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促进新入园幼儿的师幼情感

2017-09-13 07:23王丽丽
青苹果 2017年5期
关键词:倾听促进个性化

王丽丽

摘要 新学期入园第一个月,幼儿的分离焦虑感强烈,老师应学会做孩子的倾听者,对不同个性的孩子实施个性化教育手段,学会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尽快与孩子建立良好的师幼关系,让幼儿尽快摆脱分离焦虑,尽早适应集体生活。

【关键词】促进;师幼情感;倾听;个性化

对于幼儿入学初期来说,严重的分离焦虑是小班幼儿最突出的表现,孩子的哭闹正是幼儿缺乏安全感,进行自我保护的方式。哭闹可以引起老师的注意,得到老师更多的关爱,寻找安全感。作为老师则应对分析幼儿哭闹的原因,对不同性格的幼儿进行个性化的教育。实践过程中发现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小班的孩子会很快地与老师建立情感,喜欢上老师,喜欢上幼儿园。现将自己的经验与大家分享,希望对今后的小班幼师有所帮助。

1 蹲下来,抱一抱

成人与幼儿的视线距离很大,老师应尽量缩小与孩子之间的视线距离,将自己的视线与孩子的视线平齐,并尝试眼神的交流,让幼儿的眼神与老师的眼神交会,并给予亲切、温柔的目光,像妈妈一样与孩子交谈。

记得看过一篇文章,里面说孩子是伴随着母亲的心跳声出生的,在母亲的肚子里,心跳声就是孩子的音乐,当孩子离开母体来到人间的时候,孩子会因为感受不到母亲的心跳而会害怕地哭闹。当孩子无故哭闹时,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孩子的头部贴近母亲的心脏,让他感受到心脏的跳动,他的情绪就会很快地平静下来。对于幼儿园的孩子也一样,他们哭闹也正是因为缺乏了安全感,这时,我们像母亲一样把她轻轻地搂在怀里,安静地拍拍她,孩子会很快地停止哭泣,并享受这种母爱般的感觉。这也是为何孩子总爱盯着那个“管”他的老师的原因,希望老师时刻在他的眼前,跟他说话或者摸摸他。

我所任教的小三班中有个叫欣然的小女孩,每天来幼儿园都是妈妈抱着到幼儿园,更是拒绝幼儿园的任何东西,不吃饭、不喝水、不睡觉,每天坐在椅子上哭,根本不理会老师的话。为了不让她饿肚子,老师建议家长带点孩子喜欢吃的东西到幼儿园,孩子只吃自己带的食品,幼儿园的东西一概不碰,也从不与小朋友和老师说一句话。

午休时,小朋友已经上床睡觉了,欣然还坐在椅子上,闭着眼睛哭,根本不管是否有小朋友睡着了,是不是会影响小朋友睡觉,完全沉浸在自己的思想里。保育老师向我讲述了孩子的情况,非常无奈地说“怎么办呀?”我靠近欣然,问她“为什么哭呀?”她不理,把头偏向一边闭着眼睛哭,我说抱抱她,她并没有拒绝,我把她抱在怀里,轻轻拍打她,告诉她不哭就可以早点见到爸爸妈妈。我让她的头靠近我的心脏,尽量让她感受我的心跳,她是个瘦小的女孩,躺在我的怀里柔弱得叫人怜惜。我拍着她,她的眼睛一会睁开,一会闭上,不一会,睡着了。也午是哭累了,我想更多的也许是她找到了安全感,愿意在我的陪伴下安心睡觉。此时,孩子与我已经建立了信任,她愿意相信老师,能安心地在我的怀里睡觉。

每当有孩子哭闹时,我都会蹲下来,抱一抱,慢慢缓解他们的委屈、思念、伤心与紧张,让我做他们的临时“父母”,照顾她,爱护她,引导她,成为他们在幼儿园的“妈妈”。第一次孩子叫我“王老师妈妈”时,我还是刚毕业的黄毛丫头,这句话就是对我当时工作最大的肯定。如今为人父母,更能体会与理解孩子的想法。

2 做倾听者,与其共鸣

孩子哭闹的方式不一样,有的是小声地抽泣,有的是号啕大哭,有的边哭边说,老师最怕的就是那种不停地哭不停念叨的孩子,这样的孩子不仅会传染周边的孩子,影响活动,还无法让老师分身,而老师也没有办法只顾及他一个人,还需要完成其他更重要的工作,这时,我们就要对这样的孩子多一点耐心,也要想办法让他“住嘴”。

孩子不停地念叨無非是想让老师满足他的需求,帮助他实现他的愿望。在新入园的孩子嘴巴里听到的也就是“我要妈妈来接”“我要打电话给妈妈”“我要回家”“我不要**(睡觉、吃饭、做游戏等)”,老师只要给予一句“好的”,孩子就会安稳许多。

洵洵在亲子班学习过一年,对幼儿园的环境、对老师比其他的孩子要熟悉得多。可进入小班,他完全不适应,整天哭着、念叨着要打电话给妈妈。他的频率太高了,老师也只能有一句没一句地应付他。选修课上,他到了另一个教室,换了一个不认识的老师,他更加伤心难过了,看到他时眼圈红红的,嘴巴里不停地说:“老师,我要打电话给妈妈。”我说:“好的,先不要有眼泪,眼圈不红了,我就打电话”。他立刻止住了,这句话真奏效。我告诉他手机在我手上,不哭了就可以打电话了,他接过我的手机,手指灵活地在屏幕上划动,看到手机里有“打星星”的游戏,手指立刻点上去了,还说“我爸爸手机上也有星星”。也许是我们有了共同的爱好与兴趣,只要看到我,他都会跑过来,嘴巴上说着“打电话给妈妈”,手上已经开始解锁我的手机,去“点星星”去了,不再提打电话的事。此后,无论在任何场合看到我,都与我会意地招招手或跑来让我抱抱。

