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康:用真心编织小康梦

2017-09-14 16:30董海燕
时代报告 2017年8期
关键词:兰考县工作队驻村

董海燕

一大早,惠安街道范楼村的小伙子王双磊精神焕发地出了门,他今天要去办一件大事,与“兰考县城”的一位姑娘相亲。26岁的王双磊早在心里盘算好了,他的对象必须得是“脾性好,有智慧”的女孩子。

头发太长了,该先去理理发呢!就在他正要拐道理发时,接到了驻村扶贫工作队员李康的电话,说今天有记者要到村里采访,说不定会到他家。

王双磊接到电话,豪气地应着:“要是有记者来,就是今天的媒不相,也要去跟记者唠唠你在俺村办的好事儿。”一番话说的李康怪不好意思,作为兰考县委组织部选派到惠安街道范楼村的驻村扶贫工作队员,他只比王双磊大了两岁,一年多的交情打下来,两人好得像哥们儿。

自2015年年底来到范楼村,至记者来访时的2016年年底,李康在范楼村待了近一年时间。在他看来,跟老百姓打交道就是“以真心换真心,只要真心对他们,他们不会不讲理”。

没有想到“五天四夜”

驻村之前,李康作为兰考县委组织部组织科的工作人员,日常工作就是收党费、审党表、报党统。跟党员和基层党组织相关的资料报表,都会经他的手。在李康看来,组织科的工作繁琐程度在组织部是数得着的,“只知道每天上班的时间,不知道每天下班的时间”是他的工作常态。

李康的老家在距离兰考县城约莫20公里以外的仪封乡,他爱人工作的地方在离县城更远的考城镇。每到周末,夫妻二人才能团聚。或许是由于出身农家,再加上作为组工干部的“党性”使然,在得知惠安街道范楼村需要补充扶贫工作队员时,李康毫不犹豫地主动找到领导汇报情况,争取了到基层锻炼的机会。

2015年年底,李康被补充到了范楼村,2700多人的村庄有多大,李康没有概念。按照李康的脾性,遇到困难了就解决,老百姓需要发展啥他就做啥。见到村里的大爷大妈、大叔大婶,李康都会热情地打招呼。渐渐地,村人都亲切地叫他“小康”。

“扶贫工作往大了说,是政治任务。往小了说,是帮助村民脱贫致富。”虽然刚到村里,但李康十分清楚自己的使命。

与村民们完全打成一片要从兰考县的“五天四夜”工作制度说起了。

李康记得很清楚,2016年7月25日,兰考县举行了脱贫攻坚百日誓师大会。8月2日,组织部召开了全体会议,“吃罢中午饭回家,直接拿了换洗衣裳,开始在村里住”。自这一天开始,县委县政府督察局“经常在晚上十一二点到村里检查驻村干部是否在岗”。

“当时要求驻村的时候,有想过‘五天四夜必须吃住在村吗?”记者问。

“说实在的,没有想到。”李康坦陈。

范楼村距离兰考县城十公里左右,督察局曾三次查岗。其中有一次,督察局人员到村的时候,竟然“扑了个空”。

原来,白天的时候验收组到村里检查,发现贫困户王金山家的大门破得不像样子,当即要求“整改”。送走验收组,已经是傍晚五六点钟。李康他们没敢耽误,连夜到外地去给王金山家订大门。八点多钟,督查局查岗时,李康他们还在外地没有回来呢!

一天晚上,李康到了贫困户毛金彪家。

“恁来了。”毛金彪的妻子淡淡地问。

“来了!”李康应着,往屋里走。

“恁光来俺家,也没帮俺啥。恁看俺家现在就跟那拉架子车样,正上坡类……”女人叹口气说,“恁工作队光喊‘加油加油',就是不帮俺推。”

原来,毛金彪的家庭负担十分沉重,两口子都没有工作,上有老下有小的都凭他一个人出去打零工维持。毛金彪的爱人希望工作队能帮她解决个“工作”。很快,工作队经过与村里协调,让毛金彪的爱人到村幼儿园当了生活教师。

这件事让李康心里不是滋味儿,那时他才明白,走村串户才能真正明白老百姓的需求,成为老百姓“最可信赖的人”。

“誓师大会”上的庄严承诺,“五天四夜”的加班加点,让李康抽不出精力和时间回到十公里外的縣城去看看家,他多想儿子啊!

