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烁文+吕秀琴+陈晓
摘 要:随着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以收入或支出单一标准界定的单维贫困已经逐渐转变为多重标准界定的多维贫困,由此使貧困的治理问题也渐趋复杂。以研究多维贫困的产生和纵向比较多维测量方法为重点,分析多维贫困对于当前我国所提出的精准扶贫政策的影响机制,以期更好的为我国扶贫工作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长期以来,世界各国和地区都在不遗余力地解决贫困问题。随着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贫困的衡量从收入水平的单一标准逐渐向健康、教育、生活状况等多重标准转变。随着我国脱贫工作的不断深入,关注和重视多维贫困会成为扶贫工作展开的关键。
关键词:贫困; 多维贫困; 精准扶贫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7.20.057
1 贫困理论发展历程
1.1 多维贫困理论的构建基础
著名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玛蒂亚·森(Amartya Sen)在曾指出,当前一个拥有较多财富却没有能力的人与一个财富存储较少但却有能力的人相比,前者更容易陷入贫困而且是长期的贫困。与此同时,Sen从“能力、权利”的视角分析产生贫困的原因,即人们缺乏获得劳动产品机会、缺乏抵御各种风险以及得到相应的劳动机会的“能力”或是在拥有这些能力的情况下,却被“剥夺了”。该论点不仅阐明了贫困的本质与原因,更为重要的是,这是构建多维贫困的理论基础与前提。
Sen在《贫困与饥荒——论权利与剥夺》一书中,以孟加拉、埃塞俄比亚以及萨赫勒地区发生的饥荒为例,阐明这些国家和地区发生大面积饥荒的原因大多是环境突变或遭遇天灾。但是Sen指出,在饥荒发生时期,没有确凿的证据证明,一个国家所有的阶层都遭受了饥荒。这是因为,不同社会阶层对于灾害的控制能力是不同的,总量短缺只不过使各阶层对于食物控制能力的差异明显暴露出来而已,这种能力的差异是源自权力的剥夺。因此,Sen以能力的缺乏或被剥夺阐明了贫困的本质及产生的原因,这是被当前学界各个专家广泛讨论和接受的观点。这是一种从福利角度理解的贫困,森认为贫困的本质源于,权利的被剥夺,即没有能力选择自己所珍视的自由而陷入的一种贫困状态。
1.2 多维贫困理论的构建过程
Sen(1990)指出仅从收入为衡量指标并不能反映贫困的状态,贫困是由多方面因素共同造成的。贫困应该是指从创造收入和能力的角度衡量而不仅仅指物质方面的匮乏。因此,多维贫困逐渐成为研究的关键所在。
2 多维贫困测度的研究
通过对多维贫困建立的基础与过程的探究,更深刻认识到贫困是以动态的发展的规律发展的。以“能力剥夺”论研究多维贫困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系统的认识当前我国所提出的精准扶贫政策,并且探究两者之间的关联,以期达到多维贫困理论与精准扶贫政策的完美的结合,确保我国的扶贫政策更有效的发挥作用。
多维贫困测度是多维贫困理论的核心所在,在多维贫困的基础上发展与建立的众多测量贫困广度与深度的方法成为我们研究贫困问题的重要途径。从国内研究的文献来看,王小林,Alkire (2009)运用多维贫困指数MPI方法对2006年中国健康和营养调查数据(China Health and Nutrition Survey,CHNS)进行多维贫困测量。邹微、方迎风(2011)基于多维贫困的理念,充分运用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CHNS)8个调查年度的数据,对中国的贫困状况进行了动态多维度考察。高艳云(2012)以多维贫困的为研究理念,主要采用MPI方法对城乡贫困问题进行研究。林闽钢、张瑞利(2012)采取MPI的方法主要利用中国健康和营养调查数据(CHNS)数据,对农村贫困家庭与农村非贫困家庭的代际遗传问题的比较研究。研究发现,对于之后的贫困治理工作,政府应在贫困人口的识别方面和帮扶措施方面提升精准度,采用多维贫困所提供的相关信息作为理论支撑,可以有效的指导我国当前的贫困治理工作。多维贫困不仅可以提升政策制定的针对性,而且对未来减贫工作政策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但是,以这种方法测定贫困存在一个缺陷,即对于权重的确定带有很大的主观性,不同的权重指标的选取,测量结果存在较大的偏差。郭建宇(2012)采用多维贫困指数MPI对山西的农户进行了对比分析,不同区域的贫困发生率和农户陷入贫困的程度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从发展的角度看,对于多维贫困的测定三者都各有利弊。在具体运用测定方法的同时,要注重结合当地的现实情况,只有充分考虑理论与实践的适用性,才能确保扶贫工作顺利开展。
3 多维贫困理论对精准扶贫政策的启示意义
通过深入探究我国贫困的发展现状和相关政策的内容,发现从以解决温饱为目标的贫困政策,到现在国家倡导的精准扶贫政策,我国的扶贫政策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国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也在不断进行调整。将精准扶贫思想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为精准扶贫指明了新的方向。精准扶贫政策成为现在指导我国扶贫工作的航向标。研究发现,多维贫困理论与当前我国提出的精准扶贫的理念有诸多相似之处,两种理念有不谋而合之势,这对于解决我国贫困问题的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并且多维测度贫困的多种方法也为精准识别贫困人口提供了技术支持。
