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探近代山西新教教会小学(1880—1937)

2017-09-15 05:40:37
山西青年 2017年18期
关键词:新教传教士教会

卢 璇

鲁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山东 烟台 264001

浅探近代山西新教教会小学(1880—1937)

随着基督教新教进入山西境内,教会开办了大量的教会小学。教会小学从19世纪80年代开始萌芽发展,到20世纪20年代发展到顶峰,之后发展滞缓,1937年抗战爆发,受时局影响,逐渐衰落。教会小学开办之初宗教色彩浓厚,后办学模式发生改变,减弱了其宗教色彩。教会小学的开办,扩大了新教在山西民众中的影响,其先进的办学模式,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山西本土初级教育的发展,教会女学的率先开办,为山西本土女学的出现带来启发性的影响。

新教;传教士;教会小学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的签订,基督教新教获得了进入中国内地的特权。新教入晋后,为传播宗教,兴办了大量的教会小学。教会小学经历了从萌芽、发展繁荣到衰落的过程,其办学初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其后教会小学作出改革,减弱宗教色彩。教会小学的客观存在对近代山西社会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关于山西教会学校的论著,多考察教会教育对近代山西的影响。并没有对教会学校下的各级教育进行分类,在教会学校中,新教小学占很大比重,不可忽视。本文以基督教新教小学为研究对象,借鉴前人研究教会学校分析方法和史料资料,重点分析教会小学的发展脉络和办学模式,以及对山西社会所产生的影响。

一、山西新教教会小学产生的背景

近代山西新教小学的产生有一定的历史背景。近代中国在西方殖民者的入侵下,被迫打开国门,新教进入中国内地。传教士进入山西后,为传教开设了大量的教会小学。

(一)基督教新教进入山西

1840年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由此基督教会渐入中国,先期在沿海地区传教。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又被迫与英、法两国签订不平等条约,中英《天津条约》规定“英国民人,在各口并各地方意欲租地盖屋,设立栈房、礼拜堂、医院、坟茔,均按民价照给,公平定议,不得互相勒掯。”①中法《北京条约》亦明确规定“大法国人亦一体可以建造礼拜堂、医人院、周急院、学房、填地各项。”②由此传教士可自由进入中国内地,创设教堂、医院等,开始了他们的布道事业。

传教士们一拥而入中国内地,广为布道。1869年,苏格兰传教士韦廉臣牧师和伦敦会理一视牧师进入山西宣教。1876年,内地会传教士特纳与詹姆斯到达山西,提出了在山西永久布道的建议,由于经费困难,二人返回汉口。因此,早期入晋的传教士们并没有在山西建立起传教事业。

1877年山西发生大饥荒,传教士们以此为契机,纷纷入晋传教。特纳和詹姆斯二人重返山西进行赈灾。同年,赈灾经验丰富的李提摩太由鲁入晋。而后,相继来晋的传教士有69人,在本省各地发衣散粮,拯救了不少灾民,并扩大了基督教在民众中的影响。第二年,特纳在山西首建差会总堂两所,分别位于太原和临汾,差会总堂建立后,在晋的传教事业有了资金保障,差会为传教士们发放薪水,出资建教堂、医院和学校,山西的传教事业开始起步。③

(二)传教手段的最佳选择—办学

差会总堂建立后,传教士们开始在山西宣教,初期教会的活动主要是巡回布道,散卖圣书、医疗患者、创办戒烟所,美国公理会初期便在汾阳创立戒烟所,用自己配制的药品,帮吸食鸦片者戒除烟瘾,但通过戒烟入教的人数并不理想。④英国浸礼会和内地会初期活动都致力于戒烟事业,但经营惨淡,从开始经营戒烟事业到1907年,由戒烟局戒断烟瘾之男女不下三万人,由戒烟入教者千人左右,约3.4%。⑤由此可见,传教士们初期致力的戒烟事业所带来的传教效果不明显,他们开始反思传教手段的选择,在借鉴早期或他处传教士的经验后,决定用办学作为传教手段。

传教士将工作重心转变到办教育后,开办了大量的教会学校,由于小学固有的优势:办学经费少,受众面广,入学人数多,学龄儿童容易接受新鲜事物等,教会小学的兴办更容易满足教会广为布道的目的。

