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理论视角下儿童文学翻译的文体特征浅析

2017-09-13 04:00王珂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7年9期
关键词:文体特征

王珂

内容摘要:翻译儿童文学时,译者应考虑儿童的特殊性,使用易于儿童接受的文体形式。译文只有符合儿童的接受能力和期待视野,才能被儿童接受和喜爱,从而达到启迪的目的。本文尝试从接受理论的角度对Pinocchio的汉译本进行研究,探讨其汉译本在词汇、句法层面的文体特征。望本文能拓宽儿童文学翻译的研究空间,对儿童文学的翻译有所裨益。

关键词:接受理论 儿童文学翻译 文体特征 接受能力

一.引言

近年来,对于儿童文学翻译的研究,国内已有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探讨。朱立新以功能翻译理论为框架,研究功能理论对儿童文学翻译的指导及约束作用[1]。赵改霞结合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分析儿童文学应实现的功能,进而指导儿童文学的翻译[2]。李文娜、朱建平则对儿童文学翻译观的流变做了详细的综述[3]。徐家溶对儿童文学翻译中原作人物形象再现的艺术手法进行了分析[4]。曹明伦借谈语域再现,讨论了儿童文学翻译的原则和策略[5]。儿童文学有其特殊性,译者在翻译时应考察儿童的特征,使用易于儿童阅读的文体形式,才能被儿童接受和喜爱,实现儿童文学应有的价值。

考察儿童文学的特殊性,就须强调儿童读者的中心位置,即接受理论所强调的“读者中心论”。该理论最早由德国学者汉斯·罗伯特·姚斯和沃尔夫冈·伊瑟尔提出,认为文本必须符合读者的接受能力。接受理论中的最重要的原则就是“视野融合”,它强调文本与读者的“期待视野”相互融合。此处的“期待视野”,主要是指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用以指导其阅读的特定心理结构图式,它主要受个人经历和社会背景的影响[6]。文本只有符合读者的“期待视野”,才能被接受和理解。

接受理论站在读者的立场上考虑文本的价值,因而对儿童文学的翻译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能够体现译文与儿童之间的互动情况[7]。儿童文学的译文应浅显易懂、生动形象,使用儿童耳熟能详的词汇和短小精悍的句型,并辅以修辞手段增加儿童的阅读兴趣。儿童文学这种独特的文体,是由其目标读者即儿童决定的[8]。在翻译儿童文学时,译者应注重儿童的语言水平、认知水平、文化知识、兴趣爱好等因素,尽可能使用儿童乐于接受的语言[9]。不仅符合儿童的接受能力,还能达到启迪儿童的目的。

以往的研究中,多有学者解释了接受理论对儿童文学翻译的适用性,但鲜有学者结合儿童文学译本的文体特征进行描述,本文将以儿童文学名著Pinocchio的杨山译本为例,以接受理论为框架,探讨儿童文学翻译在词汇和句法层面的文体特征。

二.基于词汇手段的文体特征

儿童文学译本的词汇简单易懂,口语化程度高,符合儿童的接受水平和期待视野,下面将从词汇和修辞方面对其文体特征进行分析。

(一)词汇层面

像“啊、呢、呦、哪、呀”等诸如此类的感叹词(interjection)常出现在儿童文学译本中,以表达丰富的情感,可以加强语气、渲染气氛。例如:

(原文)"Oh, oh! You hurt!" cried the same far-away little voice.

(译文)“哎哟哟,疼死我了!你砍伤我了!”刚才那低声的恳求此时已转为了哭腔。

感叹词“哎哟哟”传达了儿童口语的特色,拉近了文本与儿童的距离,木偶皮洛曹的人物形象也更加生动,增加了儿童的阅读兴趣。

拟声词(onomatopoeia)是一种生动逼真的修辞手段,它通过语言模仿人声和物声,达到绘声的效果。拟声词可以增强语言的音乐美和感染力,使声音与意义联动,在儿童文学文体中是不可或缺的。例如:

(原文)In that very instant, a loud knock sounded on the door.

(译文)此时,恰好传来了一阵嘭嘭嘭的敲门声。

“嘭嘭嘭”符合儿童对于敲门声的认知。译文考虑到儿童的期待视野,使用了儿童熟悉的词语,便于儿童理解和接受。

叠音词(reduplication)是重復同一个音节所构造的词。重叠的音节可以反复作用于儿童的听觉,达到一种回环往复的语音美感,增强语言的形象性。例如:

(原文)With these words he spread out his wings and, darting to the open window, he flew away into space till he was out of sight.

(译文)小鸡一说完,扑腾扑腾翅膀,穿过打开的窗户,飞了出去,没多久,就已不见踪影。

“扑腾扑腾”既口语化又采用了叠音词的手法,有讲故事的效果,符合儿童生活中实际使用的语言。

(二)修辞手法

1.明喻

明喻是直接比较两个不同事物的相似之处,常用as, like等词连接。例如:

(原文)On hearing himself called Polendina, Mastro Geppetto turned the color of a red pepper and,...

(译文)一听到有人叫他玉米糊,泽皮德立即就火冒三丈,脸被气得就像晒干的红辣椒。

译文恰如其分再现了原文的修辞效果,把老木匠泽皮德的“脸”比作大“红辣椒”,体现出泽皮德当时极为愤怒的神情,使人物形象个性鲜明。儿童容易对直观的、具体的形象感兴趣,译文符合儿童的“期待视野”。

2.夸张

夸张(hyperbole)就是有意言过其实。目的是为了增强语言的感染力,强调气氛。在文学文体和日常口语中使用广泛。例如:

(原文)His eyes popped out of his head, his mouth opened wide, and his tongue hung down on his chin.endprint

(译文)他的眼睛似乎都要瞪出来了!嘴巴也张得特大!舌头都已经掉到了下巴那儿!

