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国际收支结构历史变化及近来趋势分析

2017-09-13 20:32毛欣怡
时代金融 2017年23期

【摘要】一国的国际收支情况,反映了该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该国的经济发展状况。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国家经济政策和外汇管理体制不断调整,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联系日益密切。国家外汇管理局1982年以来的数据表明,中国国际收支结构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可大致分为三个阶段:1982~1993年的经常账户、资本和金融账户顺差与逆差互现阶段,1994~2013年的持续双顺差阶段与2014~2016年的经常账户顺差、资本和金融账户逆差阶段。笔者结合国际经济环境变化和经常项目跨期理论,运用一般分析和项目分析方法,对这三个阶段的变化趋势和一些特例进行具体分析和总结,发现中国国际收支结构与国内产业结构的联系密切,受金融市场的影响相对较小。基于此,提出了对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金融市场发展完善的展望。

【关键词】国际收支结构 经常账户 出口结构调整 产业结构转型

一、国际收支差异的不同阶段

(一)1982年~1993年:顺差与逆差互现阶段

这一时期,我国的对外开放还在试水和起步阶段,经济体制改革措施不够完善,经济政策也因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和足够的实践经验而摇摆不定。因此,我国的国际收支呈现出体量小、结构不稳定的货币性、周期性失衡状态。

1.经常账户。这一时期经常账户差额主要由货物和服务贸易决定(迄今为止依然如此),主要分为四个小阶段。

第一,1982~1984年间,由于国有企业改革开启了市场化改革的探索和推进,我国的生产资源(生产设备、劳动积极性)得到了更高效率的发挥,生产力大大提高,出口增加,经常账户呈现顺差;

第二,1985~1989年间,由于松动银根、扩大财政支出的“双松”政策和物价水平持续提高,高通胀预期形成,国内投资和消费大热,进口额增加;1985年后我国政府有意识地运用汇率政策对人民币汇率作了持续下调(1986年起人民币放弃钉住一篮子货币的做法,改为管理浮动),出口额缩水;两者共同造成经常账户逆差(1987年经常项目的微小顺差只是偶然情况);

第三,1990~1992年间,虽然1991年起我国开始对人民币官方汇率实施有管理的浮动运行机制,人民币汇率继续下行,但国家以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出口创汇,使得出口增长迅速,经常账户实现了顺差;

第四,由于1992年初邓小平的“南巡讲话”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指明方向,促使国内经济发展热情高涨,国内市场呈现过热态势,经常账户在1993年重演了五年逆差时期的情形。

从货物项目看,这一时期我国进出口需求都比较大,常出现顺逆差转换;从贸易结构看,进口的主要是设备和原材料,出口的主要是初级产品和劳动密集型工业制成品,我国对外贸易模式还比较粗放,产品在产业链的低端。

从服务项目看,这一时期保持顺差,金额较小,稳中有增,主要进项在加工和旅行服务,支出集中在运输项目,可见我国的劳动力资源优势带动加工服务,入境旅游开始发展,运输业建设还有待跟进。

2.资本和金融账户。这一时期资本和金融账户差额完全在于金融账户。(注:由于我国初期经济体制和后期资本账户管制,资本和金融账户差额长期取决于金融账户。)

第一,1982~1984年间,由于我国对外开放程度低,外资缺乏对中国的了解,对来华投资尚存有疑虑,吸收的外商直接投资额较小;当时我国金融体系也不完善,在证券项目上的融资能力非常有限,所以金融账户呈现逆差;

第二,1985~1992年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推进,对外开放程度逐渐加深,我国的国民经济保持了高增长低通胀的态势,社会稳定,投资环境不断改善,外国投资者的信心增强,直接投资金额不断扩大,由1985年的13亿美元增长到1992年的72亿美元,金融账户基本保持顺差;

第三,邓小平的“南巡讲话”推动了我国吸收外资迅猛发展,1993年起金融账户猛增至百亿美元。

(二)1994~2013年:持续双顺差阶段

这一阶段,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指引下,国家宏观经济调控手段逐渐完善和成熟,中国经济进入稳定高速发展时期。由于出口导向、鼓励引进外资的经济政策,我国的国际收支出现持续双顺差。2001年中国加入WTO后,两账户的金额先是快速增长,而后在波动中维持较大体量。国际收支长期处于結构性失衡状态。

