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蓉蓉
复杂科学原本是自然科学研究的范畴。近年来,作为一门交叉科学,复杂科学逐渐走入了教育学研究者的视线。2008年与2015年,教育部分别颁布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和《大学英语教学指南》,大学英语课程改革广泛开展起来。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诸多问题也随之暴露出来。通过对课程改革中的问题与教育复杂性因素的分析,在复杂性视阈中找到课程改革阻力的本源,为今后进一步完善和深入推广课改工作提出适当预戒。
教育复杂性大学英语课程改革问题一、引言
近十年来,为了推进大学英语教学的发展,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教育委员会两次修订了大学英语教学大纲。2008年,教育部颁布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下称《要求》),推动了大学英语教学的全面改革。2015年,教育部颁布了《大学英语教学指南》(下称《指南》),对培养21世纪新型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引起了大学英语界的广泛关注和讨论。然而,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诸多问题随之暴露出来,教育的复杂性进一步体现。认识到教育的复杂性,对深入理解并解决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有着积极的实践意义。
二、复杂科学
复杂科学是国外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研究复杂性和复杂系统的科学,是以研究自然、社会的复杂性为核心,并揭示其运作、演变规律的科学,因其前途广阔而被一些科学家誉为“21世纪的科学”。
复杂科学的特点是:研究对象是复杂系统,如人体、生命、市场等;研究方法是定性判断与定量统计相结合、科学推理与哲学思辨相结合;研究工具包括数学、计算机模拟,也包括语义学、符号学等;研究深度着重于揭示客观事物构成的原因及其演化的历程,并力图准确地预测其未来发展。
虽然复杂科学“如此之新,其范围又如此之广,以至于还无人完全知晓如何确切的定义它,甚至还不知道它的边界何在”。然而,作为新近发展的一门科学,其理念已被越来越多的学科兼收并绪。利用复杂科学的研究成果进行教育领域的探究,也成为当前教育研究的热点之一。
三、教育研究中的复杂性思维
教育是人类社会发展和个体人生旅程不可或缺的要素,是联结人和社会的重要纽带,可能是人世间复杂问题之最。教育的复杂性不仅体现在教育涉及到人这一复杂的生命系统,还体现在教育过程及与其息息相关的外部环境也是复杂多变的。因此,把复杂性理论运用于对教育问题的解读和研究是符合教育自身特点的必然选择。
从理论层面的本体论研究到实践层面的学校体制分析,再到应用层面的学校道德教育策略探究,教育复杂性研究获得了长足的发展。总的说来,研究以哲学思辨和理论解读为主,起点高、范围广,难免有笼统之嫌,而针对具体教育场域和教育事件的研究并不多见。
最近两次大学英语课程改革因其范围之广,理念之新,足以被看作是近年来中国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事件。改革的实质性进展,不仅需要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的努力,还需要协调诸多制约着课程改革的复杂因素。本文以大学英语课程改革为立足点,用非线性和不确定性两个复杂科学的观点来分析当前大学英语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以求对相关研究贡献绵薄之力。
四、复杂性视阈下大学英语课程改革的问题分析
(一)非线性
在一个非线性的显示中,线性思维是危险的,它可能导致教育过程中“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天真梦想。教育是个复杂系统,涉及学校、教师、学生、课程等诸多变量。这些变量间的联系不是简单的因果关系,而是双向甚至多向的构建。
当前的大学英语课程改革,并不是颁布了《指南》就可以全面实施新课程,更不是实施了新课程就可以解决教学中的所有问题。正如内尔·诺丁斯在《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中所说,“课程改革本身不能回应现在学校面临的社会问题。用标准课程来修修补补无济于事,真正的变化必须来自学校环境。”
而课程改革暴露出的问题正是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改革的非线性,忽略了具体情境对实施过程的影响。
1.学分和学时的缩减
随着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大学英语必修课程的设置意义受到关注,很多教学管理者建议减少大学英语的学分或将大学英语作为选修课。部分研究型大学四年制本科非英语专业的大学英语课程学分已经大幅缩减,地方本科院校正陸续跟进,渐渐掀起一股大学英语学分缩减热潮。支持的理由来自两个方面:第一,大学生达到通过英语四六级考试的水平不需要这么多的课程和课堂学习;第二,大学英语课程“学不到什么,最大的价值就是挣学分,为了直研或拿奖学金,要拿高分”。
