邰璐++高强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不同学科的教材都发生了或多或少的变化,以2007年出版的人教版高中《历史》为例,教材以政治史、经济史、思想文化史为模块,每一个模块下按照每一单元不同的专题进行编排,从而打破以往以通史编年的编写体例。新的课程标准无论对教师还是学生而言,都是一个新的挑战。2007版历史教材的变化在课堂教学中反映出新的问题,针对存在问题采用必要的解决方法,对于教学而言无疑是非常重要的。
关键词:历史教材模块化;高中《历史》必修三(人教版);存在问题;解决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37-0255-02
新课程改革已经在全国推行很多年,人教版2007年出版的高中历史教材是现在高中课堂常用的教材,在新的课程标准指导下,本该是学生学起来更轻松,教师教起来更容易,但是,却出现了教师课堂不会教,学生不知道学什么,普遍反映历史考试试题难的情况。这些问题的出现使我们不得不冷静客观地去分析教材,直面因教材和课程标准所引发的变化及存在的问题,找出解决方法,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一、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的变化
2007年出版的高中历史教材(人教版)分为必修和选修,必修包括三本书而选修则有六本书。以下主要侧重分析必修三本书在编纂上的变化。
1.以模块、专题为主的编写模式。《历史》必修一、必修二及必修三分别以人类政治文明发展史、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史及人类社会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发展史为主,涵盖中外,涉及古代、近代和现代等不同历史时期。《历史》必修一围绕人类政治生活而展开,主要包括中国和外国政治制度的发展及其特点、重大政治事件,以及政治文明发展过程中涌现出来的重要政治人物和重要历史现象等内容。《历史》必修二主要内容包括人类生产工具的不断进步导致生产力的逐步发展,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产手段和生产方式不断地发生变化,介绍了与各个不同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经济结构、经济运行方式的发展变化。《历史》必修三主要内容是:一方面,人类的思想文化活动根据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经历了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历程;另一方面,在世界不同地区,由于自然环境和历史条件的不同,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再一方面,在人类思想文化发展进程中,不同特色的思想文化相互碰撞、相互交融,共同发展。
新的历史教材以模块化的方式,把古今中外的历史按照政治史、经济史和思想文化与科技发展史的专题内容加以整合,形成了三个独立的模块体系,而每一个模块中又按照不同的专题分为一定的单元,内部又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打破了原有按照通史编年的原则,不再按照历史时间和事件的发展顺序编写,并且把中国的、国外的安排在一起,整个教材可谓是改头换面。
2.课文故事性增强,图画史料增多,色彩更为丰富。高中《历史》必修三色彩鲜明、丰富的历史人物图片、精彩的历史故事,不同于以往枯燥的历史文字叙述。例如《历史》必修三第八单元第22课《文学的繁荣》一课,一开始就节选了一首19世纪英国诗人雪莱的《西风颂》,音调优美,节奏明快,想象丰富,完全把人带进了浪漫主义的氛围中。
3.设置开放性、探究性学习问题。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在“学思之窗”的环节中设置相应的思考题,问题大都具有开放性,并且设置灵活多样,并没有固定统一的标准答案。例如《历史》必修三第22课《文学的繁荣》在“学思之窗”中选取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一段经典独白,也被用作格言警句,相应的思考题则是学生对于这则格言的理解并谈谈对自己的启示。在新课标的指引下,历史教材不再注重知识的死记硬背,更多关注的是学生能力的提升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二、新的历史教材在课堂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1.教材内容横向聚合,不利于构建系统的知识体系。对学生而言,以往按照通史编年的体例编写的教材有清晰的时间脉络,在同一时间内把历史事件、人物、背景等交代清楚,有利于老师帮助学生构建系统完善的学科知识体系。新教材虽然内容丰富,但一节课下来学生常常不知道学到了哪些具体内容,教师也觉得自己备课很完善,但教学效果并不理想。例如《历史》必修三第22课《文学的繁荣》,课文以19世纪以来的欧美文学思潮发展过程为子标题,分别是浪漫主义文学、现实主义文学以及20世纪的世界文学,每一个子标题下简单介绍了文学思潮产生的背景,随后列举了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作家及代表作。在这一课中整个课文只是单纯地列举一些杰出的作家和代表作,并没有突出19世纪不同历史时期的阶段性特征,因此学生遇到材料分析题,往往只能流于表面概述不同文学思潮的特征,并不知道怎样更进一步分析相关历史背景和其他客观的影响因素。
2.增加了学生课堂理解的难度和深度。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把政治史、经济史以及思想文化与科技发展史分别安排在三本书中,模块化、专题化的编写方式使原本内在相互关联的政治、经济以及文化社会等因素割裂开来,内容看起来少了很多,学习任务大大减少,实则不然。如果只按照教材的内容来学习,没有其他模块知识内容的补充和衔接,学生理解历史问题只能是囫囵吞枣,老师教起来也不容易。例如《历史》必修三第22课《文学的繁荣》一课,按照欧美文学思潮发展的阶段性,教材把它分为19世纪初期、19世纪中期以及19世纪后期。19世纪初期为浪漫主义文学时期,中期则是现实主义文学,而后期到20世纪初期则是现代主义文学时期。但是,仅仅知道这些内容并不能达到历史教学的要求,这些文学思潮能够出现的历史因素社会环境、政治经济大背景是什么,大多学生一問三不知。如此,学生对人类思想文化发展历程的理解就显得很吃力。
三、针对存在问题给予教师的启示
1.以唯物史观为依据,用联系的眼光研究教材。作为教师,应该站在唯物史观的角度上,用联系的眼光研读教材,备课的时候完整全面地梳理知识体系,帮助学生构建科学系统的知识体系,授课内容应该来源于教材更高于教材。以《历史》必修三第22课《文化的繁荣》为例,教师在备课时,应该把关注点放在文学思潮出现背后的政治经济因素以及大的社会背景中。在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政治上,法国大革命浩浩荡荡拉开帷幕,此后,各种政治势力互相斗争,战争频发,社会动荡;经济上,工业革命的到来给西方世界带来了新的曙光,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出现,生产力得到极大提高,社会发生极大地改变;思想文化上,启蒙主义的“理性王国”在知识分子的世界里崩塌,郁闷不解的失落感反映到文学创作上就变成了追求精神慰藉的“浪漫主义文学”。如果将以上背景因素加以分析并予以充分讲解,学生就能够容易回忆和联系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等方面的背景因素,在审美情趣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上就会显得更加有说服力。
2.把握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教学方法。在新课标的引领下,教师更应注重三维目标对于学生的要求,面对新的历史教材的变化以及学生在课堂上的反映,必须把“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过程与方法渗透到教学中去,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自己的史学思维。例如,高中《历史》必修三第22课《文化的繁荣》一课,教材很直观地展现了19世纪以来不同阶段文学思潮的作家以及代表作。这样以单一的文学作品入手去理解当时文学思潮出现的原因、文学繁荣的状况以及人类思想文化的发展阶段,显然不符合史学思维。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应该在备课时多方面搜集当时大背景下政治、经济以及思想等方面的史实和材料,合理地安排到教学中,使学生深刻体会当时知识分子创作的背景,理解作品中虚拟人物的现实性,带领学生学会分析史料,运用史料,从而培养他们正确合理的史学思维。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