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青瓷与莲纹样的发展变化研究

2017-09-13 04:17徐雯
艺术研究 2017年3期
关键词:宋代青瓷发展

徐雯

摘 要:宋代的青瓷纹样,样式十分考究,尤其莲花纹样更是青瓷中不可缺少的纹样之一。其随着宋代的每一个时段的发展变化而变化。青瓷的如玉般的质感,结合莲纹的韵味造就了宋代青瓷的艺术高峰,并且莲纹的运用对后世的瓷器也产生巨大的影响。

关键词:莲纹 青瓷 宋代 发展

一、 莲花纹样的文化特质

莲花,又名称之为荷花、水花、芙蕖等等。其为草本植物,以其芬芳的气息、高洁的品质深受的世人的喜爱。对于莲花的美好留下了大量赞美的诗词歌赋如《思美人》“芳与泽其杂糅兮,羌芳华自中出。”李白称赞莲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周敦颐称莲花为“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君子之花。在慢慢长的历史里莲也在不断地变化和发展,人们赋予其多样的定义。或是宗教代表的花卉;或是吉祥寓意的演变;亦或是文人情操的诠释。莲花更多的是体现着中华民族所特有的审美情趣,表现着我们的文化情结,莲花也是众多纹饰中最具有代表性的纹样。

二、 莲纹样式的发展变化

1.早期——承继五代,弱化宗教色彩

莲纹的发展,与佛教密不可分。魏晋南北朝,是一个动荡的年代,频繁更迭的朝代,广大的人民更期待的是安定。佛教,成为脱离肉体,升华精神的一种寄托。而作为佛教圣物的莲花,更是被赋予了神圣的含义。在佛教中,佛经被称之为“莲经”,佛座称之为“莲座”等等。莲花在佛教艺术中常常用来象征和表达佛的教义和观念,使佛经教义形象化并更容易为人们所理解接受。

五代时期青瓷莲纹与宋代早期的青瓷莲纹比较而言,有所区别。如五代的“越窑青釉莲花式碗托”(通高13.5厘米,口径13.9厘米,现藏于苏州市博物馆)。这一时期的莲花纹较为简洁和概括,这一时期的莲花纹并非为瘦长型而是偏向于短胖,这是由于要符合碗的短小弯短壁进行设计的。器身分为两个部分:盏直口深腹,饰浮雕莲三层、整体的莲纹装饰被分为三层,承盘作仰莲状,浅雕莲瓣两层。喇叭口状圈足,口及足部亦饰有莲花纹。该器型的莲花纹样线条流畅,刀法潇洒飘逸,整体造型轻盈饱满,如盛开的莲花一般。该碗还配有碗托,在碗托的底座下依旧刻有莲花纹样,其形更为简洁洗练。

而在北宋早期的青瓷中,莲花纹样产生了变化。如青釉五管瓶。它是北宋早期龙泉窑的产物。该器物通高为30.5厘米、口径7.2厘米、底径11.8厘米(现藏于处州青瓷博物馆)。该器物分成了两个部分:盖的形状是覆莲的形状,在盖面上刻有双线复莲。并且盖沿的部分也做成了七朵莲瓣的形状。器身是属于平肩,上腹分成了三级,在上一级上等距离的装有五管,管与内腹部是不想通的。在每一级上面都刻有仰莲瓣花纹,而在腹部的最下方刻的是双层的仰莲瓣。出现这样的变化,是由于宋代的审美風尚促使。作为佛教圣物的定义也逐渐被淡化。这一时期的莲纹样吸收宋代装饰飘然超尘、豁达的精神,更加趋于纯装饰的意味。莲纹样在逐渐本土化的过程中,其内涵也随之放生变化。其与中国传统纹饰的互相借鉴、互相融合,形成了独特的艺术语言。