二、山西新教教会小学的发展情况

山西新教经历了从萌芽、繁荣到衰落的过程,此处将对山西新教教会小学的发展过程做一个简单的分析,以便更好了解近代山西的新教教会小学的发展脉络和特点。

(一)萌芽阶段(1880—1900)

山西新教小学开始于1880年,最早设立在塞外,一直到1898年发展到晋中,该年公理会在太谷城内创办了三所小学,1890年,公理会又在汾阳设立了铭义小学。⑥这是新教在山西最早开办的小学,一直到1900年,教会小学在山西并无大的发展。

1900年义和团运动兴起,6月山西出现义和团运动,恰遇清廷对外宣战,承认义和团的合法地位,山西巡抚毓贤大力支持义和团,“排外仇教”,所以山西义和团运动来势凶猛,在晋的教会所受损失可谓全国之最。山西的义和团运动遍及11州、6府、40多个县,有22处发生过杀害外国传教士的事情。⑦据统计,当时山西外国传教士遭杀害者有134人,占全国被杀传教士的84%。⑧山西新教在义和团时期遭受破坏极大,以至于教务事业都付之东流,教会小学的事业也被迫暂时停止。

(二)发展繁荣阶段(1900—1920)

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后,清政府下令严惩义和团,尤其对山西的义和团严加惩治,并保护教堂。接任山西巡抚的锡良和芩春煊在办理教案过程中,都对教会采取保护措施。甚至有报纸登出“山西地方政府以某事自请于美国传教会董事部,略谓该省公立学校之事权,当悉以付诸美教会。”⑨由于该报纸是教会所办,所言不免夸张,但也可以看出当时山西政府对教会采取的保护力度之大。此后,传教士陆续重返山西,重新开始传教。

1902年,教会在平定开设荣真小学,1904年太谷、汾阳两地开办了铭贤、铭义小学,还分别开办了贝露、崇德女子初级小学。⑩这是新教在庚子拳乱后率先开办的小学,随后,新教小学迅速发展。到1918年,山西新教小学共有165所,其中初级小学139所,高级小学26所。从1900年的寥寥几所到1918年的165所,教会小学实现了迅速发展。据1918年山西新教各教派布道区中初级小学的数量统计,我们可以更直观地看出这种发展。

表1 1918年山西各差会布道区与初级小学比较图(计量单位:个)

资料来源:《中华归主》第1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396页。

从上表可知,山西布道区中初级小学总计有48%,公理会布道区初级小学比例最高,高达90%,布道区中初级小学比例最低的是内地会的28%,但内地会所设的初级小学有40所。综上可知,1918年,山西教会布道区有一半都开设了初级小学。从教会小学的数量和分布情况分析,这一时期是教会小学的繁荣期。

(三)衰落阶段(1920—1937)

山西教会小学进入20世纪20年代后,发展缓慢。据统计,1922年在教会小学分布的103个县中,有61个县学生人数低于25人,甚至有学校无一学生,此时教会小学进入缓慢期。1925年新教在山西设有小学152所,学生共有7519人,反观1918年教会小学165所,学校数量在这一时期有所下降。据《山西省第十次教育统计》,1925年山西公立小学共有1407所,学生86096人,教会小学跟公立小学的比率为11%,学生比率为8%,从这两个比率中可以看出教会小学的发展进入停滞期。山西的教会小学在这一时期数量有所下降,学生数量也没有明显的增加。

三、山西新教教会小学的办学模式

教会小学在其发展过程中,面对其发展滞缓的情况,对其办学模式做出一定的改革,主要是减弱其宗教色彩,以便吸引更多的学生入学。

(一)教会小学的硬件设施和课程设置

新教教会小学的硬件设施较齐全先进。1914年,太谷的铭贤小学修建新校舍,增设了图书馆、礼堂和科学实验楼,有物理仪器和生物标本,配合教学活动。左云的教会学校也积极改建校舍,“校舍今春又行改建,较前扩充,足供应用。凡教授自修操衣教员等室,焕然一新,楹壁所饰,壮丽夺目。”校舍的焕然一新和较高的硬件设施水平,一定程度上能够吸引更多的学生入学。