孩子可以带给成人无限的欢乐与满足感,在孩子的成长路上,我们是明灯,指引着孩子成长的方向,我们要创造轻松自然的教育环境,做孩子的“亲人”,给予他们温暖,呵护他们成长;做孩子的朋友,倾听他们的心声,了解他们的诉求;做孩子的导师,传授他们知识,陪伴他们长大。

3 寻找兴趣,转移注意力

孩子们最爱的还是游戏,不是孩子不愿意上幼儿园,而是还没有发现幼儿园的乐趣,一旦发现,哭闹声将止,欢笑声一片。班级哭闹的永远只是少数,大多数的孩子处于比较正常的状态,三岁的孩子对所有新鲜的事物都是感兴趣的,老师要想办法让这些孩子有事可做,只要老师组织活动,那些哭闹的孩子也一定会停止,哪怕只是短暂的,游戏也是有效果的。我们不要让孩子闲着,也就是说要充分调动孩子的感官与四肢,让他们忙起来,让他们有事可做。

(1)手指游戏:简单易做,儿歌朗朗上口,适合小班年龄特点即可。如一个手指头呀,变成毛毛虫呀……

(2)绘声绘色讲故事:不是听故事,一定要老师讲才更吸引小朋友,情节简短、角色鲜明的小故事为宜。如小兔乖乖、小红帽等。

(3)说或唱儿歌:幼儿熟知的儿歌,或简短有趣的儿歌。如小白兔、白又白、上山打老虎等。

(4)绘本阅读:文章篇幅短,文字少图大,形象清晰。如《我爸爸》《我妈妈》,大卫系列等。

(5)音乐表演(游戏):听音乐做动作,全身动起来。

任何一种方式都可以集中孩子的注意力,让孩子参与其中,让那些哭闹着想要找妈妈、打电话的孩子转移注意力,只要让孩子有事可做,不要闲着,就一定能找到乐趣,回归到集体的队伍中来。

4 延时满足,个性化教育

有时无条件地满足幼儿的需求并不一定有好的效果,孩子的需求需要在特定情况下延时满足,才能起到教育效果。不同个性特征的幼儿有不同的需求,个性安静的幼儿心思敏感细腻,不会主动向成人表达自己的心理需求,有心事会藏在心里,独自承受。个性张扬的幼儿敢说敢做,大胆向成人提出自己的想法與需求,并强烈地希望得到满足。无论是哪种个性特征的幼儿,对于刚入园的孩子来讲,最终的需求是得到老师的关注,得到老师更多的爱与呵护。

晓梓是个男孩子,个子高高的,每天早上来幼儿园都是红着眼睛来的,爸爸妈妈离开后,必须跟在一个老师后面,无论做什么事,只要他跟着一个老师,就不会哭闹,只要老师稍一离开,他立马跟在后面,还不停地说“老师,你来”。我时不时地看到他跟着保育老师出去打扫卫生,甚至连到厨房拿点心他都要跟着,保育老师忙的时候,他就跟着配班老师,像个小尾巴一样。这一天,我把他叫到跟前问他:“你认识我吗?”“不认识。”“我就是陌生人。”我强调了陌生人三个字。顿了顿,我问他:“你害怕陌生人吗?”“害怕。”“陌生人就是专门带那些不听话的孩子的,你想被陌生人带走吗?”“不想。”“那你要听老师的话,坐在小椅子上跟老师一起做游戏。”“好。”我很严肃地问他,他回答得很干脆,而只要我出现在他的面前,他一定会迅速地、乖乖地坐在位置上。

对话的效果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这招“陌生人”对于他的转变非常有效。而有的孩子并不一定就适用这样的方法。

晨晨,漂亮的女孩子,每天早上同样也是以哭闹开场,不停地哭,不停地让老师给妈妈打电话。早上早操结束了,她还在哭,老师哄了又哄,无计可施。我拉过她,让她先止住眼泪,她是个非常通情理的孩子,马上停住了眼泪。问她为什么哭,要告诉老师原因才可以帮助她。她说想要妈妈第一个来接。她不是不愿意上幼儿园,就是希望妈妈能第一个来接她,这么单纯的请求为什么不能满足她呢。她流利地报出了妈妈的姓名和手机号码,我也用了幼儿园老师惯用的“打电话”伎俩让她得到了满足。她还提出中午不想睡觉,我们一起与老师商定好,中午可以不睡觉,躺在床上休息休息就好。满足了她的需求,自然也没有哭的必要了,她回到了集体中。

“打电话”是一种教育手段,对孩子是“善意的谎言”,而对于孩子收获最大的是适应了集体的生活,感受到了幼儿园里的快乐,老师也可以像妈妈一样爱他,保护他,教会他知识与能力。而作为老师,要根据不同孩子的个性特征“对症下药”,寻找适合的教育方法,只有方法对了,孩子就会缩短分离焦虑的过程,尽快适应集体生活。

幼儿是独立存在的个体,有思想、有个性,幼儿教师要充分了解孩子,根据孩子不同的心理需求与个性特征,实施有效的教育手段,尽快建立良好的师幼情感,让幼儿爱上集体,爱上幼儿园。

参考文献

[1] 刘晶波.师幼互动行为研究:我在幼儿园里看到了什么[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 陈帼眉.学前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作者单位:南师附中江宁分校幼儿园)

猜你喜欢
倾听促进个性化
新闻的个性化写作
上汽大通:C2B个性化定制未来
“体验式旅游”促进吉林省旅游资源优势的作用研究
学会倾听,追求课堂实效
小学数学教学中倾听能力的培养
公共外交主场也要学会“倾听”
满足群众的个性化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