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青
近几年,“学习故事”成为幼教界的一个热门话题,幼儿园也进行了“学习故事”的实践,更新教育理念,增进了教师队伍专业化成长;重视儿童学习主体地位,珍存了园内儿童精彩的学习过程;丰富育儿指导,发挥了家园共育的教育价值,“学习故事”在不同层面为我园的发展带来了突破性的新变化。
学习故事家园共育新变化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与完善,由新西兰学前教育学者卡尔提出的“学习故事”,已经成为幼教界的一个热门话题,并对世界各地的学前教育评价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我园通过对“学习故事”评价方式和评价理论的学习借鉴和探索尝试,转变了教师的观念与行为,提高了幼儿园的管理效率,为幼儿、教师、家长以及幼儿园带来了突破性的新变化。
一、教育理念在悄然变化,促进了教师队伍专业化成长
幼儿园教学质量取决于园内教师的整体素质,而园内教师的专业成长更依托于幼儿园的工作环境与氛围。教师只有具备了准确科学的专业知识,才能够第一时间对儿童的发展做出评价,并根据对儿童平日学习水平及之前经验的了解,明确如何进行合理有效的引导,帮助幼儿自主自信完成挑战。
2015年,我園参加了由吉林省教育学院组织的“贯彻指南条例,观察解读儿童”的学习故事主题教研活动,不仅聆听了著名学前教育专家姚伟、王萍、蔡珂馨等专家讲座,而且还并举办了“学习故事”成果汇报展示、进行了园内教师“学习故事”的撰写与研讨等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在不同层面上帮助园内教师更新教育理念,提升了教师自身的专业性发展。
“学习故事”不仅呈现了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故事,同时折射出教师的成长历程,并对教师的思维方式和教育理念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教师在记录中不断反思自身的教育观念与教育行为,既促进了工作,增进园内教师队伍的专业化成长,又形成了一种积极向上的园风。
二、教师关注点转向学习主体,注意珍存精彩的学习过程
儿童在前,教师在后;观察在前,支持在后。教师的关注对象由此前的单一关注教师、关注活动转向关注儿童。通过探索,教师们认识到,每一个儿童都不是一张单纯的“白纸”,而是有能力、有自信的学习者和沟通者,他们完全能够在教师精心创设的环境和氛围里进行自主性与创造性的学习。而儿童进行的这一系列活动,不仅完全符合《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精神,还具有极强的实践价值。因为教育的最终的目的并不是改造儿童,而是要赋予儿童成长的力量,倾听儿童的内心世界,关注儿童学习心智的倾向(学习品质如勇气、坚持、自信、责任等),赋予儿童自主选择的权利,让儿童真正成为学习主人。
儿童是什么?新西兰国家幼教课程大纲中的理想宣言给了我们很好的回答:“儿童是以有能力、有自信的学习者和沟通者的身份成长的,身体、心理、精神健康,有安全感和归属感,知道他们能为社会做出重要贡献。”这种儿童观意味着,成人要尊重每个儿童的天性,重视他们自我发展空间,相信儿童具有“与生俱来”巨大潜能,通过“学习故事”珍存精彩宝贵的“哇”时刻,感受儿童的自然智慧,让每一个儿童的学习通过“学习故事”看的见。
三、完善了园本课程,重构培根养正的课程体系
“学习故事”给我园的课改吹来了清新的暖风,在“学习故事”实践交流中教师们发现:(1)教师对幼儿的评价只是独本剧,作为主体的幼儿根本不知道评价的内容,这样教师就无法帮助幼儿建立起学习者的自我形象;(2)教师在注意、识别过程中预设的课程目标往往与幼儿生成的目标有出入。因为在游戏活动实施过程中,幼儿生成目标是多样化的,既有本体性的又有内隐性的,教师对此难以把控;(3)教师在幼儿自主游戏时,何时提供有效支持和互动的时机把控不好。有时流于形式,只要孩子们玩起来、动起来就好,至于孩子们怎么玩,什么学习发生了,如何进一步提供有效支持关注的少。针对这些问题,我们积极探索,大胆尝试,有针对性地设立了七大区域游戏目标等手段与方法,架构了从挖掘幼儿兴趣和优势为切入点,以信任幼儿,欣赏幼儿,鼓励幼儿,帮助幼儿建立积极的学习者的自我形象为核心的培根课程体系。因为儿童的兴趣和行为是逻辑的起点,在全面了解儿童学习兴趣和发展基础上,幼儿园和家庭的识别与回应是对儿童学习的进一步支持与提升。
教育的终极目地是唤醒和激发幼儿的生命成长,课程的设置不只是为当下幼儿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更着眼于幼儿未来终身学习路上的学习品质的培养。目前,我园的课程形态已从关注“预设”走向关注“生成”,课程目标从“单一”走向“多元”,评价方式从“静态”走向“动态”。目前“学习故事”在我园已扎根发芽,给我园带来了持续发展的力量,教师在注意、识别、回应、整理、书写“学习故事”中提升自己,幼儿在“学习故事”中自主、快乐地成长,家园在参与、互动、感知、认同“学习故事”中引发共鸣。
参考文献:
[1]罗秋英,周华文.儿童行为观察与研究[M].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