2.中期——结合绘画,转变传统

宋代时期,由于文人画的发展,莲纹青瓷的发展也独具特色。其在承传传统的基础之上,加以创新,打破了传统样式的中规中矩,结合绘画的活泼,创造出了介于绘画与图案之间的独特风格。这一时期的莲纹样式不但不会因为绘画因素的加入破坏其完整性,反而在中规中矩中寻求着自然变化。因为其能根据器型的变化而变化,十分简练的将疏密变化、穿插大小、刻划自如。以北宋越窑青釉刻花莲瓣纹多管壶为例,所绘莲花纹虽然是围绕器型来画,但是其每一根线条都接近于了谢赫“六法论”中“骨法用笔”这一特点,在构图方面并没有采用传统国画将荷花与荷叶交叠在一起,而是保留了其完整性,更加突出了莲纹的装饰意味。

再如耀州窑的青瓷,在装饰题材方面,耀州窑在五代末、宋初的时候,以花卉为主,其有两种类型的莲花纹样。一种外刻浮雕式的莲瓣纹,因碗形较高,所以莲瓣纹细长。另外一种矮胖形的碗,在外部则刻有圆圆胖胖的莲花,使得外表的刻花和器型相配。所画花卉虽然在一定的框架之内,但每一部分的却又显得生动与活泼。

3.晚期——以刀代笔,文人意境

青瓷莲纹的文人化意味的出现与其社会文化是密不可分的。在古代,画家的地位并不是很高。即便成为画师,有了官阶也不可能自由地去创作。相对民间而言,用色等方面更加自由,民间的风格是以大红大绿为原色进行创作,这是由于民间多追求的是喜庆的效果。喜庆的效果对于当时的文人画家来说,都是十分俗气的。在他们看来这些只能代表朴素的小民之愿,此外他们还认为民间绘画的思想内容还仅限于个人生活理想,一般反映的是庶民整体阶层的愿望,未能触及个人内心情感的自我,更不能以诗情画意的方式“舒胸中逸气。”而被“士人画”的水墨绘画,成为文人阶段用以聊娱与馈赠的方式之一。

每一种纹样的发展都有其循序渐进的规律。在南宋早期的莲纹样式中就可以看出。南宋时期的绘画对莲纹的发展还是具有不小影响。“以刀代笔”的方式,把图案纹样以绘画性代替程式性使得陶瓷与绘画结合。通过对刀的轻重变化,线条的疏密变化的使用从而来表现莲纹的独特之处。用“笔”简率大方、流畅潇洒。将莲花的自然形态的独特之处表现的淋漓尽致,更显示出文人画中的“意”这一意境。

因此在南宋时期的青瓷莲纹达到了辉煌阶段,以南宋的龙泉窑为例。南宋早期莲纹以莲瓣碗为例,这一时期的莲瓣纹是以刻为主,瓣的脊柱部分稍稍突起,因此瓣面就呈现出向下分开,这种制作方法会使莲瓣的立体感加强。而双层的莲瓣处理的更为精彩,外层属于一瓣瓣独立,而在内层的相应辅衬。这一时期的莲瓣,弧线轮廓清晰流畅,瓣尖的部分较为用力,是属于浅浮雕式与刻划花式结合,这样的处理方式更显生动质朴的韵味。

而在南宋中后期莲瓣纹瓷器的大量生产。在这一时期的莲瓣纹瓷器较多,尤其是莲瓣纹碗。南宋中晚期的莲纹总的来说:一个主要的变化趋势就是连瓣边缘使用突出轮廓的方法逐渐减弱,莲瓣形象在逐渐的模糊,花瓣之间的错落有致的关系,也逐渐的变成 连绵相接的样式。此时工艺水准大大超过南宋早期,器型也更加优美,尤其是莲花纹碗。最经典者莫过于宛若莲蓬状的碗式,与莲瓣装饰天然呼应,更有那粉青、梅子青釉的相衬,线条轮廓柔和清淡,温文尔雅,别有一番韵致。除莲瓣碗之外,此一时期还有莲瓣纹碟,莲瓣纹盖碗,莲瓣纹盘等等,纹饰风格类似,南宋龙泉窑青瓷往往素面朝天,却唯独偏爱莲瓣纹,此中真意颇值一辨。endprint

