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7—1949中国大陆城市华语流行歌曲研究综述

2017-09-14 11:16郑恺
中国校外教育(上旬) 2017年13期
关键词:老歌流行歌曲流行音乐

郑恺

流行音乐作为一种外来音乐样式于上世纪20年代初传入我国,最早的华语流行歌曲诞生于我国上海,对于华语流行歌曲初创期相关研究的综述,不仅有利于更好地发现该时期流行歌曲的发展特点,同时也是流行音乐学科建设与研究中必不可少的一项工作。

中国大陆华语流行歌曲研究综述本文关注的华语流行歌曲指的是具有商品属性,体现城市人群情感生活状态,在音乐形态方面含有以爵士乐为代表的西方音乐元素,并主要在城市传播的歌曲。除专著外,对于和1927-1949年中国大陆城市华语流行歌曲相关的研究资料,笔者主要依靠中国知网进行搜索和获取。分别运用“时代曲”“上海老歌”“老上海歌曲”“二三十年代流行歌曲”“老上海 流行歌曲”“20世紀二三十年代流行歌曲”“民国流行歌曲”“老上海电影”“老上海电影歌曲”“民国电影歌曲”“黎锦晖”“陈歌辛”等关键词进行检索,获得博士论文15篇,硕士论文29篇,期刊论文143篇。以下按照研究成果类型分类进行概述。

一、有关1927-1949中国大陆华语流行歌曲的研究专著

针对1927-1949年中国大陆城市华语流行歌曲发展研究的专著主要有孙蕤的《中国流行音乐简史(1917-1970)》(中国文联出版社2004),该书首先对流行音乐发展中出现的一些名词的内涵进行了说明,随后对1917-1970年中国大陆流行音乐的发展进行了分期,在与本文相关内容中,孙先生把历史分期划定为,1917-1936,1937-1945,1946-1949三个阶段,对各个阶段发展情况的梳理主要以每个时期的代表人物为主。由于该书并非专门针对1927至1949年中国大陆城市流行音乐进行研究,其研究历史跨度更大,因此对于1927-1949年间大陆城市流行音乐发展的描述还留有极大的可供完善的空间。但孙先生在书中提到的代表人物,代表作品以及该书的参考文献为笔者的研究提供了更为丰富的线索。尤静波的《中国流行音乐通论》中同样包含有本研究所关注的内容,尤先生的历史分期为:中国早期流行音乐(1927-1937),上海流行音乐(1937-1949),由于该书索关注的流行音乐发展的历史跨度比孙蕤先生专著所关注的时间更长,因此在每段时期的细致程度上,较之孙先生的专著还有待丰满,但同样为笔者的研究提供了更多的参考。

此外,孙继南的《黎锦晖评传》《黎锦晖与黎派音乐》,赵士荟的《周璇自述》,周伟、常晶的《我的妈妈周璇》,王学仁的《周璇遗产风波》,都是对1927-1949年间中国城市流行音乐发展代表人物的重要研究成果,尤其是孙先生对于中国流行音乐奠基人黎锦晖先生的研究,史料详实,充分,为针对该时期其他流行音乐参与者的研究提供了可供借鉴的宝贵经验和模板。

陈钢的《玫瑰玫瑰我爱你——歌仙陈歌辛之歌》《上海老歌名曲》,陈钢、淳子、李黎的《玻璃电台:上海老歌留声》,陈钢、淳子的《上海留声》,王勇的《海上留声——上海老歌纵横谈》,吴剑的《解语花(1~3集),均为介绍上海老歌的专著与曲谱集,其中王勇先生著作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非常较为全面的介绍的老上海时期流行音乐的主要代表人物,为针对上海老歌人物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扎实的基础。此外,王勇先生还作为《上海老歌1931-1949》的执行主编,恢复整理出20张包含395首上海老歌的CD,为针对上海老歌的研究提供了鲜活的音响史料。而吴剑女士的三本歌曲集与陈钢先生两本专著中所所包含的313首歌曲,同样对本研究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极具价值的材料。除以上相关资料外,笔者在资料的搜集中还发现香港学者黄奇智的一些研究成果对本文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参考价值。黄先生编辑了一套《百代·中国时代去名典》共60张CD唱片,以及名为《时代曲的留光岁月(1930-1970)》的大型图册。只是这两份资料笔者目前还无缘得见。