李康的儿子刚满一周岁,妻子每周才能回一次家,现在李康也要每周末才能回家,照看孩子的任务就落在了李康妈妈的身上。“前几周‘五天四夜吃住在村,周末回去时儿子都不认我了。”李康说,“我伸手想去抱他,他扭脸就哇哇大哭”。说着说着,李康的眼眶忍不住红了……

“映霜红”映红了村民的脸

到范楼村的时候已临近春节,那是组织部每年最忙的时候,李康除了驻村,还得随时待命组织部。作为组工干部,李康太清楚了,首先,村“两委”班子致富带富能力得强,再一点,就是脱贫怎么能离得开产业?想到产业,一个激灵彻底点醒了他:自己的父亲不就在仪封乡包地种桃吗,何不把种桃这项产业引进到范楼村呢?

不过,李康的心里没有底,毕竟,范楼没有种桃的先例。私下里,李康找到与他一起驻村的包村干部邢明洋说了种桃的事儿。邢明洋当过几年兵,一听到这好事儿,立马将李康的想法和支书商议。可是,他们谁也不敢当即下决定是否要上马该项目。于是,村里开始公开召集愿意种桃的村民,没有想到,人数竟然还不少——累计所报亩数超过了100亩。按照兰考县的政策,晚桃品种只要能达到100亩以上,成方连片种植,县政府每亩补贴1000元,分三年依次补清。

2016年的3月14日,李康记得很清楚,“植树节过后的两天”,桃苗从山东青州拉到了范楼村。一棵青苗两块钱,是贫困户自己出的,即便投资不高,村民们还是“有顾虑”,因为“不知道咋管理,也不知道销路”。这些,李康早为村民考虑到了,在当天,他还将自己的父亲也请到了村里,现场给村民们讲解桃树的种植经验。

“还要啥钱呀,这是对我工作的支持,要钱都外气了!”李康说,父亲的讲解完全是“义务的”。

不仅如此,到了该剪枝的时候,李康还带着村里的贫困户,拉了三车人,到仪封的桃地参观,“俺爸现场给他们讲剪枝的注意事项”。当天回到村,“就有村民按照俺爸讲的方法把自家的枝给剪了”。endprint

据范楼村支书李玉超介绍,范楼村在2016年种了几百亩的桃树,有黄桃,有映霜红桃。

“映霜红属于极晚熟品种,桃子色美多汁,糖度在所有桃品种里面是最高的,包装成箱的顶级果,一箱6个桃卖180元还供不应求。”李康介绍,“一般都是送礼用。”

眼下,范楼村又有了新的计划,在2017年将桃子发展到上千亩,“到时我再把俺爸请过来,让他给已经种的还有准备种的村民再讲讲。”

除了种桃,范楼村还发展了35个蔬菜大棚。一个棚连工带料全部下来15000元,“贫困户还能免费向乡里申请5000块钱贷款,不要利息,一年以后还。”为了鼓励村民们认领大棚,与李康一起驻村的退伍兵邢明洋还率先包了两个大棚。村民们种菜花,邢明洋自己种草莓。2012年参加工作的李康说,当时想着,如果大棚包不完,他就也包几个——虽然薪资微薄,上班四年“还没有攒下钱”。贷款买的新车,李康整天开着跑村里的事儿,农村路况不好,“刮了蹭了都是常事儿”。

草莓大棚里的温度适中,绿莹莹的草莓苗长势喜人。记者欣喜地看到有些草莓苗已经开花,邢明洋却俨然一副育苗专家的样子说:“现在还不到它该开花的时候,已经开花的要把它掐了,要不然就不好挂果了……”

“大棚、黄桃、晚桃、豌豆、光伏发电……”李康掐指算着范楼村的经济支柱,脸上满是幸福的满足感。

途径范楼村的集体经济承包园时,李康跳下车子,指着大牌子上写着的发展规划给记者讲解。我们看到,成方连片的桃苗正在努力抽芽,再过两年,这些树上将挂满累累硕果。

学音乐的搞起了农业

在惠安街道范楼村村室外面的墙上,贴着创业之星、孝贤之家等村里的“明星人物”,排在第一位的就是“创业之星”王双磊。在驻村干部李康、邢明洋看来,王双磊“年轻,又有文化”,是他们村创业带头人中的“潜力股”。

“那是他们抬举我,他几个帮衬着呢,不帮衬着办不成事儿呢。”王双磊给进屋的每个人倒上一大碗茶,让大家暖暖身子。

王双磊穿着军大衣,头发也没剪,显然,这一天他没有“相媒”。白净的肤色,清秀的面庞,他还是个“大男孩”呢!

王双磊家的房子,还是上世纪90年代的老户型。家里的凳子有些老化,让人甚至不敢用力去坐。站在他家的院子里,你很难想象他承包了几十亩地。

“啥时候准备把房子再盖盖?”记者问他。

“现在还没有想过。”王双磊说,“即便是赚了钱,也不会先去考虑‘更新换代房子的事儿,农业上需要投的钱太多了!”

