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建楠
内容摘要:反弹琵琶,原本是来自敦煌壁画中的一种舞姿造型,现在喻指突破常规的思维和行为,从反面看问题,与常规事物对着干的思想。老子在《道德经》中经常使用正话反说这样看似矛盾的方式,针砭时弊,提出治国之道和修身之法,具有唯物辩证法的哲学思想。
关键词:道德经 正言若反 辩证法
唯物辩证法认为,冲突双方彼此领悟决定了事物成长的大体方向,这一大体方向就是朝着冲突的对立面改变。[1]真变假,善变恶,美变丑,战争转化为和平,先进变成了落后。[2]万物变化,莫不如此。中国先秦哲学家老子也提出了同样的辩证法命题。《老子》第四十章说:“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3]老子看到并揭示出世间一系列冲突都是“对立统一”的,没有任何一方能够单独存在的,而须相互依靠、互为基础。在事物的对立统一中,他把事物都包含在向着相悖方向转化的规律,概括为“反者道之动”,物极必反,否极泰来。这些理论都体现了他“反弹琵琶”的哲学思维。为了达到一定目标,正面前进遭受到阻碍时,就需要向相反的方向前进。当到达相反方向的极点时,人们会突然被反弹回来,以相较正面前进更快的速度奔向目标。就像退一步才能进两步,就像回收的拳头出击会更加有力。[4]本文从《道德经》中简要选取几章,分析老子如何用“反弹琵琶”的思维来修身、为人、治国。
一.修身之法:大巧若拙
《道德经》第四十五章说:“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5]在老子的这一系列辩证命题之中,“大成”、“大盈”、“大直”、“大巧”是“正言”,“若缺”“若冲”、“若拙”是“反言”。《说文解字》中:“正,是也。从一、止或一、足,会意。”[6]原意是指用足一直前进,引申为正面或肯定。矛盾的一方为“正”,那么另一方就为“反”。
在老子看来,有欠缺的东西才完满。所谓白璧微瑕,宇宙内的万事万物因那一点点的缺陷而永恒,晚晴中兴四大名将之一的曾国藩,将自己的书房名为“求阙斋”,他认为:“一损一益者,自然之理也。物生而有嗜欲,好盈而忘阙。”[7]为防盈戒满,“凡外至之荣,耳目百体之耆,皆使留其阙陷,”[8]故以“求阙”名其斋。求一点缺陷;看似空虚的物体才充盈,看似弯曲的物体才正直,因为直线是抽象的数学模子,是观念上的物体,它在空间中仅仅包含位置和方向的特性。世界上存有直线这一观念,然而,我们却不能找到可以称为直线的物体。
看似口讷的人最有辩才,历史文献上提到的人物多半如此,南唐是五代时期南方的一个割据政权,除了李璟和李煜这两位擅作词的君王,还有一大帮很有文化的大臣,比如文士徐铉。明代冯梦龙《智囊》中记载:“‘三徐有关于江左的著作,皆以博洽闻中朝,而骑省铉尤最。会江左使鉉来奉献贡品,例朝廷临时委派的官员押伴。朝臣皆以应对得益的言语不能为惮,宰相亦艰其选,请于艺祖。艺祖曰:“姑退,朕自择之。”过了一会,左(王当)传宣殿前司,具殿侍中不认识字者十人以名入。宸笔点其一,曰:“此人可!”在廷皆惊,中书没有胆量复请,趣使行。殿侍者莫知所以,弗获已,竟往。渡江,始铉词锋如云,旁观骇愕,其人无法答,徒唯唯,铉不测,强聒而与之言。过了一段时间,既无酬复,铉亦倦且默矣。”[9]赵匡胤以“木讷”相对,是很妙的“大辩若讷”。
老子的“大巧若拙”也是道家清净无为思想的体现,《道德经》第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芸芸众生。芸芸众生负阴而抱阳,冲气主要是为了和”[10]。道是孕育生产万物的本体,且遵循“道法自然”的准则。因此只要适应天道自然,不加以人为控制,就可以实现“无为而无不为”。真正的“巧”就是顺其自然实现目的,人为干涉,用力过猛,只会适得其反。这一切看似笨拙的行为,实际有着哲学意味的大智慧。
二.为人之道:曲则全
《道德经》第二十二章说:“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贤人抱一为世界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夺,故天下没有能和其争之,古之称其为曲则全者,岂谎言哉!诚全而归之。”[11]曲者,不全也。然能专门从事其所偏,致精乎此,旁达乎彼,闻一知十,九必会其全也。自初即欲求全,则志大心劳,分而不专,终不及全矣。”[12]孔子在《系辞传》上也说“曲成万物而不遗”[13]。由于我们的祖先早已认识到世界是曲线的,是圆周形的,在这物理世界,所有事物并非是直线,全是圆的,圆即是直的。常常讲到的直,是把圆分切拉伸,叫它直,因此说世界万物,全部是曲线,故曰“曲成万物”。
同样,这一思想可以运用到为人处世与利人利己之道,擅用曲线巧妙地一转,便能做到相安无事。古时大臣像君王进谏,运用讽谏委婉劝说总能事半功倍,也是保全自身的良策。齐景公,春秋时代的一位明君。他掌握着历史上最为杰出政治家之一的晏婴当宰相,当时有人得罪景公,景公大怒。抓来捆绑至殿下,召左右肢解之。古时候的“肢解”之刑是将人的四肢身体一节一节分开,残酷异常。并且景公下令:敢谏者诛。晏子听了没有求情,而是左手持头,右手磨刀,装作凶恶的样子仰头问道:古者明王圣主之人,并不知晓从哪里开始。请问皇上,先从何处下手方能达到像尧舜帝王相同杀得好?齐景公听了他的话,立马警备,离席说道:纵之,罪在寡人。晏婴在这里巧妙运用“曲则全”的劝谏艺术,既救了人,也保全了齐景公没有成为一个使用酷刑,遭人唾弃的君王。
老子认为委屈反能保全,借助于“曲”的形式实现“全”的成效。依据这样“反”的规律,“曲”能够换为“枉”、“洼”、“敝”和“少”,运用“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的人生准则,达到“全、真、盈、新、得”的结果。