3.1 转变扶贫救助理念
对贫困概念的历史演进情况分析,发现对于贫困的认识必须从以往的“收入贫困观”逐渐过渡到“能力剥夺贫困观”。诚然,本文并不是以收入或消费划定贫困的概念及方法的否定,这些概念是我们理解贫困的基石,是我们研究贫困问题的先导。正如贫困问题,是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长期面对的问题,面对这一发展的问题,必须具备与时俱进的发展视角。鉴于此,针对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发展情况制定与地区贫困现状相符合的政策,如针对非洲贫困地区我们依旧可以沿用标准较低以收入测定贫困的一维贫困观。但是,我国贫困发展以开发式扶贫进入到精准扶贫阶段,即在解决了大部分贫困人口温饱的基础上进一步以精准化的视角解决问题更加突出,贫困工作更为艰巨的地区,则需要我们转变视角。在精准扶贫政策出台的同时,以多维贫困理论为指导前提,制定与精准扶贫政策更为贴合的具有体系化、整体性的组合政策。转变我们之前粗放式的扶贫工作理念,将多维贫困理念融入我们正在进行的扶贫工作中,这对于解决更为艰巨的贫困工作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endprint
与此同时,扶贫理念的转变是从仅以收入为衡量标准的单维标准转向多维贫困治理方法,以更靈活多样的方式治理贫困,采用更客观精准的多维贫困方法很好的提升了贫困识别的精准度,将徘徊在贫困线周围的人群进行了有效的识别并且多维贫困的理念可以对治贫原因进行有效的区分,这为后期的帮扶工作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和技术支撑,提升了扶贫的效果。
3.2 提升贫困测量的精准性
本文通过对多维贫困测量相关方法的论述,发现不论是以国家层面的宏观角度测定贫困还是以个人和家庭为基础的微观角度测量贫困都有助于从更为精细化的角度识别贫困人口。对于当前精准扶贫政策具体的落实,则是强调如何体现精准性,这也是当前扶贫问题的难点与关键之处。因此,在精准扶贫的工作中应该充分运用多维贫困测算贫困,发现引起地区的真正贫困的因素,具有针对性的将贫困资源运用到实处。然而,多维贫困理论从测量的角度展现出在识别贫困人口以及贫困程度方面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支撑,有助于精准扶贫工作的开展。当然,在深入理解多维贫困理念的同时,还要以现实为基础,从当地的贫困现状出发,分析当地贫困的特点和原因,针对现实情况变通性的应用测量工具,这也是发展中国特色扶贫观的基础。
诚然,贫困测量的精准度需要专业的方法和理论支撑,当前我国学者更多的采用A-F方法下的MPI指标进行贫困的测量,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测量贫困的精准度,是精准识别的基础,因此多维贫困理论在测量贫困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3 实现贫困管理的动态性
对于多维贫困理念的理解,还应该建立在动态化的基础上。高帅(2015)通过对中国家庭追踪调查2010年和2012年成人面板数据采用定序Protit方法,对城乡人口多维贫困状况进行识别,并进行了维度贫困动态演变进行分析。多维贫困在现实应用中尤其在测定贫困人口和贫困程度中用到了大量的指标权重,而这些指标权重会随着扶贫工作的开展有相应的变化,只有这样才能将有限的扶贫资源发挥到最大作用。多维贫困理论指导我们在具体的救助工作中要跟随现实情况而动,这样才能不断推进扶贫开发工作。
确保扶贫工作的动态化管理,是当前精准扶贫的内在要求。贫困的指标权重要根据贫困户每年的现实情况为依据,在原始指标应用的基础上,结合贫困农户当时的贫困情况加入新的贫困发生原因。这样可以更好的指导后期精准帮扶工作的开展。从而提升帮扶工作的效率和帮扶资源使用的最大化以更快更好的帮助贫困农户脱贫。
4 结论与展望
当前,我国提出了精准扶贫政策,要求以精准化的视角识别贫困、救助贫困人口、精准化的管理以及监督等等,并且理论界对于测定贫困有了广泛的谈论。但是,如何将理论方法应用到现实扶贫工作中还有待于解决。目前,我国对于多维贫困理论还仅停留在理论指导方面,大多则是应用过往的旧数据结合多维贫困方法得出的结论,而如何将大量的数据及时有效的进行收集、分析也是当前我们面临的问题。即便将多维贫困理论具体应用到现实中还存在一定的困难,但是不容置疑,多维贫困理论对于当前精准扶贫工作具有很深的指导意义,并且两者之间不论是概念发展角度还是测定工具与方法上均具有较强的切合度。因此,在今后的扶贫研究中,应该如何让多维贫困理论更好融入的到实际当中则是我们研究的重点和关键。
参考文献
[1]阿玛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
[2]邹藏,方迎风.关于中国贫困的动态多维度研究[J].中国人口科学,2011,(6).
[3]高艳云.中国城乡多维贫困的测度与比较[J].统计研究,2012,(10).
[4]林闽钢,张瑞利. 农村贫困家庭代际传递研究-基于CHNS数据的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12,(1).
[5]郭建宇.农户多维贫困程度与特征分析-基于山西农村贫困监测数据[J].农村经济,2012,(3).
[6]高帅.社会地位、收入与多维贫困的动态演变-基于能力剥夺视角的分析[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15,(1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