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梓
本来可以规则解决的事情,最后不得不让“有形的手”出马。6月底,上海、广州相关领导会面才算让各方和解。
8月7日,证监会又开始讲故事了,这次是关于团伙化炒作“次新股”。
故 事是这样的。某企业组建、控制了一个分工明确的操盘团队,通过多个资金中介筹集了数十亿元资金,利用300多个证券账户,在今年2至3月间,采用频繁对倒成交、盘中拉抬股价、快速封涨停等异常交易手法,连续炒作多只次新股。
证监会新闻发言人高莉称:“案件已进入到审理程序,相信用不了多久,案情的详细情况就会公之于众。”
业内人士告诉记者,这一定程度上意味着证监会、交易所等对次新股恶性炒作的监管不断趋严,在防范金融风险的要求下,下半年股市监管将更严、更规范。
“杀死不死鸟”
都说中国股票上市难,其实退市更难。
一名业内人士向记者梳理称,自从1999年“琼民源A”开A股退市先河到今年“新都退”被终止上市,上海、深圳两市退市股票刚过百,107家。
“同期美国呢?1995年到2012年,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和纳斯达克市场共有上万家公司退市。”业内人士笑称,所以才会有官员说“任何一个股市资本市场不能只吃不拉,只进不出,一定死亡,一定憋死”。
这种退不了市的股票,业内人士戏称“不死鸟”。“杀死一只不死鸟”有多难,看看“博元投资”就知道了。
“博元投资”是上证第一批上市的“老八股”之一。2001年沒落后,为了“保壳”先后重组、大股东易主、更名、虚增资产以及利润等等手法都用遍了。2015年,为了填补无法向大股东支付的3.8亿元的空缺,该公司甚至伪造银行票据。
随着去年以来新股发行越来越多,退市的呼声也越来越大。虽然2014年退市制度引入两个新标准:重大信息披露违法违规和欺诈发行,但到目前为止适用的很少。
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董登新认为,退市制度执行效率低下的原因与暂停上市等环节有关,这意味着给了上市公司一年暂停上市的“死缓”机会,而在这一年中,上市公司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保壳。
华东政法大学经济法学院教授吴弘华也认为,很多上市公司被暂停上市后,通过各种手段不退市、恢复上市或者延长暂停上市时间,这也是执法不严的一种体现。
博元投资进入退市程序后,就发布公告称,公司收到董事长高中同学郑伟斌的8.59亿资产无偿捐赠,理由是不忍看到老同学的公司退市,试图以此“起死回生”。
就此,多名专家建议可以调整暂停上市的时间,或者对暂停期间公司行为进行严格控制。有专家甚至建议取消这一年缓冲时间。
上述业内人士还称,除了退市制度本身以外,加大退市力度还需要从IPO发行、壳交易等方面建立配套制度。这三个方面可谓环环相扣,退市难背后的一大阻力为壳价格高企,而要打压壳价格,加快IPO的供应是杀手锏。
为“夺权式”收购定规
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前夕,媒体采访证监会谈下半年监管,证监会副主席姜洋重点提及的一点就是“完善市场化并购机制”。
上述业内人士称,市场化并购机制,一个重点就是为“夺权式”收购定规。这两年,除了宝万“野蛮人”之争,还有爱建集团控制权之争、杭州浙民盯上了ST生化等等,“夺权式”要约收购。
一名业内人士称,初步统计今年以来,沪深两市已有8家公司被要约收购,另有4家公司尚在要约收购方案推进中。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金融系教授王丛称,这主要是因为证监会对举牌的监管收紧,加上《证券法》修订二审稿对举牌行为有所压力,从而使一些潜在买家转向要约收购。
