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之明
2017年国内支付圈变革风起云涌。8月4日,央行下发《关于将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由直连模式迁移至网联平台处理的通知》,要求从2018年6月30日起,支付机构受理的涉及银行账户的网络支付业务全部通过“网联支付平台”处理。网联“收编”第三方支付,网络支付行业将如何洗牌?
网联渐行渐近
网联平台即“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清算平台”,主要处理非银行支付机构(下称“第三方支付机构”)发起的涉及银行账户的网络支付业务。通过网联平台,央行将“收编”包含备付金监管、数据统筹、账户统管、规避洗钱等多项第三方支付内容。
2017年《网联清算有限公司设立协议书》显示,网联清算股份有限公司第一期股东出资比例中,央行下属7家机构共计持股37%,成为第一大股东;而支付宝和财付通均只持有9.61%的股份。可见央行系都是大股东,而支付宝、财付通作为第三方支付机构巨頭所占股份并不多。
随着6月份大中型支付机构业务切量启动,网联成型的脚步渐行渐近。今年年底前,网联计划通过技术验收并接入40家第三方支付机构、200家商业银行,接入支付机构的交易也将逐步放量。到明年下半年,网联将完成与所有第三方机构和银行的对接。网联建成后将一头对接115家持牌非银行第三方支付机构,一头对接近300家商业银行。这意味着过去第三方支付机构直连银行、依赖备付金利差的盈利模式将告终。
央行力推网联上线
央行力推网联上线的背景涉及长期以来备受争议的“四方模式”和“直连模式”。传统上清算领域一直采取以银行卡清算机构为核心的涉及消费者、商户、支付机构、银行等四方主体的“四方模式”。自互联网支付发展以来,开始存在一种不同于四方模式的“直连模式”:支付机构实际可凭其在众多商业银行开立的备付金账户,在自己的账户体系内完成资金跨行清算,使得发卡银行无从还原真实交易场景,信息流和资金流都脱离监管。同时其还存在诸多弊端:一是支付机构需要接入不同银行接口,标准不一,效率很低;二是一些支付巨头实际上从事了跨行转接清算的工作,一定程度上变成 “第二银联”,而清算是央行或者央行特许清算机构才能行使的权利;三是可能存在挪用客户备付金问题。近年备付金被挪用案件及风险事件频发,为消费者带来巨大损失。央行检查发现,有相当比例支付机构资金被用于临时周转、购买理财产品,甚至高风险投资,风险隐患极大。“直连模式”最大问题就在于备付金分散存放,支付机构多头开户造成监管困难,存在挪用备付金、洗钱风险。
迅猛发展的中国第三方支付市场,目前用户量和交易规模均为世界第一。在没有网联这堵“墙”之前,支付宝和财付通为代表的大量第三方支付机构绕过了以往主要以银行为主的金融机构组成的监管网络,形成了直连银行的现有模式。这种模式绕开了央行的清算系统,使银行、央行无法掌握具体交易信息,无法掌握准确的资金流向。这一模式容易被不法分子利用,成为洗钱、套现获利、盗取资金的温床。对于反洗钱、影子银行监管和金融安全稳定带来了较大冲击,存在极大的合规隐患和诸多监管上漏洞风险。
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把加强监管防范风险作为重中之重,由此网联建立的主旨是纠正支付机构违规从事跨行清算业务,改变目前支付机构与银行多头连接开展业务状况,以节约连接成本,提高清算效率,保障客户资金安全,也有利于监管部门对社会资金流向的实时监测。
网络支付行业将如何洗牌
网联横空出世,看起来支付行业将面临一场大清洗,银行与支付机构都有些“小惊慌”。鉴于互联网金融乱象愈发横行的现实,网联的成立是具有正面意义的,对监管部门、支付机构、银行、用户多方主体都将产生不同程度的震动效应。
