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钗记》文本中的唐代文化辨析

2017-09-14 18:38郭宇
上海戏剧 2017年9期

郭宇

摘 要:明传奇移植了大量唐传奇的人物和故事,汤显祖《临川四梦》之一《紫钗记》即是在唐传奇《霍小玉传》的基础上写成的,故保留了大量唐代文化风俗。本文就李益形象比较、婚姻习俗比较两个部分分析《紫钗记》中的唐代文化因子。

关键词:《紫钗记》 ;李益 ; 婚姻习俗 ; 唐代文化

唐朝作为兴盛的朝代,体现出中华历史文化的灿烂与博大。唐代经济繁荣,城市经济迅速发展,使得平民的文化生活丰富多彩,为“传奇”这样一种文言短篇小说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基础。而且这种文言小说题材广泛,接近生活现实,艺术上到后来也较为成熟。“传奇”,本意为传述奇闻异事,所以这样的小说,就有神话与史传文学的基调。据史料记载,把“传奇”明确地用为唐人文言小说的专称,最早见于元末陶宗仪的《南村辍耕录》中。当然也有其它说法,不过,这也表明了这样的“进化”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唐传奇也历经了初唐、盛唐到晚唐的兴衰过程,但中唐是唐传奇的鼎盛时期。从历史遗存的文本中,我们可以看到早期的《古镜唐传奇记》《游仙窟》等作品,中唐可以看到《离魂记》《莺莺传》《李娃传》《霍小玉传》以及晚唐时期的《玄怪录》《虬髯客传》等作品。唐传奇的内容大多涉及爱情、历史、政治与豪侠以及志怪等方面。

我们一般认为,明传奇(戏曲)的盛行,与明代的相关人文环境有关,其实早在元代,就出现了大量移植唐传奇的人物和故事的戏曲创作,只不过大家与大作辈出的时候是在明代。体现为明中叶以后出现的诸多借用唐传奇(小说)作品框架和内容来重新编写的明传奇(戏曲),作为一个例证,印证了对宋以来的杂剧流行的超越,这也是一种一代有一代之声音的社会选择结果。尽管杂剧与明传奇在很长一段时期也是并行存在的,但那个时代对唐传奇文本内容的借鉴,以及对杂剧的逐渐唾弃,是一个历史的必然。有专家分析,是否是因为唐传奇在细节与心理描写、语言和辞藻上都有很大的成就,特别是口语与诗词的加入,使文本很有表现力。这样从题材内容上,从体裁风格上,都与民间文学和接地气的素材保持接近。也许正是这样一种反映大众心理的文艺作品,为后世的戏曲作者提供了戏剧性与民间性相契合的理由,戏曲受人欢迎的原因或许也正在于此。

在我们熟悉的明代著名戏剧文学大家汤显祖所作的《临川四梦》中,包含有《紫钗记》《牡丹亭》《南柯记》《邯郸梦》这四部作品,其故事源头都出自唐传奇故事文本。这样一种有趣的戏剧文学创作方式,既与戏曲作者的审美爱好有关,也可能和那个时代的风气与政治生态有关。文艺作品的型态一定与每个时代的政治社会环境紧密关联,社会出现的需求也直接影响到文艺作品的走向。而且在我们看到的明传奇中,处处显示出比唐代传奇小说更“唐代”的文化精神,这样的“转借”,可以具体体现在明传奇的文本内容中,许多对情境细节、文字语气、风俗民情的描摹,都是建立在对唐代文化的展示基础上,有些地方比唐传奇要描写得更加细致和丰富。这样一种传递唐文化的方式,给明代及后世的人们注入了一份大唐文化的浸润与自信,这是唐代的那些文坛先贤没有想到的。而就《紫钗记》故事所表达的内容来看,情节与环境以及人物的思维方式,在借鉴与保留了唐传奇内容方面,直接的引用并不多,但在细节的描摹上,增加了更多的唐代烙印,也比唐传奇来得更充分。有文字記载:“《紫钗记》比初稿更多地取材于唐代蒋防的《霍小玉传》。除新增的情节外,可以说只有结尾例外。李益、霍小玉爱情故事除开头部分及个别情节外,都和唐人小说不同。” ①

