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国高等教育“宽出”的原因思考及改革对策

2017-09-14 17:47杨慧宇
教育教学论坛 2017年38期
关键词:高等教育教学质量

杨慧宇

摘要:我国大学在扩招以前,是“嚴进宽出”的模式;大学扩招之后,很多高校变成了“宽进宽出”的模式,导致教学质量滑坡,根本无法保证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质量。造成该问题有多方面原因,本文对此做出思考。

关键词: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宽出”;大学扩招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38-0231-02

我国从1999年启动大学扩招,大学录取率年年升高。1998年录取率为34%,到2011年已经突破70%,为72%;2012—2013年为75%;2014—2015年接近75%。高等教育的扩张,一方面给更多的年轻人进入大学学习的机会,但也带来一些弊端,主要表现为教学质量的滑坡。在扩招之前,我国大学被称为“严进宽出”,教学质量并不高。扩招之后,这种情况变成“宽进宽出”,更无法保证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质量。造成这一问题有多方面的原因,本文对此进行思考,且与美国大学的相关情况进行比较分析。

一、师资质量对教学质量的影响

高校教师是影响教学质量的最重要因素,教师的学术水平、敬业精神和教学质量有着最直接的关系。我国的高校层次化比较分明,按照“双一流”、普通一本、二本、三本、专科、高职来划分。一般来说,越是层次高的学校,招聘师资的门槛越高,师资的学术水平越高,教师科研产出和教学质量也会越好。现在的一些高校,招聘教师时要求国外名校博士毕业,成果突出,对师资质量是一个很大提升。一些一本院校也开始效仿这种做法,以招聘到高质量的师资力量。

但是我们要看到,我国高校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2000年以前,只要硕士甚至是本科毕业,就可以进入高校获得教职。这种情况造成现在高校师资队伍良莠不齐。近年来,招聘的教师教育背景较好,水平较高;以前进校的很多教师缺乏足够的学术训练和对学术研究的兴趣,但由于他们是“在编”人员,无法辞退。这种情况在层次越低的学校,越是显著。据统计,2014年我国高校教师拥有博士学位的比例仅达到20.5%。部分处于欠发达地区的地方本科院校教师中,拥有博士学位的比例低于平均值,仅为15%左右。由于这些教师的学术水平有限,自然也影响了教学质量。

我国高校招聘中,还有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人情和关系起到重要作用。这就使得招聘进高校的教师,不一定是根据其学术水平和潜质,而是看有没有过硬的关系人推荐。这种情况越是在层次低的学校和欠发达地区学校,越是突出。很多“关系户”进入高校之后,并不能够很好地胜任教学科研工作,影响了教学质量。

二、教师所处的学校制度环境对教学质量的影响

学校的制度环境对教师的行为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如果说师资质量是教学质量的基础,那么学校的制度环境是决定师资能否发挥其潜能的土壤。

在我国现阶段,高校普遍出现了“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在教师待遇和职称晋升这些关系到教师切身利益的问题上,都是用科研作为评价标准的,教学只占很小比重。在这种导向下,绝大部分教师自然是重视科研而不重视教学。学校制度的科研导向,使得绝大部分教师只能将主要精力放在科研上,不重视教学。

近年来,一些高校给教室安装了摄像头,称为“可视化教学系统”,对教师的上课进行全程监控。领导称这一举措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监督教师上课,提高教学质量,但往往事与愿违。大学应有学术自由,课堂上的自由讨论和发挥,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源泉。但是课堂被常态化监控,教师感觉到不被信任和尊重,心理有抵触情绪。“或许对于师生来说,最好的应对之策,就是教师在讲台上照本宣科,学生在台下装模作样。如此一来,课堂内宛如机器制造车间,冻僵了教学相长的良性循环。”

高校的财务制度也耗费了教师的大量时间和精力。近年来,我国科研经费使用制度越来越严格,制定了更加严苛和复杂的监管与报销制度。一方面,这种制度确实杜绝了科研人员违规使用经费的可能性,但另一方面,也耗费了科研人员大量的时间、精力。但由于获得课题是评职称的必要条件,教师还不得不申请经费。

在这种情况下,连做科研都无法安心,更不用说教学工作了,教师根本无时间、精力用于教学的改进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培养方式对教学质量的影响