译文夸张地表现了泽皮德惊恐的样子,生动有趣,符合儿童语言,激发了儿童继续阅读的兴趣。

3.拟人

把本来只用于人的词用于写物,使其具有人的属性,以增强表现力,便是拟人(personification)的手法。例如:

(原文)No sooner was it finished than it began to laugh and poke fun at him.

(译文)没想到,泽皮德还没将它完全刻好,它便已经开始嘻嘻地笑了,并且不断地嬉弄泽皮德。

皮洛曹的笑可以很好地塑造其调皮可爱的人物形象,译文用拟人的手法拉近了儿童与皮洛曹的距离感,皮洛曹像是身边的一位活生生的小朋友,达到了译文与儿童之间的“视野融合”。

三.基于句法手段的文体特征

儿童文学译本的句子应短小易懂、结构简明,符合儿童的接受能力。下面将分析译本的平均句长和特殊句式的使用情况。

(一)句子的长度

进行文体分析时,通常把句子的长度看作是构成文体特征的一个重要因素。利用AntConc3.2.2和Corpus Word Frequency软件统计了原文和杨译的平均句长(ASL)。见表。

数据显示,原文的平均句长为11.1,杨译为12.8,译本在句长方面基本保持了一致。可见,译者充分考虑到了儿童的接受能力。儿童语言要求短小简明,生动活泼,便于儿童理解。

(二)句子成分的排列

1.排比

排比(parallelism),就是把结构相同、意义并重、语气一致的词组或句子排列成串,形成一个整体。例如:

(原文)He waited two minutes--nothing; five minutes--nothing; ten minutes--nothing.

(译文)两分钟过去了,没有一点动静,五分钟过去了,没有一点动静,十分钟过去了,还是什么动静都没有!

译文“没有一点动静”运用了排比句。调皮的皮洛曹恐怕被泽皮德发现,一声不吭地假装房间里没有人。译文与原文节奏一致,层次清楚,便于儿童阅读。

2.对偶

对偶(antithesis),就是把意义相对的词语放在对称的结构中形成对照。对偶既要求结构匀称整齐,又要求词语互相衬托,二者缺一不可。例如:

(原文)At the words, the door opened and a dapper little old man came in.

(译文)随后,木匠的店铺里便走进了一位精神抖擞、瘦瘦小小的老人。

“精神抖擞”、“瘦瘦小小”使译文醒目突出、利于儿童记诵,丰富了儿童的词汇量。

3.反复

反复(repetition),指反复使用同一个词、句或段落,借以加强语气,增强语言的感染力。由于反复有特殊的语用意义,译文不可使用成人化的口吻。例如:

(原文)After the eyes, Geppetto made the nose, which began to stretch as soon as finished. It stretched and stretched and stretched till it became so long, it seemed endless.

(译文)泽皮德见没有动静,便又开始了,刻鼻子。没想到刚刻好,鼻子便自己飞速地长起来,不停地长呀,长呀,仅三两分钟的时间,就长成了一只特别长的鼻子。

“长啊”的反复使用强调了皮洛曹的鼻子不断地疯狂地长长,译文体现了这一连续的过程,使用了儿童常用的语体形式。

四.结语

综上所述,作为特殊的文体,儿童文学的翻译应迎合儿童的接受能力和期待视野,才能被接受和喜爱,达到启迪儿童的目的。通过对Pinocchio汉译本在词汇、句法层面的文体特征的分析,可以看出接受理论对儿童文学的翻译有一定的解释力,有助于译者选择适于儿童阅读的语体形式,如感叹词、拟声词、叠音词、短句及修辞手段的灵活使用,有效地激发了儿童的阅读兴趣。诚然,本文研究对象有限,再加上接受理论自身的局限性,难免存在不足之处。儿童文学译本质量的好坏都与儿童阅读的接受能力息息相关,望本文能对儿童文学翻译的研究有一定的帮助,拓宽儿童文学翻译的研究视野。

参考文献

[1]朱立新.功能翻译理论对儿童文学翻译的指导及约束.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5(2012):87-88.

[2]赵改霞.从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分析儿童文学翻译.Diss. 华中师范大学,2014.

[3]李文娜,and朱健平.从“儿童的发现”到“为儿童而译”—中国儿童文学翻译观之嬗变.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2015):80-87.

[4]徐家荣.儿童文学翻译中形象再现的艺术手法.外语学刊 6(1991):49-53.

[5]曹明伦.再谈儿童文学作品的翻译——兼谈篇名翻译与另撰篇名之区别.中国翻译.3(2016):115-118.

[6]王岳川,金元浦.接受反应文论.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

[7]关昕.接受理论视角下的儿童文学翻译.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2(2010):121-122.

[8]袁晓.从接受美学的角度看儿童文学翻译.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3.7(2009):133-135.

[9]门冬梅.接受理论視域下儿童文学《彼得·潘》的翻译美学. 语文建设.24(2016):67-68.endprint

猜你喜欢
文体特征
浅谈高中语文高效教学的四个维度
网游小说的文体特征分析
与书本为友,与语用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