度

表格来源:刘鹏飞、 周亚琼 、张力, 2014年中国移动舆论场舆情发展报告《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

从上表可以看出,微博舆论场仍旧是移动舆论场的主阵地,微博舆论相较于微信舆论,除了具有人际传播、组织传播的特点外,大众传播的特点更为明显,也就是广场式传播,而微信的舆论传播限于熟人、朋友间的传播,私密性圈层化更强。因而,微博舆论能短时间内发生“井喷式”的强烈外向型传播,影响范围更大。

1.3 微博舆论扩散圈层化 从传播模式上看,微博舆论的传播路径类似于波纹效应,一圈圈往外扩散。核心议题发布后,同一圈层上关注的粉丝转发或评论,形成第一级舆论圈,二级粉丝二次传播,形成第二级舆论圈,如此类推,依次向外扩散。从博主与粉丝之间的关系看,往往具有相同爱好、相同职业、相同身份地位的人互相关注,形成微博圈。也就是圈内人更容易互相关注、转发评论,如娱乐圈的影视明星互相关注,普通人在同事、同学、朋友间互相关注,这是微博舆论传播结构上的圈层化。从微博舆论事件看,每一起普通事件话题迅速演变成微博舆论,与微博传播的圈层化特点不无关系,只要话题触动公众的敏感神经,相同的情绪就会被点燃,并迅速传播和蔓延,呈现出爆炸式的传播。

1.4 微博舆论传播裂变化 微博舆论的传播路径是立体网状结构,互相叠加。每个微博主在同一个平面上是信息网络中心,博主和粉丝是一对多传播。每一个粉丝与其关注粉丝又构成了一个传播平面,向外辐射,依次叠加,传播效应类似于细胞的分裂繁殖,能产生聚变效果。在突发事件中,博主通过微博第一时间发布信息,不受版面审核和时间限制,如果事件能引起公众共鸣,微博舆论通过“评论+转发”的裂变式传播,瞬间聚焦,急速扩散,微博舆论的强度和烈度惊人,影响范围深远,一起地方性事件会突破地域限制很快演变成全国性事件。由于微博这种“评论+转发”的特有信息生产形式,在社会突发公共事件中,是舆论传播的主导力量。许多突发公共事件,通过微博第一时间爆料。2014年、2015年移动互联网发展迅猛,“两微一端”成为移动舆论场的三驾马车。但就传播效力而言,微博舆论仍旧具有优势。与新闻客户端相比,微博的传播模式是一种立体式传播模式,而新闻客户端还是在同一层级传播,这种传播效力应该是不可比拟的。与微信相比,微信的私密性较强,传播效力有限。当然,目前在网络舆论场中,新老媒体互相交织,在各种突发事件和热点话题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共同设置议程合力发挥作用。

1.5 微博舆论语言娱乐化 微博流行语虽然只有简短的几个字,却能瞬间在微博空间传播,被上千万甚至上亿网民讨论或转发。这种微博舆论以一种特殊的载体呈现,或表达网民共同的心绪,或折射时代变迁,或反映社会万象。2014、2015年微博流行语,主要分为两类。

(1)幽默诙谐折射社会心态。如“有钱就是任性”本意是具有嘲笑有钱人做事风格的意思,随着在微博空间使用的增多,又延伸出类似的用语, “长得帅就是任性”“成绩好就是任性”等,表达网民欣赏赞扬同时不乏羡慕的心理。微博流行语“心塞”发源于微博段子手“@称霸幼儿园的女人”,此人在微博中大量使用“心塞”一词来表达内心的抑郁和对世界的不满。这条微博流行语微博转发1 586万次,表达一种情绪,指周围有不顺心的事,让你心理很不舒服。“蛮拼的”表示“挺努力”或“努力了,没有成功”,转发988万次。社会转型期,经济高速发展,人们的精神状态却更加焦虑和不安,虽然工作“蛮拼的”,却依旧是“心塞”。 “蛮拼的”“心塞”之所以成为微博流行语,实际上这个两个词暗合了当前的社会心理,引起了上千万草根网民的共鸣。