然而,在一带一路思想的指导下,随着我国实施从“本土型”国家向“国际型”国家的战略转变,鼓励中国企业和文化走出去,社会急需更多专业水平高、通晓国际规则、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高端人才。因此,《指南》对培养大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缩减大学英语课程的学分和学时不仅没有获得线性正向的理想局面、解决大学英语教学费时低效的问题。相反,这看似旨在提高教学效率的举动,却不断激化着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的矛盾。一些高校没有考虑本校的实际情况,尤其是英语对某些专业学生(临床医学、法学、对外贸易等对英语有高需求的专业)的职业发展有重要的作用,采取“一刀切”的政策,削减了英语学时的同时,也钝化了学生职业发展的利器。
2.流于形式的网络自主学习
《要求》指出,应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强调新的教学模式应当以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为支撑,使英语教学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而自主学习中心能够满足学习者个性化的要求,使他们能够根据自身特点,选择喜欢的方式和合适的时间,按自己的节奏完成学习。在这样的背景下,网络自主学习模式应运而生。各层级高校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建设了一批现代化的网络自主学习教室。
然而在现实的使用过程中,不少问题暴露出来,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第一,从学生方面考虑,搜索信息时常出现“迷航”现象,学习没有针对性;很多学生将网络视为便捷的娱乐工具,学习目标不明确,面对学习方式的转变还未摸索出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第二,从教师方面考虑,很多教师对计算机知识储备不足,不能有效的利用网络平台指导学生学习;教师理想化的认为学生具备自觉性,教学管理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学生网络自主学习效率低下的问题。
一些高校对改革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准备不足,未能做到针对本校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最终,耗时耗力建设起来的自主学习教室沦为普通的听力教室。在非线性的教学体系中,如果忽略了改革过程中教师、学生和教学环境的多向构建,那么改革初期建立的美好愿景将无法如期实现。
(二)不确定性
教育系统内部时刻存在着各种不确定信息。这些信息有时通过对微小变化的放大对系统起破坏作用。在课程改革的决策过程中,由于大量不可知的存在,使改革充满了不确定。因此,有学者认为,教育政策的制订者、专家集团和学者必须保持一种高度的、对教育实践的敏感。
然而,这种理论上的敏感性却在课程决策制定的过程中被无意的与中国本土文化背景剥离开来,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理论基础的单薄。
《要求》和《指南》颁布以来,不同的英语教学专家、课程研究专家都对两者进行了全方位的解读。铺天盖地的培训和论文把布鲁纳、马斯洛等西方巨头,建构主义、人本主义等教学流派吹的天花乱坠,TBL、PBL模式也被一遍遍强调并几乎被当成评判教学改革效果的标准。在“拿来主义”的引导下,似乎我國几千年传统积淀的教育理论已如老掉牙的糟粕被丢弃,而本土文化似乎也被硬生生的赶出了外语教学的大门,仿佛学外语就一定是西方的理论体系更好、更完善。事实上,霍尔姆斯和麦克莱恩曾经指出:“由一个国家的教育家去改造另一个国家的课程不会产生长远的效应。”这足以给当前盲目追捧西方外语教学理念的现象敲响警钟。如果忽略本土环境和文化这些不确定信息对整个改革体系的影响,后果也许不堪设想。
教育的复杂性一方面正是由教育的不确定性造成的。教育改革,是有风险的。改革,意味着结果的不确定。因此,课程改革如果不多站在本国、本民族的实际情况看,不把握好“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度”,而仅仅是几个决策者的高谈阔论和应然理想,要想取得真正意义上的成功决非易事。相反,稍有不慎,也许会使一批学生成为课程改革的牺牲品。
五、结语
复杂视野下的教育研究是以复杂性思想为指导、运用复杂科学的原理和方法进行的教育研究,它适应教育本身的复杂现象。在全国范围内深入推广的大学英语课程改革,作为教育范畴中的一域,也包含着非线性、不确定性等复杂性因素。本文并不是宿命论的认为课程改革由于其复杂性必然要遭遇阻力和问题,而是认为课程改革中暴露出的种种问题正是由于没有提前预设到教育的复杂性所致。因此研究者希望通过对课程改革中的问题与教育复杂性关联的探讨,找到问题的本源,为今后进一步完善课程改革提出适当预戒。
参考文献:
[1]王强.教育复杂性研究进展[J].开放教育研究,2003,(04):16-18.
[2]姜岩.复杂性科学视角下的学校道德教育[D].山东师范大学研究生院,2005.
[3]叶澜.世纪初中国教育理论发展的断想[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1,(01):1-6.
[4]王洪明.复杂性视野下的教育研究[J].教育科学,2006,(04):12-16.
[5]廖白玲,林上洪.大学英语课程改革置议[J].中国高教研究,2015,(01):96-101.
[6]樊丽萍.英语教改直指“哑巴英语”尴尬[N].文汇报,2013-03-08.
[7]徐锦芬.大学外语自主学习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121.
[8]李斌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阻力之化解[J].教育评论,2005,(01):4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