1.经常账户。这一时期国内储蓄率过高,内需不足,只能通过出口来解决高投资低消费导致的资产过剩。我国政府积极倡导以出口扩大内需,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以鼓励出口,这些外向型经济政策和措施凸显了商品竞争优势,使出口高速增长,经常账户持续顺差。

第一,1994年我国实行银行强制结售汇制度和汇率并轨,到了1996年,我国基本实现了经常项目的自由化。这一时期我国的财政和货币政策收紧,经常项目保持小额顺差。

第二,1997~2004年间,在1996年开放四个沿海经济特区后,出口规模明显增大,使得1997年经常账户顺差增至370亿美元,此后即使在亚洲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仍保持百亿美元的顺差,只是金额逐年减小,并从2002年起重新开始平稳增长。

第三,2005~2008年间,中国加入WTO对扩大对外贸易的巨大作用爆发式显现,货物出口总额持续激增,经常账户顺差一举突破千亿美元大关,并连年扩大。2008年,经常账户顺差达到4206亿美元。

第四,2009~2013年间,受2008年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2009年经常项目顺差暴跌至2433亿美元,几乎是2008年的一半,随后基本在这一水平上下波动。但货物进出口贸易额显示,经济危机对我国货物需求的负面影响被迅速消化,2009年后货物出口额仍在持续增加,这说明经常项目顺差减少的主因是进口额的增速快于出口额。这与我国遵从WTO的要求,逐步降低进口关税,进口成本降低、居民收入(雇员报酬)不断增长,消费需求增加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endprint

从货物项目看,这一时期我国继续利用丰富的廉价劳动力资源,许多发达国家将这部分产业转移到中国,我国成为了劳动密集型产业集中营。但这一项目顺差的代价是环境污染和巨额价值链压榨。从服务项目看,总体呈现逆差,尤其从2009年起持续逆差,金额迅速扩大,由百亿美元增至千亿美元。除传统的加工和建设服务仍呈现顺差增长外,电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和其它商业服务成为新的重要进项。而与此同时,旅行作为曾经的主要进项,随着国民收入的提高和境外旅游、留学的火热,渐渐转向逆差,并有逆差数额扩大趋势;我国在运输、保险和养老金服务、知识产权使用费三大项的逆差不断增大。可见我国的出口结构水平严重低于我国经济结构水平,并且没有表现出优化趋势。

值得一提的是,初次收入中的投资收益几乎一直处于逆差,且金额有扩大趋势。一些经济学者认为,资产负债结构问题是造成中国对外投资收益持续逆差的主要原因。中国对外资产主要为外汇储备资产等债权型资产,对外负债则主要为外商直接投资(FDI)等股权型负债。而股权的收益率往往高出债权收益率近20个百分点,导致了我国的对外投资收益逆差。不过,对外投资逆差是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发展必经阶段,也是必须付出的代价。考虑到当前对外资产负债结构对提高我国潜在经济增速和维护外部账户稳定所起的作用,付出相对较高的融资成本是可以接受的。此外,对外直接投资能力低下也需为对外投资整体收益逆差负责。中国企业“走出去”要成功,离不开专业的技能人才、全面的风险评估和合理的问责机制。

2.资本和金融账户。这一时期资本和金融账户基本保持顺差的原因如下:与“引进来”相比,我国“走出去”的步伐较为缓慢,外商直接投资远大于我国对外投资;资本账户管制导致资本流出渠道狭窄;对证券投资下的国际游资监管不力。

第一,1994~1996年间,外商延续了1993年的投资热情,金融账户顺差继续扩大;

第二,1997~2000年间,受亚洲金融危机波及,部分外资撤离我国,资金流入额有所减少,导致1997年金融项目顺差减少,并引起了1998年的项目逆差。后两年经过恢复调整,出现小额顺差;