(2)鲜活生动反映生活万象。一些微博流行语反应了人们的价值取向和态度。如“女汉子”“暖男”“小鲜肉”等,“女汉子”是独立承担起生活或工作重担的女性形象,与之前的“女强人”一词相比,“女汉子”具有被迫无奈的意味;“暖男”是顾家爱家男人的写照,反应现实生活中女性对这一类男子的期待。网友用创造性语言表达和宣泄情绪,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如“萌萌哒”是许多大龄儿童撒娇、扮可爱的必备词汇,微博转发2 598万次;“醉了”转发5 012万次,来源于网络玩家对对方技术的感叹,通常表示对人物或事物,无法理解、无法交流和无力吐槽;“吓死宝宝了”应该是90后网友的创作,由于这一代网民多为独生子女,因此自称“宝宝”。当代青少年一出生,便生活在网络虚拟世界中,被称为网络原住民。可以说,微博流行语大多数来源于网络原住民的创造。

2 微博舆论的社会影响

2.1 传播缺失 (1)微博传播的匿名性特征,流言谣言在微博上的传播更难以辨别和控制。由于微博的互动性、裂变性传播特征,网络谣言的传播速度呈现几何级增长趋势。根据本课题组问卷星调查显示,在1 123份人次填写的问卷中,有631人次认为,流言谣言在微博上的传播更难以辨别和控制(见表2)。

表2 微博舆论传播的社会影响

来源:课题组问卷星2016年调查问卷。

人人都是自媒体,为了博得关注度和粉丝量,一些博主不惜抹黑榜样人物来炒作自己的微博,如2013年“秦火火”诋毁雷锋形象案例。秦火火发微博称:“这是雷锋1959年为自己添置的皮夹克、毛料裤、黑皮鞋等全套高档行头,皮夹克、毛料裤、皮鞋加起来当时在90元左右,而当时雷锋一个月才6块钱。”事实真相是“雷锋在鞍钢是正式工人,每月有36元工资,他在寄卖商店买了手表、皮夹克等很便宜的旧货。”[4]颠覆文化名人是一些谣言传播者的重要传播策略,损害的是民族的文化记忆,扭转人们的价值取向。相比现实世界,微博具有匿名性,微博发言更加自由、宽松。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勒庞认为,群体中的匿名性使得人们放松了文明对低级本能的控制;情绪与行为通过自发的模仿与“传染”得以迅速扩散;最重要的是,在群体的影响下,“显意识个性消失了”,个体服从于劝说与暗示,即,基本上被群体的集体意志催眠了。[5]因此,在匿名的情况下,人们发言更加大胆和无所顾忌,传播谣言的机率会增加。2015年国家网信办全面推进网络真实身份信息的管理,微博用户注册实行“后台实名,前台自愿”原则,加大监督管理执法的力度。大部分网友前台仍旧使用昵称。这实际上处于实名与匿名的中间地带,网友发言比实名状态更为积极,但也会顾及法律底线。此举不失为互联网管理的明智做法,既维护了网民公共参与的积极性,也保障了依法管理网络的可行性。

(2)微博传播的群体极化特征,可能会促使微博舆论事件转化为网下行动。群体极化这一概念最早是由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凯斯·桑斯坦系统阐述的。他给群体极化下的定义是:团体成员一开始即有某些偏向,在商议后,人们朝偏向的方向继续移动,最后形成极端的观点。[6]微博的裂变式传播特点使有相同志趣和爱好的人在传播渠道上形成接力传播,相同观点会不断加强和印证,相同的情绪也会不断放大,当负面情绪积累到一定程度,小规模群体事件会演变成大规模微博舆论事件,甚至有的出现网下大规模群体行为。小规模群体事件经微博传播后,当政府组织的权威性消息不能及时发布,网民的情绪得不到疏导,微博舆论会朝着一个方向发展,质疑政府或者工作人员,引起网民更大的愤慨。此种微博事件在很短时间内会被大量网友转发及评论,迅速变成微博头条或热点。在诸多群体事件中,微博谣言、微博煽动、微博串联等频繁出现,反复传播,最终酿成群体性暴力冲突的惨剧。