分析这样的编写动机,对进一步了解汤显祖作品的构成原因和基础是有帮助的。这正是本文想与大家探讨的一件趣事。

唐传奇并不等于明传奇,前者是一种唐人小说,后者是戏曲,他们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样式。公认的、将唐人小说名为“传奇”的说法,是从元稹的《莺莺传》起始,到晚唐为止。“唐代中晚期之间,有一位作家,名叫裴铏,他作了一部小说集,取名就叫做《传奇》。这是我们至今所知的唐代第一个采用或创造这一词语的人。另一方面,这类小说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学体裁,在当时自然还没有一个适当的名目,而随着这种新体文学的日益发展,选取一个方便的专名的需要便也日益增加。由上面的迹象来推测,其情形可能是:大家逐渐就把裴铏为他自己拟定的书名借作统指这类小说作品的泛称,——或者说他的这个书名后来竟成为这个新兴文体的专称了。”② 大概也是受了元稹作品的影响吧,有专家指出:宋代说话及诸宫调等曲艺中,把写人世爱情的题材称之为“传奇”,也许是便于分类吧。这样就可以看出,“传奇”之名作为唐代文言小说的统称是在传奇这种文体已非常盛行之后。正如上文指出的那样,是一种后置的命名。不过作者还没想到的是,这样一个不经意的灵感,为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一个昌盛时期的文本创作,创造了一个好名称。

另一方面,关于“明传奇”的出处和提法,也有诸多版本。有些专家认为可以追溯到南戏的开山之作《琵琶记》,但也有对此持相反意见的。还有一种意见认为“明清传奇的诞生,是与明代中叶革新后的昆山腔新声是紧相联系在一起的”③我们还可以说“明传奇”在其概念内部又包括两种含义:明代的戏曲演出样式和戏曲文学剧本。尽管前者是由诸多不同声腔来体现的,也有标准的称谓,例如“海盐腔”“宜黄腔”“余姚腔”等等,但人们还是喜欢把演出统称为“明传奇”,以至于后世的人们习惯于把“明传奇”作为对文本与演出的统称。

细究“传奇”这个名称很有意思,在中国文学史的发展过程中(早期的戏曲文本也应属于文学范畴),唐代的短篇小说被称之为“传奇”,而明代的戏曲亦用之,也就顺而称之为“传奇”。也有另一种说法,这种被称为“传奇”的小说在唐代时,往往是带有贬义的。就是到了宋代,当时的一些文豪大家如对某篇小说或文章不屑时,就会贬之为“传奇体耳”。当然“随着时代的推移和文学的发展,‘传奇这个名目的含义还又时常发生变化。例如宋人以诸宫调为传奇;元人则以杂剧为传奇;明朝人又以戏曲之长者为传奇,以别于四折的北杂剧;清代乾隆间黄文旸遂正式分戏曲为杂剧、传奇二种。因此,我们应该知道,孤立使用“传奇”二字,有时会混淆不清,若说‘唐传奇‘明传奇,便显得明白,因为那已经是分指短篇小说和长出戏曲了。” ④endprint

众所周之,唐代以其289年的漫长历程,彰显出她在中国文化与历史中的宏大政治影响力,在中国历史上也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以至今日,仍有唐装、唐城、唐人之称谓。深究唐文化的厚重渊源,表面上是承隋朝而来的,但由于隋朝的历史过短,隋以前的三国、两晋及南北朝,既是一个乱世,更是一种民族大融合的时代。特别是大量的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唐代又采用开明的民族政策,江南的社会经济也得到开发,都使得文化上有一个多元发展的大好环境。可以说唐代是处于一个文化发展史上的发达时期。“其特点是通过魏晋以后的南北交融、胡汉交会的转型期,文化的统一性再一次得到加强,而差异性则逐步削弱。”⑤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强大的唐代文化是有着巨大的影响力的。除了我们所知的对异邦文化的影响外,对中国戏曲的繁盛与发展,也是有重要作用的。

当然,我们可以看到,在《紫钗记》的文本中,依旧保留了唐代文化风俗的语言和情景。

如:第一出“本传”中最后的四句对儿:黄衣客强合孩儿梦,霍玉姐穷卖燕花钗。卢太尉枉筑招贤馆,李参军重会望夫台。该段注释:黄衣客即黄衫丈夫,唐之侠客,姓名不传。黄衫,为唐时少年华贵之服。⑥ 这就在一开场即通过黄衫客表明了这个故事的人文背景,即唐代的故事背景。