以上专著的内容均包含有本文所关注的研究对象,对于音乐人的研究更是极具代表性,但很多人物研究均留有极大的有待完善的空间,而对于音乐作品的研究,较少涉及音乐形态的分析,起有待探索的空间更大。

二、与1927-1949中国大陆华语流行歌曲相关的博士论文

从笔者搜集到与本文研究相关的博士论文的研究内容来看,虽然没有针对1927-1949中国大陆城市流行歌曲的专门研究,但与之相关的流行音乐的研究和其他方面的研究已经具备一定的基础。周晓燕的《文化视阑中的中国流行音乐研究》从文化学的角度对中国流行音乐展开研究,其研究共分为四章,第一章第一节分三个方面主要概述了以“上海老歌”为代表的中国早期流行音乐的发展状态,由于其研究的专业视角的原因,该部分内容所体现的音乐史学的色彩较为薄弱。任飞的《传播视野下的中国当代流行音乐研究》研究重点在于传播,论文第一章的第一节的第一个内容为“前当代流行音乐发展的第一个阶段(20世纪20年代末-1949年)”同样是历史的粗线条的梳理。王丽慧的《从唐宋词到当代流行歌曲》主要对流行音乐的歌词展开分析,其论文第三章的二、三、四分析了1927-1949年间流行歌曲歌词所具备和体现的文化意象。对该时期流行歌曲文本的分析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李红梅的《传统与现代的交响:对早期都市流行歌曲美学现代性的一种考量》主要是对流行歌曲美学的分析,研究内容多与作品所体现的意识形态相关。以上四篇论文虽都把流行音乐作为研究对象,但作者都不是音乐专业的学生,其研究也都较少从音乐学的层面对流行音乐进行关注,而流行音乐说到底是一种音乐类型,因此其研究的基础应从音乐本身开始。

除上述四篇针对流行音乐的论文外,对1927-1949年中国大陆流行歌曲的研究在强调研究对象音乐性的同时,还必须把视角放宽,尽量搜集这一时期与流行歌曲发展相关的社会、音乐事项。笔者同样搜集了一些相关的论文,如戴俊超的《20世纪上半叶中国音乐社团概论》,冯长春的《20世纪上半叶中国音乐思潮研究》,房默的《1927至1937年上海电影文化生态研究》,许峰的《空间视野下的“现代”上海——开埠以后上海都市文化的生发与植变》,贤骥清的《民国时期上海剧场研究(1912-1949)》,刘宇清的《上海电影传统的分化与裂变(1945-1965)从体制、人脉、文化看沪港台三地电影的渊源与发展》,汪英的《上海广播与社会生活互动机制研究(1927-1937)》,侯凯的《上海早期影迷文化史(1897-1937)》,孙晓天的《早期中国电影史学史研究(1949年以前)》,王艳云的《早期中国电影中的上海影像研究——一种都市视角下的考察》,周仲谋的《中国早期电影的重要一翼——艺华影业公司研究》。这些论文的研究对象虽没有直接对应1927-1949年的中国大陆流行歌曲,但其研究对象都与当时流行歌曲的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具有重要的线索意义。endprint

从博士论文研究的整体情况来看,音乐专业的学者对1927-1949年中国流行音乐的关注较少,非音乐专业的学者虽有关注,但却没有把它作为主要研究对象,且由于学科专业的不同,研究视角和方法也存在差异。

