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薇薇
摘要:“豫”文化,远流长。河南景区众多,具有丰富和悠久的历史底蕴,吸引大量國外游客前来观光游览感受中原文化之魅力。因此,旅游景区外宣翻译就是河南省景区的名片,在宣传和弘扬“豫”文化,发展旅游业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然而,河南省部分景区的很多外宣材料并无英译文字,且现有的英文景区介绍中也存在错误之处,景区翻译工作有待完善和改进。笔者通过暑期对河南省若干景区的翻译调查,从文化翻译观出发,归纳翻译错误,分析错误成因,提出改进策略,并对景区内无英译文字的宣传材料进行完善。
关键词:景区外宣;文化翻译观;改进策略;完善
随着“一带一路”政策的实施和中华文化对外宣传力度的加强,我国旅游业进一步迅猛发展。拓宽旅游市场对我国省区增强经济实力、提高影响力和知名度发挥着重要作用,是使华夏文化更好“走出去”的有效途径。河南省作为文化大省,林州红旗渠、石板岩镇、郑州樱桃沟、新乡刘庄、平原博物院等景区正逐渐走向国际,景区内外宣文字翻译的好坏直接影响大省形象,在对外文化交流中意义重大。
一、景区外宣翻译
景区外宣翻译,全称为景区对外宣传翻译,是对外传播景区特色,使世界了解其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改善我国对外形象的重要手段,包括旅游宣传册、公示语、景区简介等。黄友义表示,外宣翻译工作要遵循“三贴近”原则,即“贴近中国发展的实际,贴近国外受众对中国信息的需求,贴近国外受众的思维习惯”。黄友义在谈及外宣翻译时又言:“充分考虑文化差异,努力跨越文化鸿沟;熟知外国语言习俗,防止落入文字陷阱。”因此,景区外宣翻译要充分考虑中西文化差异,采取适当翻译策略按照国外游客的思维习惯去把握翻译,例如:类推、改译、增译、省译等,真正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中华文化。景区外宣翻译就如同一座桥梁,使国外游客跨过中西文化差异的鸿沟,了解中国源远流长的历史和博大精深的文化。然而,如何规范景区翻译,做好外部宣传,真正传递中国声音,是河南省部分景区的薄弱环节。笔者以河南省不同级别景区的外宣翻译为调查对象,于2016和2017年带领暑期实践队实地走访林州红旗渠、郑州樱桃沟、石板岩镇、新乡刘庄、平原博物院等地,收集到众多英译不规范的外宣材料,并为部分景区无英文翻译的展区增添英文翻译。
二、河南旅游景区外宣翻译现状——以河南省若干景区翻译为例
(一)拼写错误。在所收集到的错误景区翻译材料中,拼写错误约占35%的比例,大都是由于印刷时疏于审核造成,但这样的低级错误不仅会给外国游客造成疑惑,使其难以理解景区介绍,也有损景区形象。例如:在某景区简介中,将所有的“i”字母都印刷成“O”,如:“meeting”错译为“meetOng”,“inspect”印刷成“Onspect”,令外国游客不知所云,实为尴尬。
(二)语法错误。语法错误包括主谓不一致、单复数、时态、成分残缺、标点错误、指代不明等,也是景区翻译中常见的错误类型。例如:在刘庄史来贺纪念馆中,展区内的一句翻译为:“In 1978, comrade Shi Laihe took photo whiling attending the conference on cotton association eastablishment and academic report.”在此句中,“photo”是可数名词,“拍照”应译为“took a photo”或“took photos”,根据语义判断,不只是“拍一张照”,因此应该被译作“took photos”;“while”是连词,无现在分词形式,表示“当……时候”,但此句中却是“whiling”,形式一变,意思大相径庭,是指“while”作为动词时的现在分词形式,一般表示“消磨、打发(时间)。又如:将“历经五十年的的艰苦奋斗”翻译为“During over fifty years of hardship”,“during”和“over”皆表示“经过某段时间”,都用在此处语义重复。
(三)中式思维严重。汉语和英语隶属的语系不同,英语属于印欧语系,汉语属于汉藏语系,二者截然不同,因此中国人在将汉语翻译成英语时,会受母语的影响,翻译成“具有汉语特征”的中式英语,不能将汉语的文化内涵、风格和特色完整、准确地传达给外国受众。中、英机械对译现象在景区公示语翻译方面尤为普遍。如:在红旗渠景区中,将“出口”直接译为“Way Out”,而根据国家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委联合发布的最新《公共服务领域英文译写规范》系列国家标准,“出口”应译为“Exit”。在刘庄进行调研时,发现其将“社会主义新农村”翻译为“socialist new countryside”,完全逐字对译,而此处将“new”置于“socialist”前更为合适。
(四)“少译”或“不译”。在景区简介中,往往有大量生动优美的描写性段落,以形成真实的画面感,有利于游客更好地了解景区的特色文化,感受历史底蕴,体悟中国文化。然而,在英文译本中,只是用简单的词汇简要介绍一些历史史实,并未将“文化”真正译出。例如:石板岩镇的扁担精神纪念馆,其内只是陈述石板岩供销合作社在哪一年做出什么事迹,并未真正用英文向外国游客诠释出“艰苦奋斗、勤俭办社、一心为民、开拓创新”的扁担精神。平原博物院中的对于文物的英文介绍也很是简练,只包括基本信息,描写性英文介绍很少,不利于外国游客真正理解文物背后的历史渊源。
三、河南省景区外宣翻译改进策略
(一)政府加强监督和管理。 部分景区为减少翻译成本,直接在网上机器翻译或找未达到一定专业水平的大学生进行翻译,造成众多翻译不规范之处。因此,政府应加强监督和管理,参照《公共服务领域英文译写规范》系列国家标准,要求景区修改翻译不规范之处,完善外宣翻译工作,以维护我省景区形象,真正传播“河南好声音”。也可充分利用人民群众的监督作用,对于能发现景区翻译错误并以适当形式向景区负责人反馈的游客,给予一定奖励。
(二)打造高水平的景区翻译人才队伍。景区可与有声誉的翻译公司合作,加强对景区翻译人员的培训力度,管理程序化,并采取“景区翻译资格认证制”,坚决不任用水平不高、文化意识不强、缺乏责任感的译者,避免“胡译”现象,同时提高景区翻译行业的整体素质。
(三)明确翻译原则,规范翻译规则。 据“文化翻译观”:翻译不只是一个简单的译码——重组过程,需要重视文化与文化的交流,因为它根于语言所处的文化之中。因此,译者翻译时应明确翻译原则——实现文化的交流,采取多种翻译策略,关注受众,考虑外国游客的思维习惯和文化背景,不可简单直译,让译文承载历史文化,让不同文化间的信息有效传递。同时,中国翻译协会、国家标准制定机构等相关部门应密切配合,加强景区翻译标准化建设,行成景区翻译标准体系,为译者提供参考标准。
四、结束语
“一带一路”战略理念为我国对外文化交流搭建了新的平台,对于河南景区来说,既是难得的机遇,又是严峻的挑战。面对景区翻译略有滞后的现状,理应不断改进和完善,打造好中原文化的名片。
参考文献:
[1]刘晓康,李彦.面向受众,重在效果——以读者为中心的外宣翻译[A].《青年文学家》2001(9X)。
[2]李静.浅谈汉英翻译中的“中国式思维”误区[A].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1)。
[3]田园.基于文化翻译理论的旅游英语翻译策略探究[A].《安徽文学月刊》2010(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