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我国农业现代化当前发展农业农村经济的重大政策导向。在对寒地黑土核心区绥化市的研究中发现,农村三产融合还存在很多问题,提出通过加强培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积极延伸农业产业链条、大力发展休闲农业等方式,从而促进农村三产有效融合。
【关键词】寒地黑土 农村 产业融合
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了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重大政策导向,将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到“探索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必然要求”的战略高度。两年来,各地区都在积极的探索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路径和着力点。作为寒地黑土的核心区域——绥化市,确定了“寒地黑土之都、绿色产业之城、生态养生之地”的发展理念,希望通过一二三产业的协同发展,从而达到国家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促进农民收入快速增长的要求”。
一、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内涵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是以农业为依托,延伸农业产业链、提升农业价值链,拓展农业多功能性,通过技术融合和体制机制创新,实现产业跨界融合、要素跨界流动和资源集约配置,激发新的市场需求。随着城市居民的消费的快速升级,对生活品质的不断提升,对农产品的精细化程度和食品安全的要求,以及当前新农村建设等交通建设、互联网的广泛应用等,使农业产业与二三产业相融合,得以顺利推进。
二、绥化市农村三产融合中存在的问题
1.新型经营主体带动作用有限。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加快转变我国农业经营方式、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力量。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是未来中国农业生产的基本主体,农民合作社为生产经营主体提供社会化服务,龙头企业是农产品加工和流通领域的基本主体,村治能人是农村发展第三产业的核心力量。在今后的农业发展中,农村劳动力中的相当部分将不再直接从事传统的种养业,而耕地经营也将向新型职业农民集中,因此农村中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带动作用不容小觑。目前绥化市农村在发展的过程中,虽然对各类新型农业主体的建设非常重视,但是,文化水平高、创新能力强,带动作用大的主体还比较缺少,制约了农村三产融合的发展。
2.农业产业链延伸型融合不足。农业产业链延伸型融合是指依托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等经济组织围绕某一农产品的种养和加工结合、产供销一体等向产业链的上下游延伸,以达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延伸产业价值链的目的。绥化作为农业大市,主要是以原粮生产为主,农产品初级加工能力大,但深度加工和附加值高的农产品开发还不足。同时,由于农产品品牌化营销不够,导致农产品的影响力不强。
3.农业功能拓展型融合不强。农业不仅具有生产食物和植物纤维等农产品这一主要和传统的认知功外,还具有其他社会、经济、环境等方面非商品生产功能。发挥农业在生产生态生活的“三生”功能,拓展农业在休闲宜居、观光教育方面的功能是目前农村发展非常重要的一环。绥化地区农业资源丰富,但目前在农业多功能开发上步伐还比较缓慢,适合于农业休闲,农村养老、农业教育的资源还非常稀少。现有的农业休闲资源主要以农家乐为主,但都基本围绕吃饭、采摘等初级的状态。休闲农业主题特色不突出,还没有充分发挥农业的教育、文化、民俗展示等多功能性。不能满足城市人群日益增长的赏田园风光、品农家文化、体民俗风情的需求。
三、促进绥化市农村三产融合的路径选择
1.加强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绥化市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一是要根据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基本特征和组织属性,科学认识和把握发展规律,正确引导新型经营主体良性发展,加强分类指导,实行差别化扶持政策。因地制宜明确各类主体的标准和管理服务办法,制定相应的倾斜政策。二是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对于农村种养能人、从城市返乡的农民、村干部带头人、返乡创业的大学生提供积极的政策扶持;重点面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经营者、合作社带头人、农民经纪人农机手和植保员等新型职业农民。探索建立职业教育制度、建立合作社带头人人才库,建设合作社人才培养实训基地;加强龙头企业负责人培训。鼓励各类人才领办和参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吸引毕业生兴办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
2.积极延伸农业产业链条。农业产业链延伸与拓展的本质就是基于农业发展的规律,融入信息化、产业化、集约化和科技化等现代竞争要素,促进农产品竞争力的提高。市场需求是农业产业链成长的基础动力,技术、资本、人才是农业产业链成长的重要要素,信息是促进农业产业链成长的关键要素,管理是提高农业产业链效率的重要手段。?绥化市积极延伸农业产业链条,综合分析当地农产品,选择农民合作组织型农业产业链整合模式作为未来农业产业链整合的主导模式,使农户能够在自愿互助的基础上组织起来,建立起各种农民合作组织,提高农业的比较效益和农民的市场地位。
3、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休闲农业是以与农业、农村、农民相关的生产、生活、生态资源为依托,集生产、销售、观光休闲、娱乐体验、科普教育、生态保护为一体的新型农业,是一种旅游业与农业相交叉的产业类型。绥化市在推进农村三产融合过程中,休闲农业是必须重视的一环。一是进行休闲农业资源的普查,大力寻求当地资源的特色、结合地域文化、当地民俗风情,以顾客需求为目标,灵活运用本地资源设计特定的产品或服务。二是创新休闲农业的开发和组织模式,采取政府主导型、企业主导型、企业集团型、龙头景区带动型、中介组织带动型等不同形式。进而建立有效、稳定、均衡的利益联结机制,促使农户与企业结成有机的利益共同体,以实现休闲农业产业的长期、稳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姜长云,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路径和着力点[J].中州学刊,2016(5):43-49
[2]陳晓华,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J].农业经济问题,2014(1):4-7
[3]更多还原[][]成德宁,我国农业产业链整合模式的比较与选择[J].经济学家,2012(8):52-57
基金项目:绥化学院寒地黑土经济与文化研究项目,项目号:H20171003
作者简介:杨艳丽,女,黑龙江宾县人,副教授,研究方向:休闲农业。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