三、与1927-1949中国大陆华语流行歌曲相关的硕士论文

硕士论文方面,周慧喆的《20世纪二十至四十年代“时代曲”的产生与传播》从“产生”与“传播”的视角展开研究,揭示了该时期流行歌曲发展的部分内容,但还不够全面。王宇的《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上海流行歌曲研究》主要从曲式机构、旋律创作手法、歌手演唱风格三大方面分析了该时期流行歌曲的特点,同时也提到了传播渠道对流行歌曲的影响,其分析方法直的借鉴,研究对象的数量有提升的空间。杨文莉的《二十世纪上半叶东西方文化交融中的上海流行音乐研究》从学堂乐歌开始展开对研究对象的分析,对于二十到四十年代的流行歌曲,主要选取了黎锦晖、陈歌辛的一些作品进行分析,所选取的人物极具代表性,分析样本的数量还可以进一步扩充。厉冬冬的《多种风格对世纪三四十年代上海流行音乐的影响与启示(1937-1949)》内容包含了对当时作曲家,歌手,具体作品的概述,以及以爵士乐和拉丁音乐为代表的非我国本土音乐样式与上海流行音乐的关系。对于当时音乐形态的分析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贾崇的《陈歌辛流行歌曲研究》,赵琴的《接受美学视域下的黎锦晖“黄色歌曲”分析》,赵元的《金妮老百乐门唯一健在的歌手》,陈玥辛的硕士论文《黎锦光歌曲创作特色研究》,李丹的《从《申报》《北洋画报》管窥黎锦晖的歌舞演艺活动》,李胜伶的《黎锦光及其歌曲创作研究》,茅迪的《黎锦晖时代曲研究》,王倩的《黎锦晖儿童歌舞剧《麻雀与小孩》与《小小画家》的差异性比较》,徐雅静的《黎锦晖儿童歌舞作品与“五四”精神》,梁瑜的《时代曲流行的历史及其成因研究——以《天涯歌女》《何日君再来》《夜来香》为例》,罗霄笑的《中国流行音乐商业化的萌芽—黎锦晖对流行音乐商业化的尝试和贡献》,周康的《上海早期流行歌曲成因研究以黎派音乐为代表》都属于针对1927-1949年中国大陆城市流行音乐代表人物和作品的分析,但其研究对象主要集中在作曲家黎锦晖、陈歌辛和黎锦光三人及其作品。但就对该时期流行歌曲创作者和表演者研究的角度而言,其全面性还需进一步完善。

还有,王红飞的《20世纪20-30年代月份牌广告与上海市民生活》,俞寶奕的《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流行音乐与文化生活》,沈盼盼的《电影与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市民生活》,徐羽中的《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唱片初探》,张霄萌的硕《交通部上海广播电台社团音乐节目研究(1935-1937)》,赵珥希的《论中国近代流行音乐的产生》,陈晨的《上海爵士乐本土化研究》,李琼的《上海早期流行歌曲的女性主(1927-1949)》,2010),李小姣的《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电影女明星的产生与建构》,王曼的《早期都市流行歌曲中婚恋关系的现代抒写》研究中的相关内容都会对全面了解和分析1927-1949年大陆城市流行歌曲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从硕士论文整理的总体情况来看,很多人,尤其是音乐专业的很多年青年学者开始把视角投向了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流行音乐,但就其研究范围而言还略显狭小,对该时期人物的个案研究,音乐作品的分析和音乐表演的分析都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四、与1927-1949中国大陆华语流行歌曲相关的期刊论文

期刊论文中针对1927-1949年中国大陆歌曲的相关研究内容主要可以分为四大类,第一是有对该时期代表人物及其相关音乐活动与作品的研究,如夏艳洲的《“改造国民性”黎锦晖的音乐理想与创作实践》,伍音菲的《“金嗓子”周璇艺术与人生的历史解读》,张彤的《陈歌辛、陈钢父子的音乐往事》,孙淑平的《陈歌辛“时代曲”创作特征探析》,赵士荟的《歌影两栖明星——白虹》,陶方宣的《海上明星黎明晖》,梁茂春的《黎锦晖采访记录及相关说明》等。

第二是对该时期音乐发展不同特点的研究,如项筱刚的《“后黎锦晖时代”(1937-1949)民国流行音乐的几个问题》《20世纪20-40年代的中国流行音乐》,戴鹏海的《从体裁的嬗变消长看20世纪上半叶中国歌曲创作的发展》,张敏的《对中国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流行音乐的再认识》,和清的《海派都市流行歌曲的现代性与传统性》(《社会科学辑刊》等。

