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丽敏
摘 要:提及肖邦的创作,人们马上会联想到以他的作品为代表的浪漫主义风格特征——如诗般的声音中充满了人的各种感情,注重个人情感表达,偏重个性化的心理刻画,感情热烈而奔放,形式上不受拘泥,充满了鲜明的民族音乐特征。这种细腻而贴心的浪漫主义风格似乎与在艺术上崇尚理性,音乐语言朴素精练,以严谨和谐的形式表达淳朴真挚的感情为代表的古典主义风格是截然不同的。实质上,这种定义是存在一定片面性的,其中不免忽视了肖邦创作中某些重要因素,因为在肖邦的创作中,并没有完全脱离古典主义传统,在保留了古典主义传统的基础上更充分展现浪漫主义恰恰才更是肖邦极具独创性的特质,这种特质尤其表现在他著名的两首协奏曲中。
关键词:古典风格 肖邦协奏曲
一、协奏曲
协奏曲,指独奏乐器或乐器组与管弦乐队协同演奏,凸显独奏乐器的性能和技巧的大型器乐套曲体裁。
在16世纪,协奏曲是指不同的乐器,分开的合唱队,特别是人声与乐器之间相互合作,进行演唱和演奏。到了17世纪,协奏曲这个词又增加了一种相互“对抗”和“竞争”的含义,指近代协奏曲中独奏者与乐队之间的一种对比关系。
从巴洛克时期到古典时期的延续过程中,独奏协奏曲和独奏键盘奏鸣曲是最重要的两个体裁;此间,两者都从巴洛克风格演变为古典风格。特别是到了18世纪,在以海顿、莫扎特为代表的古典主义音乐中,他们注重作品整体结构和谐,追求精湛的技艺和动听的旋律,以及对情感的控制。并将“均衡”、“对称”的古典美融合在音乐作品中。在这种情况下,音乐作品中会市场出现三乐章的形式,每一个乐章一般采用对称、方整性的结构,这种方式很大程度上使作品充满了古典主义建筑式的形式美。 协奏曲体裁的发展成熟由古典主义作曲家莫扎特所奠定,他在经过五十多部协奏曲创作的实践中,通过吸收巴洛克时期的协奏曲结构特征并加以完善,为协奏曲体裁确立规范,并一直沿用至今。
二、古典时期的协奏曲
到了18世纪,在以海顿、莫扎特为代表的古典主义音乐中,他们讲求作品整体的秩序、谐和和比例,注重追求高潮的技艺和动听的旋律,以及对情感的控制,这种情况下,“均衡”、“对称”的古典美被深刻地寓于音乐作品的内涵中。于是独奏协奏曲和独奏奏鸣曲从巴洛克风格演变为古典风格。音乐作品中会市场出现三乐章的形式,每一个乐章一般采用对称、方整性的结构,这种方式很大程度上使作品充满了古典主义建筑式的形式美。 协奏曲体裁的发展成熟由古典主义作曲家莫扎特所奠定,他在经过五十多部协奏曲创作的实践中,通过吸收巴洛克时期的协奏曲结构特征并加以完善,为协奏曲体裁确立规范,并一直沿用至今。
古典时期的协奏曲经常采用奏鸣—交响套曲的结构原则,并且一般设为三个乐章。这些乐章中,第一乐章采用典型奏鸣曲式快板乐章;第二乐章与交响曲体裁所不同,没有采用交响套曲中的小布舞曲或谐谑曲乐章,而是采用了抒情的慢板乐章;末乐章的性格活泼、欢快,节奏跳跃,带有华丽的演奏技巧,有时会融入民歌和舞曲特征。
三、浪漫时期的协奏曲
浪漫时期的协奏曲在古典协奏曲的基础之上继续向前发展,结合浪漫主义的风格特征和没学要求,形式更加自由,形成许多新型富有特点的协奏曲,与这些古典钢琴协奏曲相比,陈述结构和曲式结构上,浪漫时期的不少作曲家的钢琴协奏曲更趋向复杂化和多样化
四、肖邦的协奏曲
肖邦一生共创有两部钢琴协奏曲,皆创作于1829至1830,前后只相差近一年的时间,因此这二首作品的创作手法与风格方面,有许多相似之处。其中f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在1829被创作出来,比第二年年创作的e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实际还要早一年完成,之所以被称为“第一”和“第二”协奏曲是因为在出版时间上e小调钢琴协奏曲是先于f小调钢琴协奏曲的,但从创作时间上来看,f小调钢琴协奏曲却是先于e小调钢琴协奏曲的。因此肖邦的f小调钢琴协奏曲才是肖邦所创作的第一部钢琴协奏曲。f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至今被音乐界认为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因为该作品已经完全脱离了他学生时代的影子,处处充满了如诗人般的心怀以及忧郁的热情,显现出一种新的感受,散发着美好真挚的情感与浪漫主义的青春气息;在e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中,肖邦的创作技巧则更是明显的提高,无论是音乐的形象性和动力性都得以更充分的发展,是肖邦浪漫主义风格创作趋于成熟的标志。虽然f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体现的是质朴的浪漫主义情感,e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体现的是成熟与完美,但它们在结构上都保留了古典主义传统,体现了肖邦能将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进行完美结合的高超技艺,这二部协奏曲也堪称浪漫主义作品中的古典主义作品。