王双磊大学学的音乐,毕业之后什么杂活儿零活儿都干过,后来搞销售,据说“业绩还不错”。但他还是选择了回乡,一是“父母年纪大了,在家能守住俺爹娘”;二是“认为农业有前景,国家重视嘛”;三是跟一次梦境有关,在梦里,他带着乡亲们搞农业发家致富了,这个颇有点艺术气息的大男孩说他相信“梦想成真”。

2015年,王双磊回了村。回村之后,在駐村干部及村两委班子成员的支持下,他到各地学习农业技术,选择了“美国杏李”这一品种,并且种得有模有样。在他回村的同一年,他的家庭不仅脱去了贫困户的帽子,他还被评为了“创业之星”。

说起驻村干部,王双磊说没少在跑贷款和土地流转上帮他的忙。他跑不了的事儿“让康去帮忙跑”,群众中有啥解决不了的事儿,“他们也都去帮忙”。

除了美国杏李,王双磊还种了不少的西瓜、白菜之类的经济作物。李康说,他没少往村室跑着送水果、送菜。除了王双磊,给驻村干部送些蔬菜水果的村民不在少数。在村室的地上,还放着村民刚刚送来的苤蓝。李康说,农民们的朴实“挡不住,很多时候,不接都不行”。

当然,蔬菜大棚也是王双磊不能错过的项目,他的目标是“下一步能发展订单”。为了让媒体记者多来报道驻村干部为范楼村做的贡献,王双磊曾经给兰考县电视台和河南日报社打电话。

“我想说别弄恁些‘幺蛾子了,但是又怕打击他。”李康说,“都是小事儿,也是我们理所应当做的。”

而王双磊却说:“来驻村的不少,但康确实给村里办了事儿。”

这让李康动情:“我做的不足挂齿……”

在李康看来,这就是老百姓的“可爱之处”,他说没有钱,你帮助他跑贷款,他说想找工作,你帮助他找门路……他就感谢你,“老百姓的要求很简单”。

范楼村村室里间,是李康和邢明洋的“卧室”,天花板上一个窟窿没有来得及填补,像怪兽咧开的嘴巴,室内一台旧空调嗡嗡作响,几乎感觉不到暖意。而在挨着他们床铺的墙面上,挂着王双磊等几位村民代表送给驻村工作队的锦旗,上面写着:一心一意为百姓,带领群众奔小康。

驻村队让我们看到了希望

吕喜玲在靠窗的一张小床上织鞋子,高位截瘫的丈夫王金山躺在当屋的一张大床上,小屋子拾掇得干净利落。

一进屋门,吕喜玲就对记者说:“小康和明洋的手机号都有,有事儿了就给他们打电话。有时候还没打呢,他们就来了。”

提起扶贫工作队,吕喜玲有说不完的话:孩子学校要跑金秋助学的事儿,驻村队队员顶着大夏天的日头骑着电车帮她跑;家里玻璃烂了,“他们又赶紧给俺弄”;家里的大门、新吊的顶,“都重新给俺弄了弄”;门口的路,工作队和村里找人给俺拉土垫了垫……

这是一个不幸的家庭,家里两个男孩,一个大学,一个高中,女儿早夭。

就在王金山想着把自家的破房子修缮一番时,不幸又降临到了他的身上,不慎从房上摔下来,砸到了他的颈椎,导致高位截瘫。家里的天,就这么塌了!吕喜玲不知道该如何告诉正读高中的儿子,他马上就要高考了呀!当两个儿子在医院看到病床上的父亲,痛哭流涕地说:“学不上了,打工给俺爸看病……”柔弱的吕喜玲说什么也不同意:“就是砸锅卖铁也要让你俩上学啊……”娘仨说着哭成一团。

出院之后,王金山除了头脑还算清醒,整个身体基本上废掉了,几乎没了知觉,甚至连两只手臂都没办法像正常人一样了。endprint

最艰难的时候,他哭着跟吕喜玲商量,想喝农药一死了之。儿子知道后,死死地劝住父亲,要死一起死!