第三,2001~2008年间,我国资本和金融项目维持顺差,有增有减,总体稳定。2005年7月21日进行的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可能是该年起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由高速增长转为平稳波动、资本账户顺差激增并稳定在40亿美元,持续至2013年的原因。(开放资本账户的呼声很高,但在人民币汇率机制刚刚改革、国内金融市场还不成熟的情况下,不宜操之过急)

第四,2009~2013年间,我国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金额持续居于千亿美元量级。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和我国相对稳定的投资环境,使得外商投资热情不减。(2012年出现逆差,主要是“资产外币化、负债本币化”的财务运作导致的,尚不能作为我国国际收支走向平衡的节点,但可以视为我国国际收支自主平衡能力增强的一个信号。)

(三)2014~2016年:经常账户顺差、资本账户逆差阶段

这一阶段,共产党新一届领导班子上台,经济调节手段趋于丰富多样,并进行了大胆的人民币汇率改革。我国促进国际收支平衡工作取得阶段性进展,形成了“经常项目顺差、资本和金融项目逆差”的自主平衡格局,体现了“藏汇于民”的积极成效。

1.经常账户。经常账户顺差金额维持在千亿美元量级,但在货物顺差继续增长的同时,服务逆差增速迅猛,长期“以量换价”的粗放性出口模式隐患初现端倪。显然,改善我国的出口结构水平迫在眉睫。

货物项目延续了顺差增长,但2016年全球经济增速放缓,需求减少的影响开始显现。服务项目数据显示,与之前很长一段时间相比,传统低端服务业带来的进项不断减少,电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和其它商业服务进项稳中有增,维护和维修服务发展良好;运输、保险和养老金服务、知识产权使用费三大项的逆差稳中有降,旅行服务逆差金额不断扩大。这体现了我国出口结构调整初见成效,国际性港口建设加快,“中国创造”开始崭露头角;境外旅游需求进一步释放,国内旅游资源有待宣传和开发。

这里应该注意到,我国二次收入在长期顺差后出现逆差,表明我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在发展过程中受到了一些国家和国际组织的无偿援助,近年来经济实力加强,也在帮助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

2.资本和金融账户。近几年资本和金融账户出现了持续逆差。

直接投资项目由顺差逐渐转向逆差,主要是由于随着“一带一路”、资本输出和企业走出去等战略的实施,我国对外直接投资迎来高速增长期,境外收购和兼并增多;证券投资项目变为逆差,主要是央行释放流动性,跨境投资增加的结果;从其他投资项目金额持续增长的情况可以预见,调节其他投资项目将成为我国实现国际收支自主平衡的主要手段。

二、总结及展望

国际收支平衡是一个相对的概念,1982年至今,我国的国际收支結构经历了几次重大变化,并在近几年呈现出持续优化的趋势,这离不开良好的国际经济环境和科学的国内经济政策。同时,也应认识到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正在深水区,金融市场还不够成熟完善,投资项目逆差还将持续的严峻现状。

顺应国际产业链的雁阵转移,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高端服务业出口,并在保持货币政策独立性的前提下,扩大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稳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形成机制改革,优化利用外资方式和结构,提高对外投资的速度和质量,将是我国在接下来一段时期的主要目标。

参考文献

[1]王芳.人民币汇率改革评析[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3(13).

[2]方卫武.人民币均衡汇率分析与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J].企业经济.2002(11).

[3]陈沙丽.1982~2014年中国国际收支账户对比分析[J].经济论坛.2016.

[4]王家强.客观看待我国对外投资净收益逆差问题[J].中国国情国力.2016.

[5]施炳展,中国出口结构在优化吗——基于产品内分类的视角[J].财经科学,2010.

[6]张弛.金融发展与中国出口结构——基于技术进步的分析[D].南京财经大学,2014.

[7]吕剑,我国国际收支中服务贸易逆差的实证研究[J].北方经贸,2004.

[8]许小菊,1982~2000我国经常项目收支状况及发展趋势分析[J].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2002.

[9]胡子英,1982年以来中国国际收支的变化趋势及原因分析[J].商场现代化,2013.

作者简介:毛欣怡(1996-),女,浙江人,就读于北京理工大学,研究方向:金融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