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课《项脊轩志》教学案例分析

2017-09-13 07:23宋玉荣
青苹果 2017年5期
关键词:项脊轩志项脊轩枇杷树

宋玉荣

1 案例背景

2016年9月,接合肥市教研室通知,让我准备一节自选课,参加第五届全国高中语文教师教学基本功展评活动。于是我选择上归有光的《项脊轩志》这一课,最终荣获优秀课例评比一等奖。

这篇课文源于人教版的选修课本第六单元,单元提示“赏析指导”讲了三点:一是感受它的生活气息,二是感受其中的情趣,三是欣赏它的摆脱拘束,务去陈言。这是一篇自主赏析课文,如何利用小组活动,开展自我赏析,感受生活气息和其中的情味,成了我这节课的重点。难点是培养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在表达与交流中,能有独特感受和新颖见解,有个性,有创意。

为此,我设计的学习目标是:揣摩细节描写,感受文章情味。

2 案例描述

第一次磨课前,我布置了预习任务。由于是借班上课,为了提起阅读兴趣,促进小组活动的顺利开展,用了设悬法,抛出了一个问题:此文有三个神奇的地方,你知道吗?

(1)选文有删节,你知道在哪里吗?你看出來了吗?(人教版删除了第三段部分内容)

(2)此文前三段和后两段写作于不同的时期,你知道相隔了多少年?(13年)

(3)你知道前三段写于他多大的时候?(18岁)你能写出水平相当的前三段吗?

这一环节的实施,反应是激烈的,同学的参与度较高,态度积极。

第二天,我先示范赏析,抓住了作者塑造母亲和祖母形象时选取的细节,一点点地分析渗透,引导学生领悟细节描写在表情达意中的作用:以少胜多,以简驭繁,含而不露,以情动人。

紧接着,把最后两段,共六句话,分成五部分,随意分配给五个小组。让组员抓住细节讨论,推选代表汇报。

这是本节课期待出彩的环节,也是检查本课教学目标能否实现的关键环节。现实情形是:

(1)学生抓不住细节描写的重点,找不到典型的细节。

(2)不会深入地分析。比如妻子仅有的一句语言描写“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学生的分析平淡苍白。

(3)过度分析,偏离主旨。如在分析“枇杷树”一句时,专注于它为什么是一颗枇杷树,而不是其它的树。

(4)没能够让所有的学生参与进来,有人投入,有人旁观。

(5)缺少有个性和创意的表达。

同时,在时间的把握上,也没能合理控制,拖堂了5分钟。课下,针对以上问题,我进行了反思:如何解决?很是烦恼。

第二次,换了一个班级,重新上一遍。针对小组活动,打算重点突破。预习时,首先就什么是“细节描写”以及“如何赏析重点语句”,做了相应的指导。我们是一个普通的高中,学生能力一般。所以不能高估学生,放任自流,对学情要有正确的把握,然后有针对性地调整。其次,布置任务,让两个主动的学生来分析“母亲”和“祖母”的形象。起到示范的作用,以期“以点带面”,先暖个场。把我老师的主导的位置隐去,让学生主体的地位显现。

课堂上,学生活动这一块,有了明显地改善。其中,第一次磨课中的第一和第三个问题没有出现,时间把握也较好。

但是,第二、第四和第五个问题,仍然存在。这恰恰是最关键的要解决的问题,教学难点没有突破。怎么办?再重来!

第三次磨课。

预习时,综合前两次的经验教训,扬长不避短。一边保留经验,一边突破疑难。为了解决第二节课后的三个关键问题,我改换了思路。采用了预习提问法。

在学生疏通大意后,我先把本文神奇的话题,抛了出去。气氛活跃后,立刻追问:对于本文内容,对于明天的这节课,你有什么问题要问老师的吗?

起初学生提问的较少,在一番赞赏后,提问渐多,并逐渐踊跃,并且,有些问题就是我备课时预设的探究性的问题!这真是一个奇妙的体验!我在心里暗暗赞叹,并且也在反思:如果我肯给学生时间,愿意陪他们,倾听他们的声音,我们的课堂将是另外一个样子!一个作者、老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碰撞、交流、融合的奇妙之旅!

接着,让他们把自己的问题写下来,以小组的形式递交给我。要求,每位同学针对第四、五段,最少提一个问题。然后,我做了两件事:一是把问题汇总并筛选,制成幻灯,在第二天展示原稿;(这些问题,集中在细节描写对情感表现的作用上)二是让各个小组,把自己的问题拿回去,组内尝试解决,并且,争取在第二天的课堂上“自问自答”。此环节,解决了“人人参与”的问题。

在布置了自我解决问题的任务时,学生们反应很惊讶。一副“还要自己解决呀”的诧异。但很快,似乎恍然大悟了,开始利用班级的网络,从“百度”“知乎”“豆瓣”着手查找资料,了解作者,熟悉文本。在对信息的对比甄别中,他们开始了组内的交流探讨。这种及时性的活动,发展了思维,提升了能力。

然后,我综合了他们的提问,汇总如下,并在末尾标记上学生姓名,制成了第二天要用的PPT。

(1)妻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为什么只记录了她转述小妹的一句可有可无的话?

(2)如何理解“妻死,室坏不修”句?从“不修” 到“复葺”“不常居”,分别是为什么?

(3)为何以“枇杷树”收束全文?

第二天的课堂,收效满意。

分析妻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时,学生抓住“问古事”“学书”分析出了聪慧贤淑,还从“时”分析出了夫妻间的恩爱。可喜的是,学生从作者对生活场面的回忆联想到了苏轼的《江城子》中对亡妻“小轩窗正梳妆”的描写,这个联想,是个突破。

3 教学反思

(1)新课程标准有言:核心素养是后天教育的结果,他有别于一个人潜在的能力。对于本节课而言,我交给他们本身不具备的什么能力?也许就是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

我想培养核心素养的终极目标应该是:个体在面对复杂的现实问题,有能力运用综合的方法去解决它。等到学生能够不断发现问题,不断解决问题的时候,他就有能力解决复杂的现实问题了。语文最终培养的,不是一种知识或技能,而是人。一个能在错综复杂的现实社会中,运用语文能力,感受生命,体验生活,更好生存的人。《项脊轩志》一课,我的学生们一定都感受到了琐碎细节中美好的人间温情,进而去珍惜,去创造美好。

(2)我的指导教师杨桦老师说,你的这一课,为何不在欣赏“三五之夜,明月半墙”句子的时候,让你的学生说说,那是怎样的一种风格的画?如果能画几笔,最好,如果不能,说说像谁的画,不也很好吗?回顾反思,建议颇妙。这恰是一种审美鉴赏能力的检测和培养。

(3)好课不易,要训练学生的思维,也要提升教师自己的思维能力。

(作者单位:安徽省合肥市第九中学)

猜你喜欢
项脊轩志项脊轩枇杷树
枇杷树
《项脊轩志》教学设计
浅谈《项脊轩志》的人性美
校园里的枇杷树
《项脊轩志》细节的秘妙浅析
《项脊轩志》教学设计及反思
枇杷树:一个不容忽视的意象
枇杷树
悲情中亦有壮怀——重读《项脊轩志》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