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9大养生法则

2017-09-15 13:17赵永发
益寿宝典 2017年4期
关键词:精血元气脏腑

文/赵永发

古代9大养生法则

文/赵永发

四时养生

《黄帝阴符经》曰:“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提出“调于四时”、“分别四时”,划分出“生”、“长”、“收”、“藏”作为一年四时养生的法则。所说春主“发陈”,就是“生”气;夏主“蕃秀”、就是“长”气;秋主“容平”,就是“收”气;冬主“闭藏”,就是“藏”气。养生的要求和目的是把人身的精神顺应四时的性质随时应变,不可反其道而行之。因时制宜地调节自己的生活规律,有助健体防病。否则,逆春气伤肝,逆夏气伤心,逆秋气伤肺,逆冬气伤肾。

经络养生

经络是人体全身的一个网络系统,有14条经脉线,循行于人体,起着控制调节作用,这14条线又有许多分支,称为络脉,经脉与络脉共同组成这个网络系统,祖国古老医学理论将人体内机制分为阴阳二性,阴阳调和,处于正常。《黄帝内经》说,经络具有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之作用。古代养生学家认为,疏通经络可作为摄生的重要措施。而最简明的方法就是刺激、按压。针灸几个重要穴位如合谷、内关、足三里、涌泉、太溪等。

合谷可防治颜面及五官方面的疾病;内关有助于防治心脏疾病;足三里预防五脏六腑特别是消化系统的疾病;涌泉穴可增强肾气、健步,强化免疫功能;太溪六是补肾,全身大补穴。

修身养生

与人为善、助人为乐是建立人际关系的根本,清代养生家石天基认为:“善养生者,当以德行为主,而以调养为佐”。欲健康长寿者须从修身养性为起点,日常与人多说好话,多行善事。古医家盂云说:“若能保身养情者,常须善言莫离口”,“口有善言,又当身行善事”。孙思邈亦说:“心诚意正思虑除,顺理修身去烦恼。”养成良好品行,常做有利于他人的事,可使自己心胸开阔,心情愉悦。

静神养生

养性就是调养自己的精神心性。古人认为,神是生命活动的主宰。保持神气清净,心理平稳,可保养元气,使五脏安和,并有助于预防疾病,增进康寿。反之,则怒伤肝、喜伤心、忧伤肺、恐伤肾、思伤脾,以至诱发种种身心疾患。

食疗养生

“民以食为天”饮食养生历史悠久,是我国古代文明的重要内容之一。古人认为,合理饮食可以调节精气、纠正脏腑阴阳之偏,防治疾病、延年益寿。故饮食既要注意“博食”,即以“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又要重视五味调和,否则,会因营养失调,体质偏颇,五脏六腑功能失调而致病。

调气养生

古人认为,人体元气乃先天之本,元气自肾提供,体内元气有化生、推动与固摄血液、温养全身组织、抵抗病邪、增强脏腑功能之作用。营养失衡、劳逸失当、情志失调、病邪夹击等诸多因素,可导致元气的虚、陷、滞、逆等症候,进而使机体发生病理性变化。

调气养生法,主要通过慎起居、顺四时、戒过劳、防过逸、调饮食、和五味、调七情、省言语、习吐纳、行导引等一系列措施来调养元气、祛病延年。

进补养生

进补宜分清四时、阴阳、气血、脏腑、体质。传统医学十分推崇用滋补药调理阴阳、补益脏腑、滋养精血、合理进补可以强身、防病、祛病。但进补既要辨证,又要适量,还应考虑四时寒暑,虚则补、实则泻。服用补药时,如系入肺药,在秋季较合适;如系温补药,则在冬季比较适宜。补气药宜用参类(红参、党参、西洋参、太子参等)、五味子、灵芝、虫草。食用中有山药、大枣、芝麻、桂圆、南瓜、核桃、胡萝卜等补气类食物。禁忌须注意,凡属气虚,要忌吃破气耗气的食物,如萝卜、山楂、槟榔、柿子、薄荷、胡椒等。

固精养生

古人认为,精血是人体营养物质中的精华、能量部分,是生命的物质基础,五脏六腑得精血的供养,才能保持其正常功能。古人特别强调,节欲保精,多动少泻,如性欲无节,精血亏损过多,轻者病变百出,重则减损寿命,若开源节流可保养阴精,延缓衰老。

减毒养生

《孙真人卫生歌》歌诀头几句是:“世人欲识卫生道,喜乐有常嗔怒少。心诚意正思虑除,顺理修身去烦恼。”告诫人们应重视情志调摄。人若喜怒无常则会导致体内阴阳、气血失调,劳累过度会损伤脾气;伤于饮食则生湿热、痰浊;冒犯六淫,伤之外邪则百病丛生。这种致病因素被人体视为“毒”。因此,古人提出以“减毒”来保全真气的养生之道。而通过饮食调理,服用药物及其他措施,减少体内积聚之毒,可免生疾患,防止早衰,进而延年益寿。

猜你喜欢
精血元气脏腑
蔡连香从“精血”理论辨治妇科疾病的特色
The Dunhuang murals are helping to revive travel on the old Silk Road
扎纸马
如何养元气?
三种端元气ð13C1-Ro模型建立与应用
古人养形有三法
铸造师
扮嫩高手“元气裸妆”来袭
以脏腑体位和功能来认识藏医诊脉法
脏腑经络辨证施治颈性眩晕验案5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