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教学中渗透家国情怀教育的几点思考

2017-09-14 21:19李晨璐
中国校外教育(上旬) 2017年13期
关键词:家国国学情怀

李晨璐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如何将立德树人具体化,是如今各方都在思考和研究的问题。2016年9月,教育部发布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把“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定为历史学科素养的五大要素。人是历史学习的主体,关注人文,在历史教学中渗透家国情怀是历史教学的必要内容,培养具有积极向上价值体系的学生是历史教学的终极目标。初中生由于年龄段较低、知识储备少、活泼外向,偏爱形象思维,乐于接受教师的富于情趣的教学方式。如何将家国情怀教育融入初中历史课程教学中,在文中做出了几点建设性的思考意见,供大家参考借鉴。

初中历史课家国情怀应用思考“义务教育7-9年级的历史课程在基础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说明初中历史教学的地位不能复制,课程标准明确“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使学生认同并践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坚定社会主义信念,拓展國际视野,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中国梦还在路上,如何让中国梦更有中国味,是每一个历史教师身上的责任。

一、树立爱国主义思想和实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题中之意

有国才有家,家国天下。在历史课本中,对“中国梦”的阐释和追求有很多种,康有为的“改良”是爱国,孙中山的“振兴中华”是爱国,毛泽东的“红色政权”也是爱国。爱国表现不同,方式不一,但归根结底都是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独立与富强在努力着。以国家落后着急,为国家进步骄傲,通过课程中家国情怀的展开解释让学生充分理解,并将爱国主义思想付诸实践。传统文化具有人文性的特点,陶冶学生心灵,正确认识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文学素养和历史素养的双重提升,正确对待人事,对于今天的初中生是数理化教育之外更应该具备的人文素养。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中,数次提出中学生应该树立、学习烈士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如黄继光、邱少云、董存瑞等,更提出民族英雄这一概念。

如何实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不只是语文学科的专利,历史学科也有不可推卸的教育责任。初中历史教学中,诸子百家思想、传统习俗风貌、中山装等都是实施传统文化教育的典型课例。基于不同的时代背景阐释历史事件,告诉孩子们家国情怀是存在于具体的历史史实中的,让学生感知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润物于无声。

历史教学中,情感态度价值观上的教学目标不容忽视,历史具有不可复制的特点,但历史学科对于现实的指导意义自不待言,通过细微历史事件中家国情怀的渗透,让学生树立爱国主义精神传统,不过时,是具有极大现实意义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正是告诉我们教育工作者,任何学科都必须紧紧抓住它最基本的东西,历史教学必须离不开历史味道,凸显了对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视。家国情怀正是树立爱国主义情怀和实施优秀传统文化的题中之意。

二、家国情怀教育有助于深度挖掘教材资源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兴有责,亡也有。中国古代史中,比比皆是的优秀中华文化成果,如诸子百家思想,早期分封制,长城、故宫、兵马俑等,会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近代史中,历次侵略战争(鸦片战争、甲午战争等),深切让学生体会,腐败懦弱的国家让中国人不能挺起脊梁做人,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这些都是我们平时注意到的历史信息,更多的是散落课本中让教师不注意的信息,如红军长征途中,经历艰难险阻,这与家国情怀的联系是什么?时事新闻更与历史教学联系紧密,介绍现代史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内容的时候,恰逢每年三月份“两会”的召开,所以恰当联系现实、深度挖掘教材资源十分必要,贴近学生生活的角度切入教学,恰当的教学策略利于学生理解历史知识。深度挖掘教材资源,扩展信息,这是应试教育的题中之义,也是开阔学生视野提升素质教育的必要步骤。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具体来说,“家国情怀”是一个人对自己国家和人民所表现出来的深情大爱,是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所展现出来的理想追求,是对自己国家一种高度认同感和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古往今来这种高尚情怀极大地鼓舞士气、凝聚力量、振奋精神,既利国利民又利人利己。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教育,着力引导学生,中国梦跟每个人都息息相关,教师应拓展思维,深度挖掘教材,引导学生认识历史事件与家国情怀之间的有机联系。

三、有助于初高中学段的衔接

初中阶段的历史课程,是以知识的简单识记为内容,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知力为重点,同时引导学生认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而高中阶段的历史课程则需要更多的理性认识,不光要停留在历史知识的简单识记。

(下转第471页)

(上接第464页)

高中阶段注重培养学生分析历史现象,解释历史规律。以鸦片战争为例,初中阶段要求“知道虎门销烟的历史故事,列举《南京条约》内容,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仅仅停留在感性认识;高中阶段要求“列举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已经上升到理性认识,不仅要求知道战争的缘由还要明白当时的社会背景。

“高考历史成绩不好,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呼声背后,其实质是“学生全面发展的断伤”。《历史课程标准》基本理念“面向全体学生、培养人文素养、注重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鼓励探究式学习、提倡发展性教学评价”与现实的背离是教育工作者和家长的共识。

家国情怀的历史观教育要一直延续在初高中整个教育过程中,随着学生年龄增长,理性思维能力提高,由浅入深有效衔接初高中知识,将初中简单的历史知识扩展丰富为提升能力的高中历史知识。

四、促进国学教育在历史课程中的实施。

“与国学内容相关的一切教育活动都称之为国学教育,主要包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奋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以及传统文化和民族技艺这三个领域”。中学语文教科书中融入许多国学教育内容,学生们能多样立体的方式学习国学。可以诵读《诗经》《论语》,学习哲学思想,体会传统文化;可以学习《谁是最可爱的人》,感受志愿军战士的可敬可爱。对比中学语文课程,中学历史课程中的国学教育显得相对薄弱,语文学科更偏重文学艺术的感染熏陶,是客观事物的精神提升,如果加以历史课程中客观史实的佐证,必定事半功倍。所以,需要初中历史教师深度挖掘中学历史课程中国学教育的内容,“小题大做”重点刻画。家国情怀是国学教育输出方式的一种,更加具象化。《七律·长征》,诗中列举长征一年来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体现了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家国一体,诗中有史,充分表明了家国情怀教育促进国学教育在历史课程中的实施。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成特立.论当今国学教育的系统化及其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南京师范大学,200.

[3]何成刚.历史课堂教学技能训练.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4]林华.中华传统文化研究:现状、定位与发展取向.江西社会科学,2009,(05).

[5]李世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历史教材建设.基础教育课程,2015,(03).endprint

猜你喜欢
家国国学情怀
家国情怀的乡土文化“软着陆”
“垂”改成“掉”,好不好?
立足“小我” 彰显“大我”——家国情怀类作文如何避免同质化表达
谁咬得更厉害
没有情怀的司机不是好交警
奋斗鸡—我的国学日常
少女情怀总是诗
黑白情怀
初恋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