2.2 传播功能 (1)建构公共话语空间,推动社会法治进程。大众传媒在构建公共领域方面的功能日益退化,而在当下的自媒体时代,微博作为信息传播共享和意见讨论的平台,为社会大众提供了开放、平等的公共话语空间,公共意见和公共舆论得以形成,成为了整个社会重要的舆论阵地,并能运用理性和批判的精神对公共权力进行监督,肩负起了振兴现代社会公共领域的重任。近年来,微博舆论监督的议题涉及反腐、国家发展、金融、政治、文化,还有和民生相关的医疗保险、教育改革、环境保护、食品安全、房价等内容,有力地推进了社会法治进程。如雷洋事件中,在社会舆论尤其是微博舆论的关注下,涉事民警被依法逮捕。2016年7月1日起,公安部制定印发的《公安机关现场执法视音频记录工作规定》正式实施,可以说雷洋事件促进了执法进步。

(2)公民意识崛起,促进民主政治进程。公民意识的崛起是我国政治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也是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重要条件。人们在网络上不再被动地获得信息和服务,而是积极主动地“上传”——参与。微博议题开始出现从娱乐和生活领域逐步向政治领域转变,充分体现了公民意识的崛起、提高和升华的过程。在提高政治参与的同时,微博正在培育参与型政治文化。

微博舆论聚焦了公众关心的热点事件和话题,在互动中有利于体现民意,更多更切实的保障公众民主的权利,从而影响、推动公共政策和公共行政的民主化进程。公众通过微博舆论对公共政策及社会服务进行评价和反馈,促进政府规范行政,依法行政,提高行政效率,维护公共利益。微博议事发挥了公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扩大公民有序参与政治,改善了公共政策的信息渠道和议程参考,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的形成。

在新媒体语境下,微博舆论场仍旧是移动舆论场的主阵地,微博舆论折射社会心态,反映社会万象,具有主导权精英化、载体移动化、扩散圈层化、传播裂变化、语言娱乐化等传播特征,同时具有正反两方面的社会影响。针对微博舆论的特征,趋利避害,加强微博舆论引导与治理对完善中国网络社会管理具有重要作用。

[1] 陈力丹.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7:11.

[2] 谢耘耕,荣婷.微博传播的关键节点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30起重大舆情事件微博热帖的实证研究[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3(3):5-6.

[3] 刘鹏飞,周亚琼,张力.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93.

[4] 人民网.典型谣言案例盘点:六类惑众谣言,你中枪了吗?[EB/OL]. [2017-03-02].http://society.people.com.cn/n/2013/0905/c229589-22810734-2.html.

[5] 卢毅刚.认识、互动与趋同——公众舆论心理解读[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 143.

[6] 凯斯·桑斯坦.网络共和国——网络社会中的民主问题[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20.

[责任编辑:刘跃平]

Communication Features and Social Influence of Public Opinion on Weibo

WANG Hui

(Institute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Anhui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Hefei 230051,China)

Weibo has still been the major mobile arena for the public opinion under current new media context.The public opinion on weibo reflects our social mentality and represents various social phenomena.Our research indicates that weibo’s public opinion is featured with the elite dominant discourse power,the mobilized channel,the circling and fissional way of information diffusion,and the entertainment-oriented language.It has brought about both positive and negative influence on our society.

public opinion on weibo; communication feature; social influence

2017-03-02

2017-05-15

国家社科规划项目“微博舆论与公众情绪互动研究”(14BXW048)基金资助。

王 慧(1973—),女,安徽合肥人,安徽省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副研究员,双学士;研究方向:新闻传播学。

G206;D64

A

2096-2371(2017)04-0065-04

猜你喜欢
舆论
晚清《舆论时事报》:无声之国
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舆论
“三力”并举,提升学术期刊舆论引导力
国际“舆论战”对地方舆论工作的启示
当前舆论场的几组变量及其相互关系
新闻报道在舆论引导中的作用
西方舆论观的历史沿革
谈反腐倡廉中新闻舆论的引导力
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
谁能引领现代舆论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