但不少专家表示,对于这些要约收购出现的新情况,相关规则存在滞后的情况。
比如上海爱建集团控制权之争。今年4月,广州基金看上了爱建集团拥有的金融牌照,联手华豚企业不断增持,达到爱建集团总股本的5%,并强调将在未来6个月内增持不低于2.1%,并以第一大股东身份改组董事会。
不得已,爱建集团第二大股东、实际管理者王均金火速宣布增持,并以重组为由停牌。之后各方戏码不断上演,完全不逊于宝万之争。
这时候相关规则已经不能给出一个明确的回复。因为标的公司停牌期间,收购方是否可以发起要约收购,以及如何避免收购方故意利用停牌期间没有交易而压低要约收购价格等情况,法规并未对此作出明确解释。
但从实际操作上来看,这对股权争夺双方又至关重要。本来可以规则解决的事情,最后不得不让“有形的手”出马。6月底,上海、广州相关领导会面才算让各方和解。
除了“夺权式”收购本身外,还有一个重点需要解决,那就是中国股市特有的一个现象:随意或者长时间停牌。
MSCI指数就曾发出警告,被纳入该指数的中国A股上市公司如果停牌过久,将面临被从指数中剔除的风险。
7月底证监会新闻发言人也表示,下一步将不断完善上市公司停复牌制度,强化证券交易所对上市公司停复牌的一线监管,维护市场交易的连续性和流动性。
就此,东北证券研究所研究总监付立春认为,“应该细化明确停牌时机、时长、原因等要素,建立申请等停牌前管理细则,停牌中的行为监控,对不规范甚至恶意停牌要严厉处罚。”
监管重在恢复秩序
对于目前的监管,一名业内人士这样看——今年以来,股市在监管下表现并未如很多普通投资者期望的那样大涨,一些投资者有情绪甚至偏见。那是因为他们没有明白,股市是投资、投资就会有亏有赢,监管绝不会让投资者都赚钱。
“强监管不会必然带来股指大涨、让所有投资者都获利,这不是强监管最终的目的,但是一定能让投资者不被莫名其妙地‘割韭菜。股市需要在强监管下逐步建立起更为有序的秩序,以彻底改变成为少部分人‘提款机的现状。”
这需要进一步加强股市的制度建设。“监管没错,但是得按照明确的制度、规矩来。今年以来一些人对监管的争议,也就是抓住了一些举措没有成文的制度规定。”上述业内人士称。
股市监管机构最重要职能是确保市场的三公原则,即公开、公平、公正,这就要求监管本身必须首先做到。
上述业内人士举了一个最近美国纳斯达克的例子。中国贷款担保公司的稳盛金融,最近在纳斯达克可以用“妖股”来形容,6月连续暴涨近4500%,随即被纳斯达克实施停牌至今。对于暴涨,公司自己都说“我们真的不知道发生了什么。”
这在中国可能不是个事,但该公司最近却收到纳斯达克通知,按照上市法规,计划其摘牌退市。
不少专家对下半年股市制度的完善寄予期望,尤其是《证券法》的修订。
全国人大常委、财经委副主任委员吴晓灵近日就公开撰文称,从法制讲需要修改《证券法》,扩大证券的定义,把集合投资计划明确为证券,纳入《证券法》调整范围,由证监会统一监管。
显然,《证券法》修订在资本市场监管体系升级完善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但自从证券法修订被股市震荡打乱了节奏以来,进展一直比较缓慢。最新的消息是在4月26日,全国人大常委会进行了“二读”。
监管理念以及监管架构的变化对正在推进的《证券法》修订也影响颇大。中国政法大学教授、三届证监会主板发行审核委员会委员李曙光就表示,“以前的监管定位是机构监管,而今新提出的功能监管和行为监管对以往的监管理念做了根本性调整,证券法的定位也要随之做较大调整。”
全面从严监管无疑是当前市场的监管主基调,但监管也需要“走平衡木”。
7月18日,民建中央主席陈昌智在出席金融风险防范专题研讨会时就指出,从严监管、坚决依法依规办事,对管控金融风险至关重要。政府在金融监管中要转变思维方式和管理手段,让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