第三是从不同视角对该时期音乐文化的研究,如葛涛的《“百代”浮沉——近代上海百代唱片公司盛衰纪》,陈鹏的《“黄色音乐”一个近代生成词汇的历史考释》,刘燕青的《“看”上海人讲那过去的事情——读<海上回音叙事>有感于我国城市音乐研究的发展现状》,陈伟的《20世纪早期中国流行歌曲的文学性》等。

第四是对该时期已有研究成果的评论或研究,如陈峙维的《毛毛雨》能影响美国爵士乐吗——评吴剑对《上海老歌名典》的批评,葛涛的《“娱乐与革命”的另类解读——评《在娱乐与革命之间——留声机、唱片和上海音乐工业的初期(1878-1937)》,钱乃荣的《海上留声 评王勇编著上海老歌》。

通过对期刊论文研究内容的整理笔者感到,在1927~1949中国大陆城市流行歌曲的研究领域,对于音乐人的研究主要围绕在几个代表人物如黎锦晖、陈歌辛、黎锦光,周璇,对于该时期其他创作者和歌手的人物研究还有很大空间。对于音乐形态,尤其是伴奏织体的研究还可以进一步深入。在音乐表演方面,对于该时期歌手演唱风格的研究依然存在许多的空白。

综合对专著、硕博论文、期刊论文的整理结果来看,目前针对1927~1949中国大陆城市流行歌曲的研究成果,从数量上来讲已经初具规模,对于该时期流行歌曲发展的各个要素,不同层次的学者也都基本能够给予一定得关注,但总体却呈现缺乏连续性和系统性的特点。还值得注意的是,对于该时期音乐人的研究成果,还是较为密集的聚焦在以黎锦晖为首的四五位代表人物方面,对该时期作品音响形态中伴奏织体的分析还急需给予更多的关注,对该时期歌手演唱风格特点全面、客观的分析还没有引起人们足夠的重视,对该时期影响流行歌曲发展的社会文化参与因素的剖析还能够更加全面和深刻。除此之外,很多成果都是非音乐专业的学者,运用其它学科的研究方法和视角对流行歌曲展开研究,音乐专业的学者尤其是流行音乐专业的学者在该领域研究的特长和优势急需不断提高这些方面都在所有流行音乐的爱好者和研究者,针对该时期流行歌曲的研究依然蕴藏着极大的潜能有待不断发掘。

参考文献:

[1]汪毓和.中国现代音乐史纲1949-2000[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9.

[2]汪毓和.中国近代音乐家评传·上册近代部分[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1992.

[3]赵志安,陈振华.中国音乐文化教程[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

[4]汤亚汀.城市音乐景观[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5.

[5]王思琦.中国当代城市流行音乐——音乐与社会文化环境互动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

[6]陶辛.流行音乐手册[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8.

[7]肖果.中国早期影星[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7.

[8]程季华.中国电影发展史(第一、二卷)[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0.

[9]李道新.中国电影史(1937-1945)[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10]张骏祥,程季华.电影大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5.

[11]高福进.“洋娱乐”的流入——近代上海的文化娱乐业[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12]上海文化艺术志编纂委员会.上海音乐志[M].上海:上海音乐志编辑部,上海市新闻局出版局内部资料,准印证(2001)第075号.

本文系2016年度信息工程大学人文社科课题:网络时代下音乐文化与战斗力精神培育问题研究阶段性成果。endprint

猜你喜欢
老歌流行歌曲流行音乐
理解流行音乐的变化
左手右手一起抓
引导中学生正确对待流行歌曲
阿多诺流行音乐理论视域下的中国流行音乐思考
我们为什么喜欢“老歌”
歌唱
书评|《流行音乐与文化关键词》:为流行音乐研究树范本
柔情老歌
浅谈小学生对流行音乐的兴趣
架起流行歌曲与严肃音乐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