在我国的绝大多数高校中,一门课程的学习由两个环节组成:上课听讲和课程考试。上课基本上是教师一个人讲,学生被动听课,课堂互动和讨论很少,课后阅读也很少。课程考试基本上是笔试,最终笔试的成绩决定学生能否拿到该门课程的学分。在高校中,普遍存在的情况是:学生经常是平时不上课,也不阅读和课程有关的书籍材料,最后考试时突击复习一两周,甚至有的教师还给学生“画重点”,让他们都能通过考试拿到学分。这样的模式导致的结果是:学生可以很容易拿到课程学分,但学不到什么东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完全是被动的,没有形成主动思考和创新的习惯,培养不了良好的学习动机。这是导致我国高校普遍教学质量不高的一个重要因素。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中国文化造就了“灌输式教学”,从小的教育都在强调“教师讲,学生听”,不鼓励学生参与讨论,主动探究知识,形成互动性氛围。久而久之,学生已经习惯了在课堂上做一个被动的接受者,很少提问、主动思考互动。其次,由于中国一直是应试教育,学生在高考前的学业负担重、压力大,完全被高考指挥棒左右,没有培养起来很好的内在学习动机,进入大学后容易放松。在一般高校,学生的主动学习动机不强,他们更多关心的是能否通过考试拿到学分,最终拿到文凭,而对于到底学到什么并不在意。最后,高校由于评估、就业等目标,需要学生拥有比较好看的卷面分数和成绩,往往要求教师给出比较好的成绩,而学生也希望拥有好看的成绩。在这种氛围中,教师要想严格要求学生,十分困难。如果一个教师严格按照标准,给大量的学生不及格,会遭到他们的谩骂。对于那些不严格、让学生通过的教师,反而会受到他们的欢迎和好评。endprint

四、生源质量对教学质量的影响

我国大学扩招之后,现在录取率为70%以上,也就是说绝大部分参加高考的学生可以进入大学,这导致很多学校的生源质量得不到保证。具体来说,层次越高的高校,地理位置好的高校,生源质量越好;层次越低的高校,地处中西部的高校,生源质量较差。东部发达地区、中心城市的高校生源更好,地处经济落后的西部和北部边缘省份的高校,其生源则大大减少。甚至一些一本以下学校很难保证生源质量,出现“生源危机”,招不满学生。为了能够完成招生计划,一些学校不得不降低入学门槛,导致招进来的学生成绩低,学习动力不足。这些高校由于存在生源危机,不得不在培养和毕业问题上采取“宽松”态度,对学习态度差、成绩差的学生,尽量放松让其拿到毕业证,否则会进一步影响其招生。由于我国多年的计划生育政策导致学生数量减少,再加上近年来出国留学人数的增长,国内生源在进一步减少。除了一些重点一本高校能够保证生源质量,很多其他高校會延续此种势态。生源质量是教学质量的重要影响因素。如果生源质量较差,学生本身的学习基础、态度和动力不足,教学质量是很难提高的。

五、提高我国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改革对策

本文从师资质量、学校制度环境、培养方式、生源质量、社会环境和文化等多个角度,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宽出”模式产生的原因进行思考。要想提高高校教学质量,必须针对以下方面进行改革。但我们要看到,这是一个系统工程,改革绝不是一蹴而就的。首先,高校的“去行政化”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近年来,有学者提出大学的“去行政化”改革,但效果寥寥,反而让其加强了行政领导权。行政权力对教师工作的干扰,使其耗费大量的时间、精力,而无法安心教学科研。去行政化是一个漫长、艰难的过程。其次,提高师资质量,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要吸引高质量的师资,必然要通过教师待遇的提高来实现。较高的待遇,是吸引人才的必要保证。待遇提高了,教师可以通过职业收入过上体面的生活,也有利于安心教学和科研。再次,适当改革高校培养方式,提高淘汰率。学习美国的培养模式,将考核放到平时,加强中间参与课堂和作业的考核,提高淘汰率。最后,加大职业教育力度,适当缩小高校招生数量。我国存在着职业教育不足和高等教育过剩的情况,国家可以调整两类教育的比例。加强职业教育发展,缩小一些地方高校招生,促进某些高校向职业教育转型。

参考文献:

[1]柯进,刘博智,刘盾.“高校教师拥有博士学位比例至今未达标”[N].中国教育报,2015-03-14.

[2]朱巍.师生有权拒绝课堂常态化监控[Z].2014-12-6,第D02版.endprint

猜你喜欢
高等教育教学质量
提高教学质量,重在科学管理
实践教学如何提高教学质量
大数据对高等教育发展的推动研究
基于Flash+XML技术的护理技能虚拟教学平台设计与实现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高等教育教学中的重与轻分析
如何提高英语课堂教学质量
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