一、两个李益的比较

汤显祖在编写《紫钗记》以前,就写出了《紫箫记》,尽管未完成,但奠定了他后来的创作,成为汤显祖第一个不成熟而有意义的剧本。文本不仅对霍小玉极力刻画,对李益这个人物的笔墨,也是颇费心思的。我们看到《紫钗记》文本尽管是明代人写的作品,但却是根据唐传奇改写而来的,作者更注重的是对唐代社会的展示。首先是李益这个人物的奋斗历程、命运、心境和情怀,以及由此而生发的意识及行为方式,都紧密地贴合了唐代这个特殊的时代,并没有多少明代社会的明显展现与环境的表达。作者正是想以唐传奇为里,以明传奇为表,达到表里合一,来完成对李益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

李益可以说是汤显祖的心结,其身上注入了太多汤氏个人的情怀与感叹。我们知道唐代是一个文人士子获得更大政治空间的时代。尽管隋朝就建立了科举制度,但在唐朝初期还未受到足够的重视,直到武则天时代,才逐渐成为官吏选拔的重要途径。唐代诗人孟郊的一首《登科后》可以明显表达出文人士子登科后的喜悦心情:“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急,一日看尽长安花。”这种一旦有了功名,便可耀祖光宗,也实现了人生价值和理想之事,无疑是当时青年,包括老年男人们的共同追求,甚至是一辈子的追求。有言为证:“进士科始设于隋大业年间,兴盛于贞观、永徽之际。士大夫即使位极人臣,然而不是进士出身者,终觉不完美,以至于每年举荐应试者不下八九百人。进士受推重被称为‘白衣公卿,又叫‘一品白衫;进士考试之艰难称作‘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⑦

再看汤显祖,他二十岁结婚,二十一岁参加江西乡试,并取得第八名举人,也像众多中国古代青年学子那样,走上了一条追求功名之路,一条艰难但最具诱惑力的人生道路。所以,汤显祖把原小说中一个负心男人李益,改写为一个至情至性的好男人,特别是详尽刻画他作为一名有识之士对功名的不懈追求,营造那种人人争先建功立业的社会氛围,表面是描绘大唐气概,实则是汤显祖自身心态与抱负的借代。从当时的情况看,历代朝廷,也包括明朝,都很注重待选拔官员的品行条件。有文章介绍到:“自汉代直至明清,历代不仅都确认和加强了着重对家族伦理进行诠释和发挥的儒家学说的官方地位,更直接依據‘孝悌廉正‘孝悌力田‘孝廉方正这种品行条件来选官,并将之纳入取士的科目体系。可以说,汉以来选官的品行条件,在总体上一直是以之为核心,辅之以其他相应的观念而组成的。”⑧ 这种对青年官宦给予厚望的心情与思路,既符合时代的需要,更是作者一种个人情怀的表达。当然,这种选官的要求,其实到今天依然是一种“硬指标”,古今同理,是中华文化的绵延不息。这种观念不仅是一种政治制度上的沿袭,更重要的是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在维护,这就成为一种儒家文化,传递在皇帝的大殿,传递在宗社的祠堂,传递在人们的交流之中。

从这些内容中,我们其实可以看到汤显祖本人的一些经历和抱负,以及他在李益这个人物身上所倾注的心血。所以,要研究明传奇或汤显祖,倒是应该从唐文化中去寻找一些文化和历史的源头。

二、 婚姻习俗的比较

可以说从唐人小说《霍小玉》到汤显祖的《紫箫记》再到其重新编写的《紫釵记》,这一系列的作品折射出唐代风俗文化中人们对婚姻这个社会敏感问题的展现和取舍。我们可以看到在小说《霍小玉》中,李益和霍小玉的爱情从主观的态度和客观的社会现实都形成一种那个时代的独特现象,也就是唐代社会婚姻的一定之规和相对的开放性。体现为,其一:“隋唐五代婚姻制度主要实行一夫一妻制,同时还伴随着一夫多妾制。即一夫可以拥有众多的小妾。夫妻婚姻的缔结均需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后才能成亲。若男女非礼苟合,则认为是淫奔而为社会所鄙视或痛斥。其二:隋唐时期主流的婚礼乃是吉礼中的一种。通常沿承着汉魏六朝以来的传统‘六礼仪式。‘六礼包括从提亲到成婚之夕的整个过程,其名称为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六礼齐备才算符合礼法标准。其三:以上所述六礼是流行于士以上人士的婚仪,礼法要求是六礼齐备。但是‘礼不下庶人。通常庶民百姓行婚仪,只是说媒、下聘、亲迎三项而已。”⑨