“夫唯不夺,故世界没有能和其争之,古之称之为曲则全者,岂慌言哉,诚全而归之。”[14]老子所言还是为了强调“曲则全”。无争的理论又与老子的“无为”不谋而合。佛家宣扬与人不争,菩萨发心,仁慈对人,爱所有世人,全部的奉献全是为他人,自身不索求报答。达到一种“空”的境界,所以,“天下莫能与之争”,人生在世,求不得,爱别离,怨憎会,之所以心事重重,纠结烦恼,都是因为起心动念。不争、无为,委曲求全,这些看来都同现实的人生相反。但这样却可以从正面保全自己,成就自己的道德,增加自己的修为,完美自己的人格。endprint
三.治国之策:大道废,不尚贤
春秋时期诸侯争霸,井田制瓦解,社会常常处于一种动乱状态,古人云:“宁作太平犬,莫作乱世人”。处在乱世的人的命运,确实不如太平时期的鸡犬,倾巢之下安有完卵,随时都有可能被毁灭。老子身处其中,痛苦而又不满,他发现了人性异化带来的文化异化现象,对价值观异化的情况作了猪多描述,他说“世界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15]揭示了在真实世界里美变为恶,善异化为不善的状况。这种价值异化现象很普遍,以至于人们难以分辨真正的美与恶,混淆黑白,颠倒是非,成为常态,出现“美之与恶,相去若何”的情况。此外,在社会政治上,国家治理本来需要贤能的人才,但在现实中,许多的贤能的人却发生了异化,或者说是披着“贤”的外衣,干着贪腐的勾当。所以。这些生动的事实教育人们,抽象的“贤”的价值标准是没有意义的,所以,老子反其道而行之,提出了“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不乱。”[16]“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绝巧弃利”这些看似激越,实则很深刻的主张。
老子是春秋的一大“名医”,他是研究医理,为社会开出一副“仁义”的药方。光讲仁德品德,讲得天花乱坠,还是会被那些别有用心的人运用,假装好人、骗世盗名之事,这样多此一举,还是会一样害人。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病态达到了高峰,重视仁义,便最主动。老子位于这样的环境中,厌恶这样的风气,因此从背面量体裁衣。
他说:“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17]智慧与奸诈,乃一体两面,一线之隔。伶俐与奸诈、诚实与愚笨,实质是一脉相通的。诚实的聪慧合于“道”,用之于世,为社会大众谋福造利,那就对应了,名之为“德”。道是体,德是用,若是他否决仁义、聪慧、忠臣、孝子,便是曲解得太严重了。老子不能从正面找到克服人性异化的相应物质条件和恰当道路,只能从反面进行批判,相反相成。
纵观《道德经》全文,老子“反弹琵琶”的表达还有很多,“正言若反”此乃正直之言,众人并不知晓,认为是反言。元·吴澄《道德真经注》说:“老子以反为道之动。”“故虽正言之,每若反于正。正而若反,亦如明而若昧,进而若退,直而若屈,巧而若拙之类,盖若昧乃所以为明,若退乃所以为进,若屈乃所以为直,若拙乃所以为巧,若反乃所以为正。”这无不体现着我们国家先哲传统的辩证逻辑思维。
参考文献
[1]孙中原.正言若反——论老子的辩证逻辑[J].河南社会科学2008.07 Vol16.No.4
[2]吴邛.老子关于概念的辩证逻辑思想[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4年第3期
[3]张贸泽.《老子》的辩证观[C].《老子》思想与现代社会——曲江楼观"老子文化节"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4]姚丹.“大巧若拙”的美学内涵[J].美与时代(上)2015.04
[5]孙转科.反弹琵琶的辩证法[J].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1996,(02):27-28.
注 释
[1][2]孙转科.反弹琵琶的辩证法[J].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1996,(02):27-28.
[3]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譯.第十四章
[4]孙转科.反弹琵琶的辩证法
[5]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第四十五章
[6]说文解字.第二篇(下)
[7][8]曾国藩.求阙斋记.
[9]冯梦龙.智囊全集——上智部总叙
[10]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第四十二章
[11]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第二十二章
[12]吴澄.道澄真经注.卷二
[13]引自《易经 系辞传》
[14]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第二十二章
[15]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第二章
[16]同上第三章
[17]同上第十八章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