教会小学在教学方法上也做出了改革,1919年召开的全国各省教育会第五届年会,新教决定初级小学使用国语教学,并且向教育部备案。这一决定表明教会小学向政府靠拢,逐渐本土化,以便吸引更多学生入学。传教士还对教会学校的课程设置进行了改革,教会小学在开办之初,宗教课程占很大的比重。后来,教会小学慢慢减弱学校的宗教色彩,减少宗教课程。太谷铭贤小学在开设之初,宗教教育占相当地位,学生们必须系统地学习《圣经》。但到1923年,铭贤小学已经增设了党义、历史、地理、自然、工艺等课程,课程更加全面,并且宗教课也大为减少。同一时期兴县教会小学的课程有“所授之功课,除普通科外,并有道科、英文、历史、地理、拳术等科。”此处值得注意的是兴县教会小学和太谷铭贤小学都开办了体育课,可知教会小学的课程设置除了现代社会学科和自然学科,同时也注重学生的体质发展。教会小学减弱宗教课,设立了更加齐全现代的课程体系。

这一阶段山西教会小学发展缓慢,学校数量和学生数量都没有大的进展;教会对此做出改革,减少宗教课程,减弱宗教课程,以图减弱这种下滑趋势。

(二)教会小学的教育理念

教会小学虽然是在传教的目的下开设的,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但其作为外来新事物,与山西传统的私塾和书院相比,教会小学拥有更先进的教育理念。

从上文可知,教会小学虽然在开办之初注重宗教课程,但后来其课程发生改革,增设了英文、音乐、体育、地理、历史课程,已初备现代教育课程体系,可以看出教会学校注重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人才。

近代山西最早的女子学校也是在新教率先创办的,1904年,新教创办了贝露、崇德女子初级小学,这是近代山西最早的女子小学。教会女子学校给了女孩童上学的机会,突破了传统教育中男女有别、女孩子不应该上学的落后观点,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女性身心和心智的发展。

四、山西新教教会小学的影响

新教教会小学的客观存在,对近代山西社会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作为为传教而设的学校,扩大了新教在山西的影响。教会小学自身的先进性,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山西本土小学的发展,山西女子学校在教会女校的影响下逐渐出现,完善了山西初级教育体系。

(一)教会小学对传教的影响

新教入晋后,传教士们为快速发展教务工作,将办学作为其传教手段后,大力开办学校。教会小学的开办,增加了入教人数,扩大了新教的影响。到1916年,山西新教各教派入教群众1000人中,小学生占478人,可见开办教会小学带来的最直接的影响便是增加了入教人数。此外,教会小学的开办,扩大了新教在山西民众中的影响,山西兴县内地会教会小学便扩大了在当地的影响,“于今暑假期内,有数生领餐受洗归主……很能感动很多人悔改信主。”可见,教会小学的开办不仅使学生中多人入教,普通群众也有人跟随入教。所以,教会小学的开办,达到了教会办学的初衷,既增加了入教信徒,也扩大了教会在当地的影响。

(二)山西新教教会小学的教育影响

新教教会小学作为西方教育的代表,初入山西时,其先进的办学模式,对山西初级教育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示范性影响,促进了本土小学的现代化进程。教会开办的女学也对当时山西的教育理念有一定的冲击作用,山西本土女子学校在教会女学的影响下逐渐出现,完善了山西的初级教育体系。

山西传统教育直面科考,培养符合科考的“人才”,晚清中国面对西方殖民者的入侵屡次失败,急需现代科学知识人才,教育改革由此开始,新式学校产生之初,教育理念并没发生大的转变。但教会小学文理兼重,分班教学法,教学效果显著。受此影响,山西本土小学在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上慢慢转变原有形式,向教会小学学习,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本土小学的现代化进程。

教会小学在教育内容上影响了近代山西的小学教育。传统的私塾教学以《三字经》、《百家姓》和“四书五经”为主,虽然晚清开始教育改革,山西的新式小学并无大的发展。在传统的初级教育中,学生的体质一直没有得到重视,改革之初的新式小学也没有开设体育课。但教会小学早已开设体育课,平定友爱会开办的新民小学便非常重视体育,新型体育设施较多,篮球、足球、标枪、铁饼、门球等应有尽有。山西政府直到1918年才规定学校要实施体育课程,此后体育课程才慢慢进入小学教育。由体育课程设置的历程可知,本土小学在课程设置上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教会小学的影响。