以上内容虽然出自唐代,但有趣的地方是,在唐传奇《霍小玉》故事中,李益与霍小玉的相见与相爱,倒也少去了这些时代规范,故事本身没有提供这样的情节。相反在明传奇的《紫钗记》中,唐代的规范倒是起了不小的作用,体现了明传奇在向唐传奇回归之时,更看重唐代文化色彩的表达,它是一种真正的回归。在唐传奇中李益与霍小玉的爱情建立在霍小玉对李益诗名的欣赏。有诗曰:“开簾风动竹,疑是故人来”。它是唐代诗人李益的诗句,也为霍小玉倾慕李益奠定了基础。而李益与霍小玉的相知相见则完全是鲍十一娘的推荐,而鲍在当时的长安则有“追风挟策、推为渠帅”之称誉(“追风”良马名,乃意指追女人,“挟策”乃指有计策、有办法。古时盗贼的首领称“渠帅”。寓意为凡想追女人的,她都可以设法帮助)所以在唐传奇中,李与霍的见面与相好过程倒也简单,省去了如前文所言的在唐代所需的婚姻习俗,哪怕是一种简单的程序都没有,用一种当今看来很符合时代潮流的方式,一见钟情、一拍即合,在一夜之间完成了男女相爱的所有内容。正如故事所言:“酒阑,及暝……,须臾,玉至,言叙温和,辞气宛媚。解罗衣之际,态有余妍,低帏昵枕,极其欢爱。”而在明传奇《紫钗记》中倒是竭尽传统婚姻仪式之能事,是对唐代婚姻文化的一种真实再现。首先在第二出“言怀”中,也就是李益第一次出场,所言所表乃正人君子之风范,一句“十年映雪图南运”的唱词就表达了他的一种情怀与心态。这种显抱负、有追求的势态,更符合大唐年轻一代的世俗风范,但我们在唐传奇的文本中看不到这一点。其次,在《紫钗记》中,李益与霍小玉的相见是在元宵灯会之中。并在第四出“谒鲍”这场戏中强化了鲍四娘的媒妁作用。也正因有鲍四娘引荐,最终又戏剧性地转化为以钗为媒,更强化了浪漫情怀和戏剧色彩。强调“媒妁”,是符合唐代社会文化习俗的。当然,也更符合明代社会的基本伦理道德规范,在传递这种信息的层面上并无不妥帖之处,也许这就是明传奇借用唐传奇文本所看重的地方。

所以,就《紫钗记》而言,其文本风格更具有明传奇讲究故事性和非韵文对白的特点,也相对带来了文字的直观的演出性,也就增添了舞台的可演性。与汤显祖的真正第一部传奇《紫箫记》比较,后者应该说在文学性上更能体现出唐传奇的文采风格——韵文说白。当然,实际证明了这样的文本且不论内容如何,单就可搬演来看就存在很大的难处。我们可以这样说,《紫箫记》是在文学样式上追求唐传奇的风格,而《紫钗记》则在文本的整体上更展现了唐代的民风和宗教特点,以及在演出上更接近百姓的审美水准。这也证明了“戏剧永远都是时代的产物”这一论断。

作为《紫钗记》的导演,我在研读文本以及排练此剧的过程中,也不断地试图去解构人们熟知的《紫钗记》。发现了在明传奇的文本中,虽然来源于唐传奇的故事梗概,但在具体的环境与语言描写中,作者依旧保留与还原了故事的唐代遗风,这是喜爱还是尊重不得而知,但它倒也是一种文本创作上的趣话。作为导演,对于类似这样的古典文本,要吃透与理解好整个文本的主旨精神,使自己在解读与解构中,有更好的理解并可以影响他人。这既是导演的职责,也是导演必须具备的功力。我在努力践行着这一艺术创作原则,不想超近路,于是乎在研读原文本中有了这方面的“深究”。本文就是我不成熟的点滴心得记录,以飨读者,并求方家指正!

注 释:

① 《紫钗记》前言P.1 ,人民文学出版社,1964年5月版。

② 《唐宋传奇选》前言P.1 ,人民文学出版社,1964年5月版。

③ 《中国戏剧文学的瑰宝——明清传奇》 P.1 ,王永健著, 江苏教育出版社。

④ 《唐宋传奇选》前言P.2 ,张友鹤选注, 人民文学出版社。

⑤ 《唐朝文化》P.3, 徐连达著,复旦大学出版社。

⑥ 《紫钗记》P.2,胡士莹校注本,人民文学出版社。

⑦ 《新译唐摭言》P.15,三民书局,2005年1月版。

⑧ 《中国古代文官制度》修订本P.214,楼劲, 刘光华著, 中华书局,2009年3月北京第一版。

⑨ 《唐朝文化》P.181-186,徐连达著, 复旦大学出版社。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