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马志英
破解食品安全谣言之塑料变食品
文/马志英
专家简介
马志英
“塑料大米”、“塑料海带”、“塑料粉丝”……当你听到这些传言时,是选择信还是不信?现在听听专家是怎么说的——
上海市食品研究所技术总监,上海市食品学会食品安全专业委员会主任。
最近“塑料君”频频在朋友圈转发的视频中“背黑锅”,特别冤枉。先是看到把塑料袋扔进机器里,居然生产出了白花花的大米;接着看到紫菜和黑色塑料袋一样撕不开,嚼不碎,就说紫菜是用塑料袋做的;不久又出现火烧粉丝的视频,口口声声说粉丝也是塑料做的。
人们普遍相信“百闻不如一见”,利用视频传播谣言是一种很能吸引人眼球的手段。真人现场拍摄,还能是假的吗?不明真相的朋友们看到后马上转发。很多人将这样的视频转发给我后询问:“这是真的吗?”其实,这些视频谣言的手法并不高明,明眼人一眼便能识破,但为什么还有许多人会相信呢?让我们来剖析一下。
谣 言
视频中有人在机器的一头放入大把大把的塑料袋,经过加工后,另一头便掉下一粒粒形似大米的白色颗粒物。转发者称,这是假大米的制作过程。
真 相
熟悉塑料行业的人士一看便知,视频中是行业内最常见的塑料挤出法造粒加工,视频显示是一个小工厂将回收的塑料袋经过加热捏合,再用螺杆挤出机挤出,最后切粒制成的白色颗粒状塑料。由于清晰度不够,塑料颗粒看起来与大米相似。
这是一种典型的移花接木谣言,利用人们对塑料加工的盲区进行欺骗造谣。对此类谣言其实用常识想一想即可破解:如果用塑料袋真的可制成大米,即使外观再逼真,它也是塑料啊,一烧一吃肯定露馅。再说,市场上的塑料颗粒价格比大米还贵,这赔本的买卖谁会做?
谣 言
这一谣言的视频有许多版本,内容大同小异,都是有人将某品牌的紫菜放入水中泡发,随后捞起撕扯,发现紫菜韧性十足,要花不小力气才能扯断。半透明的紫菜看上去跟黑色塑料薄膜袋一样,便说这些紫菜都是“黑塑料袋做的”。有的说自己在食用紫菜的过程中发现紫菜嚼不碎,有一股腥臭味,对网友称“别吃紫菜了”。
真 相
类似谣言视频多年前已经出现过,近来又死灰复燃,居然一度疯转,引起了消费者的恐慌,许多人称“不敢食用紫菜了”。据报道,多家涉事紫菜企业都曾接到过匿名电话,称除非给钱,否则就继续传播“塑料紫菜”的视频。可见,这场“塑料紫菜”风波的背后并不简单,好在政府监管部门已介入调查并公开澄清信息了。
有些消费者看了视频后也把家里的紫菜浸水,拉扯时是像塑料薄膜袋有点韧性,便也信以为真。其实也不难破解,只要你再仔细试试:把塑料袋和紫菜同时浸水,可发现塑料袋不吸水,表面有水珠;紫菜吸水变软,表面光滑,没有水珠。塑料袋干时是有弹性的,扯时会变薄,而紫菜干时是偏脆性的,弹性非常小,一扯就断了。
那为什么有的紫菜会有韧性呢?原来,紫菜分坛紫菜和条斑紫菜两种。温州以及福建等地所养殖的均是坛紫菜,口感较硬,有韧性,常制成圆盘,多用于紫菜汤,视频中用的就是坛紫菜;而江苏等地以条斑紫菜为主,口感软糯,入口即化,一般用作紫菜片、寿司等。此外,末水紫菜(一个生长期中最后一次采摘的紫菜)品质会略差,口感更韧。不过,即便是末水的坛紫菜,其韧性也远远低于黑色塑料袋,在气味、味道上也有天壤之别,不可能发生混淆。
我们还可以做个燃烧实验:点燃黑色塑料袋,可见其迅速燃烧,火势蔓延较快,着火的地方呈蜡状变形卷曲,燃烧之后结成小黑团,塑料气味浓重且刺鼻;点燃紫菜,可见紫菜也能被迅速点燃,但冒出的是白烟,并有咸腥味出来,燃烧之后的灰烬是白色的,一抖就掉下来。是真是假一试便知。
谣 言
近期,“塑料粉丝”的视频在网上疯传。视频中,一个怀孕女子一边点着一捆粉丝,一边说道:“比柴火还好烧……还能看到有荧光粉……这不就是塑料嘛!”
真 相
这又是指鹿为马式的谣言,哪有凭可以燃烧就断定粉丝是塑料的道理?粉丝大多是以豆类或薯类为原料制成,在提取高纯淀粉后,经过打糊、漏粉、浸洗、晾晒或者烘干精制而成,主要成分是淀粉。在含水量少的情况下,淀粉易于燃烧,这与挂面、方便面可燃烧是一个道理,不也有人拿火烧挂面来造谣吗?
粉丝经过干燥处理后,会有一些中空结构,所以燃烧时会有噼里啪啦的响声出现。燃烧后作为碳水化合物的淀粉失去氢和氧后留下黑黑的碳,形成的黑渣轻轻一捏就散碎下来,这是正常的现象,它们燃烧时没有刺鼻性气味。有些塑料也会燃烧,但大多有刺鼻性气味,有的塑料制品在燃烧过程中会产生油蜡滴状物,燃烧后成一块黏黏的固体,是真是假一试也可明了。当时我建议媒体记者和朋友们,把合格的粉丝和塑料丝都烧一下,拍成视频,谣言不攻自破。更可细想一下,将塑料做粉丝这种既卖不出又亏本的生意,谁会做?
这几场,“塑料变食品”的谣言闹剧暂时偃旗息鼓了,这些低级谣言无需高科技或复杂的检测手段就可识破,希望有些朋友们反思一下,为什么当时会相信这种视频谣言,过不久也许又有类似变相的谣言视频出现,是否先别急于转发?可以先想一想它有没有破绽,试一试它究竟是真是假,问一问相关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