在传统教育观念下,女子不可上学,这一情况到了近代才得到改善。近代山西最早的女子小学是教会所办,教会女学对山西开办女学带来启发影响,近代山西女子学校的成长受教会女学的影响较大。在教会女学的影响下,山西最早的私立女子学校“知耻”女子学堂在1906年开办。在教会女校和私立女校的启发下,近代山西公立女校也开始建设起来,1907年山西第一所官办女校—山西女学堂创立。虽然私立女校和官办女校开办之初,仍有其落后之处,但相比提倡“女子无才便是德”落后教育理念和现状而言,有很大的进步意义。在教会女子小学的示范影响下,近代山西的女子学校开始起步,是近代山西初级教育现代化的标志之一,对于山西教育的进步影响,不言而喻。

新教教会小学作为外来事物,从其发展的轨迹看,其办学模式一目了然,对山西社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但我们更应思考教会教育与本土教育之间相互抵制又相互交融的发展过程。

[ 注 释 ]

①王铁崖.中外旧约章汇编(第1册).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7:97-98.

②王铁崖.中外旧约章汇编(第1册).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7:106.

③中华续行委办会调查特委会编.中华归主(第1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385.

④《山西文史资料全编》编辑委员会.山西文史资料全编(第9卷).第107辑.《汾阳地区宗教沧桑录》.《山西文史资料》编辑部,1998:1125.

⑤中华续行委办会调查特委会编.中华归主(第1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386.

⑥李东福,宋玉岫,杨进发,主编.山西教育史.山西人民出版社,2010:493.

⑦山西省史志研究院,编.《山西通志》卷46《民族宗教志·宗教篇》.中华书局,1997:428.

⑧中华续行委办会调查特委会,编.中华归主(第1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387.

⑨《紧急要务:山西拟以办学全权托付教会》.《通问报·耶稣教家庭新闻》,1914(592):3.

⑩山西省史志研究院编.山西通志(卷46).《民族宗教志·宗教篇》.中华书局,1997:505.

[1]李楚材.帝国主义侵华史料:教会教育.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7.

[2]《紧急要务:山西拟以办学全权托付教会》.《通问报·耶稣教家庭新闻》,1914(592).

[3]朱泰.左云教会学校之发展(山西).兴华,1923(42).

[4]傅效说.兴县内地会得人之新气象(山西).通问报·耶稣教家庭新闻,1924(1125).

[5]《山西文史资料全编》编辑委员会.《山西文史资料全编》.《山西文史资料》编辑部,1998.

[6]山西省史志研究院,编.山西通志·教育志.北京:中华书局,1999.

[7]山西省史志研究院,编.山西通志·民族宗教志.北京:中华书局,1997.

[8]李东福,宋玉岫,杨进发,主编.山西教育史.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0.

[9]中华续行委办会调查特委会,编.中华归主(第1卷).北京:中华科学社会出版社,1987.

[10]王铁崖.中外旧约章汇编(第1册).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7.

[11]顾长声.从马礼逊到司徒雷登 来华新教传教士评传.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12]黄新宪.基督教教育与中国社会变迁.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6.

[13]章开沅,马敏,主编,王忠欣,著.基督教与中国近代化教育.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14]刘晓丽.清末民初的山西女子教育.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05(3).

[15]高飞.教会教育影响下的近代山西教育.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6).

[16]刘安荣.基督教与近代山西教育事业现代化.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

[17]岳谦厚,黄欣.新教与山西近代教育.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12).

[18]刘安荣.基督教的传播与近代山西社会早期现代化.山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19]王笑笑.基督教影响下的山西教育.山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20]王显超.中国教会小学研究(1840—1937).西南大学硕士学位,2010.

卢璇(1993-),男,汉族,山西运城人,本科,毕业于山西师范大学,鲁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中国近代史。

卢 璇

鲁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山东 烟台 264001

G

A

1006-0049-(2017)18-0001-03

猜你喜欢
新教传教士教会
我最爱的那个人,教会了我……
我最爱的那个人,教会了我……
我最爱的那个人,教会了我……
葡萄牙西班牙保教权探源
西部论丛(2019年6期)2019-03-08 02:52:02
德意志新教与扬森主义
晚清新教在华汉语培训学校的创办与发展
60岁再创业邰中和当“光的传教士”
海外星云(2015年15期)2015-12-01 04:17:40
早期西方传教士的汉语量词观
语言与翻译(2015年3期)2015-07-18 11:11:04
初恋教会我们爱
海峡姐妹(2015年9期)2015-02-27 15:13:11
早期传教士作品中的新词创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