三、 莲花纹样的历史价值

1. “三教合一”思潮的反映

宋代是属于“三教合一”思潮盛行的时代,而莲花也作为贯穿佛、儒、道三教的花卉,也成为瓷器上重要的元素。

佛教圣花

佛教的创始者是古北印度的迦毗罗卫国净饭王之子乔达摩·悉达。在佛教创立之初莲花就被誉为圣花。据传是由于释迦摩牟尼出生时步步生莲等等传说。佛教在创立之时,为了让人们能够理解与接受,就需要迎合人们对其已有的认知。在《妙法莲华经》里就有这样一句话:“唯彼荷华,华果俱多,可喻因含万行,果圆万德”一认为:莲花虽然出生于污泥之中,却能保持自己的清洁,这就与佛教由此岸到彼岸是一样的性质;二认为莲花是花与果实共同存在。而佛教倡导的是以慈悲为怀,就好似莲生众多莲子,救世济人一样。

儒家君子

在传统文化中,莲是君子的代表,以莲来自表君子。早在战国时期屈原就莲花就多次提到

《湘君》中“采薜荔兮水中,搴芙蓉兮木末”;《湘夫人》有“筑室兮水中,茸之兮荷”,“芷茸兮荷屋,缭之兮杜衡”;《少司令》有“荷衣兮蕙带”。

道家祯祥

在道教文化中,以神仙方术为其特点。就连神话传说中对仙境的描述也有莲花的形象加入其中:“神芝发其异色,灵苗擢其嘉颖。陆地丹蕖,骈生如盖,香露滴地,下流成池,因為豢龙之圃。”莲花在道教中不仅仅可以作为神仙的法器,还可以作为凡人得道神仙的媒介。莲在道教之中所具备的神秘色彩都会以文学的形式展现出来。如唐李商隐《板桥晓别》“回望高城落晓河,长亭窗户压微波。水仙欲上鲤鱼去,一夜芙蓉红泪多。”诗中就体现了神话观念中人与自然的通灵。

2.对元明瓷器的影响

莲纹,在元代瓷器中的影响不容小觑。莲纹发展到宋代,其样式也发生了多种变化。可以将其分为几何形莲瓣纹、折枝莲纹、缠枝莲纹,把莲纹等并且莲花纹样组合的形式更加丰富。莲与禽鸟、鹭鸶、鸳鸯、鱼等等。

明代莲花纹样随着发展,在每一个阶段都有不同的变化。莲花纹样的发展可以分为早期、中期和晚期。早期的莲花纹样:缠枝莲纹、莲瓣纹、一束莲,缠枝宝相花纹等等纹样中就可以看到。这一时期的莲花纹样是与元代的风格极其的相似的。而到了明代中期,由于受政治、文化等因素的影响。莲花纹样由元代的富丽繁琐走向了明秀淡雅。而在晚期莲花纹样又走向繁缛复杂,华美艳丽。

四、 结语

莲纹是青瓷装饰上,一种重要的纹样之一。它的发展变化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每一个时期它都有特定的文化内涵。因其受经济、政治、审美等等的影响,每一个时期都会有不同的文化内涵。

参考文献:

[1]王冰洁.中国莲文化研究[J].陕西: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

[2]弘学.妙法莲华经[M]. 巴蜀书社 2002.

[3]叶英挺.青瓷风骨 [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 2006.

[4]陈文平.中国古陶瓷[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

[5]冯先铭.中国陶瓷 [M].上海:上海古籍书店出版社,2001.

作者单位:扬州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endprint

猜你喜欢
宋代青瓷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龙泉青瓷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浅谈宋代瓦子勾栏的兴盛及对书会形成与发展的影响
宋代工笔花鸟用线
宋代浦城吴氏家族与王安石新法
宋代尚意与晚明尚奇书学思想的探析与比较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龙泉青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