肖邦的这二部协奏曲整体结构布局中,它们确都沿袭了古典主义传统,只采用了浪漫主义协奏曲中并不多见的三乐章。其中e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分为:第一乐章,庄严的快板(Allegro Maestoso);第二乐章,小广板(Larghetto);第三乐章,活板(Vivace)。f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分为:第一乐章,高贵而庄严的(Maestoso);第二乐章,小广板(Larghetto);第三乐章,活泼的快板(Allegro Vivace)。与浪漫主义其他作曲家相比,肖邦将他的二部协奏曲都清晰地分为三个乐章充分地体现出他对古典主义“均衡”、“对称”風格的热爱,充分地延袭了古典主义这一特点,赋予这二部浪漫主义作品以“对称”的古典主义结构美感。
调性:继承出新
在古典主义时期奏鸣曲和协奏曲中的调性关系为在呈示部中,副主题和正主题永远不在一个调性上。典型的关系是,当正主题是大调时,主题在上五度的属大调或三级上的大调,再其次是主音下三度的调性;当正主题是小调时,副主题一般在平行大调上,其次是上属小调,有时用大属调。德国音乐理论家马克斯曾在他的著作《音乐作曲法》中这样也曾这样论述到:(古典主义时期)协奏曲Allegro的第一部分的结构方式通常为乐队作为所有主要的兼带结束乐句主题的引子全部都在主调或者属调上,接着回到开始调。然后,或在乐队的伴奏下,独奏乐器再以自己的方式奏出主要部分的主题,也可能会重新再增加部分新的乐句,进行到属调,并且根据奏鸣曲式的布局与乐队一起结束第一部分。endprint
但是到了浪漫主义时期,这种调性关系便越来越复杂,正主题与副主题之间的对比也越来越强烈。然而我们可以看到在肖邦的这二部协奏曲中,完全沿袭了古典主义时期协奏曲的调性关系。即第一呈示部在主调中陈述,副部开始在其它调中,到了后面转回到主调中来的,这种情况和奏鸣曲式中的再现部是相似的。
配器:
在古典时期,配器风格以弦乐组为主,强调乐队音响的饱满融合,多表现为简明的室内乐风格;浪漫时期的配器风格在强调音响饱满融合的基础上,不在以弦乐音色为核心,使各个乐器组及各个乐器都得到强调,注重探索绚丽多彩的复合音色。写作风格不在拘泥于典雅的室内乐风格,通过对音型化的塑造来表达浪漫时期的心理情感,配器手法逐渐复杂。
肖邦的钢琴协奏曲不像贝多芬的协奏曲,里面好像充满了独奏乐器和乐队之间的抗争。也不像拉赫玛尼诺夫那样,仿佛是钢琴和乐队合奏的交响诗。其中钢琴部分发挥了主要的作用,乐队的笔墨不多,除了乐队呈示的时候多用重奏和分组以外,乐队更多的是起到和声衬托的作用,风格偏向于古典时期室内乐写法。
同时期的许多同行作曲家对于肖邦两首协奏曲的管弦乐部分似乎并不太满意,柏辽兹曾评价过:“在肖邦所有的作品中,所有一切迷人的魅力全部都集中在了钢琴部分。而他协奏曲中的管弦乐部分则仅仅是个面无表情、可有可无的伴奏……”,对肖邦协奏曲的管弦乐部分的所有评价都使肖邦印上了“钢琴天才、乐队庸才”的烙印。
然而是否肖邦的管弦乐编配真的就那么失败?或许肖邦根本就不是按照乐队思维来进行创作的。1842年,当肖邦旅居巴黎时,他在自己家客厅为年仅12岁的天才学生Carl Filtsch组织了一场独奏音乐会。肖邦为他挑选了《e小调钢琴协奏曲》的第一乐章为曲目。而另一个学生是这样讲述:“当大师最终允许Filtsch演奏整个作品时,他说:‘你已经把这个乐章准备得非常充分了,让我们来演奏它吧。我会为你协奏。于是大师以自己无与伦比的钢琴协奏完美表达了这首乐曲构思精确、富于变化的配器效果。他弹奏的如此法子内心。我从来没有听到过比第一乐队全奏更完美的演奏了……”此外,肖邦的另一位学生也有一段对肖邦的描述:“肖邦经常在自己上课房间的钢琴旁放一架小型钢琴。从胡梅尔到贝多芬,无论任何一首协奏曲,他的协奏总是精妙无比”。这一系列目击者的描述,可以有力的证明肖邦是一个钢琴式配器思维的作曲家。同时也反驳了柏辽兹认为“肖邦协奏曲的管弦乐部分是个面无表情、可有可无的伴奏”的观点。
由此可見肖邦作为浪漫主义创作风格的代表不仅仅为浪漫主义风格的成熟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更继承和发扬了古典主义创作的传统,将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巧妙完美地结合起来。肖邦的e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与f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便充分体现出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的独特结合,堪称浪漫主义时代中的古典主义作品。
参考文献:
[1] 张楠. 谈肖邦音乐创作风格的形成与发展[J]. 艺术研究, 2007(1).
[2] 王奔. 试论古典主义时期钢琴音乐[J].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3).
[3] 仇博. 从李斯特钢琴作品看浪漫主义时期的创作风格[J]. 大众文艺, 2011(20).
[4] Randel, Don Michael. 哈佛音乐词典. BelknapPress , 2003.
[5] 苏琳. 古典主义时期的钢琴奏鸣曲风格[J]. 艺术百家,2008(3).
作者单位:武汉音乐学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