吕喜玲说,换一次药要五六百块钱,拿不出钱,只好自己帮着丈夫换药。“棉签进去,背上的窟窿都探不到底……”吕喜玲说着哽咽了,“工作队来了之后,小康、明洋都经常往俺家跑。小康还通过微信‘轻松筹平台,给俺筹了8000多块钱,小孩上学的学费俺都不用作难了。春节的时候,村干部捐了600元给俺送到家……我说不出来用啥语言表达心意了,我也没多少文化,但是多少语言也代表不了我的感激之情。”

拿着工作队给的爱心卡,带着儿子到街道的“爱心超市”买棉衣。当天超市里没有男装了,只有女式的。“阿姨,女式的也行,只要不冷……”听到儿子这么跟爱心超市的售货员交代,吕喜玲心里悲喜交加。

“有啥难处,工作队都来,比亲戚来得都勤。”吕喜玲说,“在驻村工作队的帮扶下,俺一家都更有信心了,在家我就给他按摩,他哪怕将来能自己顾住自己都行……”

聽着吕喜玲的诉说,躺在床上的王金山也接过话茬说:“工作队让我们看到了希望……”如今,王金山的手臂已经略微有了力量,可以稍微抬抬。孩子们都上了大学,不断地往家里打电话询问父亲的情况。这让吕喜玲觉得,这个家又有了重生的希望。

在吕喜玲家不远处,就是范楼村的蔬菜大棚。李康和邢明洋琢磨着,将来可以让吕喜玲到大棚里帮着干些活,不仅能有些收入,回家洗洗衣服做做饭也不耽误。

王金山说,现在身体状况好多了,也想开了,就想着“创造个奇迹”。

李康的“小康梦”

作为2016年兰考县评选出的扶贫工作标兵,李康说:“我理解应该是群众的满意度比较高”。

扶贫标兵并不是那么容易评上,会有一些中央及省、县的政策解读,“兰考县制定的12项扶贫政策、习主席提出的六个精准,看你记住记不住”。此外,乡里还会出考卷,把某农户的家庭情况告诉你,让你核算他家的收入。“收入分为四个方面,工资性收入、生产经营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李康说,这些多次培训的项目也是成为扶贫标兵的一个最基本的标准。

除此之外,县扶贫办及街道上的督导人员还去村里入户,看老百姓对驻村工作队的评价。“我比较自豪的是俺村说起来没有一个骂我的。”李康充满自信地说,“我感觉群众不会无理取闹,如果真是这样,可能就是你不公平了。跟老百姓打交道,你只要真心对他们,公平公正,他们不会给你找事儿……”

说话间,一个村民推门进来,一股冷气钻进屋子。

“你还想着给俺找工作的事儿呢……”村民满脸堆笑地对着李康。

“只要有机会,我就找你。”李康介绍,范楼村近期和附近的一家食品公司签订了定向帮扶协议,要优先吸纳300名范楼村民就业。

李康说,他驻村来得晚,现在整个兰考县的脱贫攻坚工作已经“接近尾声”,不过,如果要他继续留下来作为奔小康工作队驻村,他还是会义不容辞地留下。

在李康看来,范楼村还有很多他未完成的梦想:

村口的一条通村公路还需要翻修,新村室还没有盖好,村里的路还需要进一步修建,计划再修建80个大棚,再发展500亩黄桃……

此外,村里还要计划发展旅游项目,范楼村紧邻高速、高铁和国道,村里种有大面积桃树,在春天可以吸引游人去赏桃花,甚至认领桃树,再或者,多弄几棚草莓,供游人采摘……

说起这些规划,李康滔滔不绝,范楼村还有很多很多他的期待……

写在前面:

2017年年初,在兰考县宣布退出贫困县并通过省级验收之时,《时代报告》各位同仁深入该县脱贫攻坚一线,采写出了一大批可歌可泣的扶贫人物故事。

故事中的主人公大多是从兰考县2016年评选的两批扶贫标兵中选取,有第一书记,有驻村队长,也有驻村队员,等等。他们中的有些人提及不能照顾家庭时失声痛哭,有些人在父母亲人生病、离世之时不能陪伴在侧,也有人因为出色的驻村表现而调任到了更重要的岗位上。然而,他们深深懂得,如果没有人无私奉献与默默坚守,就不可能有今日兰考县的全新面貌。

6个精准卷与兰考县出台的12项扶贫政策是每个脱贫攻坚一线的人员烂熟于心的,他们以这样的主导思想为依托,将国家号召“精准扶贫”在各村各户发挥得淋漓尽致,从根本上改善了兰考贫困人口的生活状况,提升了整个兰考县的发展水平。

兰考县精准扶贫背后的故事是由无数个令人感动的精彩瞬间集合而成的,我们完全有理由为这样的瞬间谱写一段华章,高唱一曲赞歌,致那些在脱贫攻坚一线洒下过泪水汗水的、伟大而平凡的人们!endprint

猜你喜欢
兰考县工作队驻村
做好驻村第一书记的“六字经”
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探索与启示
论兰考县脱贫攻坚经验及其当前中国时代价值
普惠金融的实施效果及其改进对策
扶贫工作队
驻村第一书记
中办国办发文要求加强贫困村驻村工作队选派管理工作
中办国办:根据贫困村实际需求精准选派驻村工作队
克山县做好“三加强三提升”,助力驻村工作队打赢脱贫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