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凤
教学目标:1.对南方民歌有初步的了解,了解南方民歌的民族风格及地方风格。
2.喜欢我国江南地区的民歌及民间音乐,主动了解江南地区的音乐文化。
教学重点:音乐欣赏南方民歌,了解南方民歌的风格,特点。
教学难点:了解南方民歌民族的地方风格与区别。
教学方法:从视觉、听觉激发学生学习的乐趣,学唱时采用跟唱方法,欣赏加强体验,以乐动情。
教学过程:
课前音乐用《小河淌水》,组织上课,师生问好。
师:同学们,刚才进教室的时候,我们所听到的歌曲是什么歌曲,大家知道吗?(课前所听音乐的风格)
生:在老师的提示下回答,《小河淌水》
师:同学们,我们作为北方人,自己知道的南方民歌有哪些曲目,举例说明一下。
生:在老师的启发下说或者唱出《茉莉花》《孟姜女》《婚誓》《采茶舞曲》等曲目
聆听老师的演奏(吹奏)
师:吹奏乐器 葫芦丝和巴乌 《婚誓》 《小河淌水》
向学生介绍这两种乐器的特点和它们产生于地区的特征及用途;并启发学生将这两种乐器在音色和音响效果方面作比较,培养学生兴趣。
通过以上的师生互动点出:春秋时期的“楚声”和“吴声”。
师介绍:“楚声”长江中下游两湖一带的民歌;“吴声”长江下游江浙一带的民歌。
说明南方民歌大多采用“楚声”“吴声”的创作方法,即、比、兴。
师介绍《弥渡山歌》,并配乐叫学生朗诵:(弥渡地处滇西高原,依山傍水,景色宜人。此曲是一首赞美爱情的山歌,共八句, 前六句写作手法为比、兴,最后两句揭开主题。)启发学生的画面感。
师:范唱《弥渡山歌》 。
师:提出“楚声”和“吴声”之中的比.兴手法,在南方民歌中运用居多,让学生找出这两种手法的体现之处。
生:回答歌词中比、兴手法的体现。
师:曲子给人的第一画面和第一感觉是什么样的?
生:讨论
师:提示
相关音乐记号
a.从弱到强 ——从强到弱> 举例说明在此曲中的用法和表现。
b. 延音记号 提问加举例的方式说明此符号在本曲中的用法。
歌曲主题讲解
兴”和“比”的手法,暗示着爱情道路上的艰辛曲折,最后点题表现了追求纯洁爱情的决心和告诫人们遇到困难要勇于面对和解决。
完整欣赏音频资料《弥渡山歌》,感受以上对此曲的分析内容。
观看视频资料《对鸟》
师:同学们能听出来歌曲里面唱的什么内容吗?
生:不太能听懂,好像加了很多当地方言。
音乐:清新爽朗,真切自然,颇具儿童对山歌纯真色彩。
师:《对鸟》音频里面的画面是以“采茶”的形式诠释的,不由得让我们想起一首茶文化代表曲目《采茶舞曲》。
聆听《采茶舞曲》(听此曲时要求学生闭上眼睛想象采茶的画面)。
师:同学们在听的时候想象出来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生:一帮姑娘背着筐子在茶园采茶的丰收喜悦的景象,边采茶边唱歌,共同嬉戲的热闹场面。
师:展示出两张采茶的图片,并问听此曲旋律,感觉是歌曲,又感觉有什么的味道?
(启发性的)
生:戏曲的味道。
师:《采茶舞曲》,浙江民歌。[周大风作曲] 原是越剧现代戏《雨前曲》的主题歌及舞蹈曲。全曲以越剧的音调为素材,具有舞曲风格 。 一问一答,似年轻人在相互嬉戏,像老年人对丰收的赞美。)
师: 这首歌曲在创作的过程中有一个小故事,我下面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关于歌词的改动问题。
1987年,《采茶舞曲》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作为亚太地区优秀民族歌舞保存起来 。
师:提问关于江浙地区的两手曲目创作手法上的共同点。
a.方言演唱
b.调式变换
c.演唱方式上轮流更替(一问一答)
师:现场要求学生一起唱《幸福歌》的齐唱部分,临时教会学生。
师领唱,全班同学齐唱感受此曲的情绪。
新中国成立后传播开来的新民歌,湖北民歌手蒋桂英创编并首唱,体现了新时期农民当家作主,安居乐业的一派幸福生活的景象。
聆听《幸福歌》,让学生真正的感受新中国成立后的农民生活一派大好的景象,和湖北民歌一领众和的形式。
5 1 2 1 5 ——3 5 6 5 3(湖北农民劳动是所唱得音调)也是荆东地区的两种特性音调。
师:提问此曲的直观感受和特点。
生:讨论得出。
演唱形式:一领众和
情绪:热烈欢快.充满乐观向上的激情。
师:领唱和齐唱的相互关系是怎么样的?
划分:两部分——领唱主腔+齐唱合腔(重复主腔)。
合腔的作用——巩固主腔地位,并扩充主腔将情绪推向高潮。
师:下面我们根据课后的探究再来合作一首一领众和形式的湖北民歌《龙船调》。
播放音乐《龙船调》,男生合作歌曲的对白部分,女生可以跟着原声演唱。巩固一下学生对领唱+齐唱的认识。
师:展示以下图表
师:总结南方民歌的创作特点。
继承了“吴声”和“楚声”的传统善用比、兴手法。
内容含蓄结构精悍,善于运用方言,婉转、流畅、细腻、抒情。
师:提问南北方音乐特点的不同因素有哪些。
地理环境
生活习俗
语言特点
文化传统
审美观念
师生一起说出不同因素在音乐中的体现。
内容
音调
曲式结构
音乐特点
演唱形式
重复民歌的特点:
广泛、地域、多功能、综合、不确定
民歌经久流传的原因?
师:提问同学们,我们感受了那么多的南方民歌和北方民歌,那么,你认为民歌经久流传的原因是什么?
(作者单位:西安高新唐南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