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键
核心素养的教育理念提出了“以人为本”“个人发展”的理念。初中生处于由半幼稚、半成熟向成熟的过渡时期,加之来自社会的不良环境的影响,因而产生了种种心理问题。如何引导学生顺利地度过这一时期,使学生的知识、情感、态度、价值观都得到发展呢?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有效的途径。
语文教学心理健康有机渗透一、利用教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一)高举真善美大旗,塑造真善美人格
现行教材中所选的课文大都是文质兼美的文章,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对文章内容及重点句段的分析,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和人民、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勇于进取等情感。譬如,通过李白、杜甫等人的诗句来感受古代诗人凛然正气与忧国忧民的情怀。通过对课文范文的学习,学生得到了一种更加真实、全面、深刻、有力度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从而为塑造完美的人格莫定基础。
(二)理解生命意义,提升生命价值
现实生活中一桩桩血的教训告诉我们,引导学生珍惜生命,理解生命的意义,树立自信心,建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已成为现代教育不可忽视的一环。语文教学中可借助教材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
二、利用作文教学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言为心声”,一篇学生作文就反映了一个学生的内心世界。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透过作文这个窗口,了解学生的心灵世界,适时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譬如,在一次作文教学中,要求学生以“失去后才知可贵”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大多数同学以失去时间、失去青春、失去亲情友情为内容,但也有一位同学写自己失去爱情的痛苦,文笔优美,感情真挚动人。针对这一情况,教师找学生谈心,首先肯定作文的优点,说明初中阶段是学习的重要阶段,不应该早恋等道理,并指导学生正确处理好此事。如另一次,要求学生以“成功到底有多远”为活题作文,有几位基础比较差的同学在作文中流露出自卑心理,感到前途渺茫。课后,老师及时找这几位同学谈心,用古今中外名人在逆境中成才的事例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后来,这几位学生都考上较理想的大学。
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还可通过作文材料,对学生进行正面教育。如通过“情商与智商”“感受……”“人与我”“宽容”“位置”“关怀”等作文话题,引导学生感悟人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理解他人、关爱他人。通过“标准”“质疑”“换个角度思考”“现在与过去”等作文话题,引导学生学会用辦证的观点去看待事物。
三、利用第二课堂活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筆者认为,第二课堂活动是语文教学的拓展和延伸,利用第二课堂活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也是实现语文教学“以人为本”的一个较好途径。
首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青春之歌》《红岩》《老人与海》等中外名著,让学生在领略名著精妙的构思、精美的语言的同时感受其人性美、奋斗美,从而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其次,可以通过课本剧编排来实施。如将有些课文改编为课本剧,让学生对凡事要以大局为重、要学会宽容有更深刻的认识。此外,还可借助有关文学作品改变的纪录片及电影等来实施心理教育。
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除了从以上几个方面进行外,在实施过程中还可采用如下几种方法。
(一)暗示法
通过暗示改善病人的心理、行为以及机体的生理机能,成为治疗疾病的一种有效方法。在语文教学中可以借用暗示法来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暗示法具有双向性,它既能使病情好转,也可以使病情恶化。因此,教师在运用暗示法时应尽量给予学生正面暗示如在利用教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教师要传递出一种热爱生命、歌颂真善美的信息,传递一种友善、宽容、乐观向上的信息,并以真情感染学生。暗示法又分为语言暗示、目光暗示、动作暗示、综合暗示等。在作文教学中,除用语言外,还可采用微笑点头等暗示法激励胆量比较小的同学发言并朗读自己的作文。在课本剧排演中用肯定的目光对演员进行暗示,以树立他们的信心,激发他们的潜能。
(二)诱导a脑波法
我们在教学中可借助优美的诗歌、散文,动人的音乐、图画,教师抑扬顿挫的朗读、风趣幽默的语言以及生动的肢体语言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以诱导学生a脑电波的产生,从而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掌握所学知识。
(三)缓解压力法
不少学生在期考或高考的第一场语文考试中因怯场而发挥失常,以致影响其他科的成绩。因此,在平时语文训练及考试中,教师要教给学生一些缓解考试压力的方法。例如:
(1)抑制法。即当考生拿到试卷后,冷静地思考试卷上的题目,让怯场或走神的心理干扰被抑止;(2)睡眠法。即拿到试卷卧在桌上休息3到4分钟以达到镇静的效果;(3)牧羊法。即拿到试卷后,让思路像牧羊一样,任其在大草原上畅游;(4)化简法。即先把简单的试题消灭掉,再一步一步地解决疑难的问题。
此外,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还可以使用“生物钟记忆法”“遗忘曲线规律法”“木桶效应警告法”“青蛙效应反思法”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