对监管部门而言:网联是一道“防火墙”。在没有网联“墙”之前,第三方支付机构与银行是“直连模式”,此模式绕开了央行的清算系统,信息流、资金流都掌握在支付机构手中,使银行、央行无法掌握具体交易信息,无法掌握准确资金流向。有了网联后,所有通过第三方支付机构的线上支付相关数据都在网联,央行通过网联就可掌握资金交易数据,这将更易于对反洗钱、防范信用卡套现等进行监测。央行能更加高效地监测支付公司业务,及时遏制违规行为,使整体行业更加规范有序。配合清理整顿互金的时机,互金行业气象也可为之一新。
对支付机构而言:网联可使支付接入更快捷,“直连模式”下支付机构要逐家银行进行对接,现在仅对接一家网联即可。网联打通了所有支付公司和银行间的连接,支付宝和微信掌握的用户交易数据就不能仅归自己所有了,可打破数据垄断,为支付公司及社会节省大量成本。网联出现对不同支付机构影响也不同,即对大型支付机构的冲击要大于小型支付机构。此前大型支付机构因为有海量的客户和资金优势,“直连”阶段基本由各家支付机构与银行单独议价,大机构往往可获更低费率和更优条件。网联将打破第三方支付机构单独议价空间,大型支付机构原本在银行端的优势地位将动摇,这给中小支付机构带来更多公平和竞争机会。中小型第三方支付机构以后只要专心做产品就可不用烦恼和大机构抢银行资源的问题。但所有支付机构将不再拥有备付金的利息收益,总体而言不影响业务,也不影响沉淀资金(虚拟账户余额)。网联“收编”第三方支付,让第三方支付机构从“野孩子”蜕变为“正规军”,网联有助监管机构监控银行体系外的资金流向,防范系统性风险,增加机构之间的互联互通。
对银行而言:网联出世冲击不小,而且直接体现在收入方面。“直连模式”下,银行可通过与支付机构合作赚取支付机构跨行转账手续费,网联存在意味这部分收入消失;此外,支付机构在各银行都存有一定规模备付金,这是银行优质的存款来源,而今后支付机构备付金将统一由网联集中管理,对银行影响不小。另一方面,“直连模式”下,银行遗失了用户交易信息,不利于数据二次应用和开发。现在交易信息可由网联获取,由于网联由央行主管,银行掌握数据的可能性是存在的,这无疑是一大利好。
对银联而言:意味着长久以来想把银行卡网上交易清算收归旗下的努力落空。看起来网联的网上交易与银联在银行卡线下交易的跨行转接,并无重叠,形成了划江而治格局,未来银联或许会主攻线下清算,而网联负责线上清算。但事实上银联并非只有线下业务,前者和网联都有开展线上清算的资质,网联平台势必会对银联的线上业务造成分流,这也就打破了此前的垄断格局。同时随着支付宝和微信支付等巨头大力推进无现金化,未来移动支付线上线下的界限将越来越模糊,二者业务重叠部分也将变得更大。对于曾经清算市场的唯一的参与者银联而言有些尴尬,网联PK银联,竞争难以避免。
对用户而言,影响则不那么明显。网联设立是背后清算体系的变革,对支付业务前端使用并无影响,不会改变用户对第三方支付服务的使用习惯。若网联系统设计得当,性能良好,则也不会影响用户体验。目前网联系统设计究竟如何,实则正是外界最为关心的一大焦点,它直接影响用户线上支付效率体验。比如时逢“双十一”购物节,网联能否经得住某一时段海量的支付交易处理,这是一大考验。不过网联的底层技术架构是由阿里和腾讯共同设计的,其技术研发能力都很强大,因此我们对网联平台的技术水平应有信心。作为寻常百姓,最关心的还是网联出现后我们到底会多掏还是少掏腰包。按常理网联作为一个金融服务机构肯定会向支付机构进行收费,支付宝及微信支付就会提高提现转账的手续费,那是否会由消费者买单?实际上,网联本身并不直接跟老百姓产生现金联系,而且它的出现会让支付业务总体直接成本下降。第三方支付机构付给网联平台的转接清算成本,可以部分由其内部成本下降所抵消,从而原本消费者负担的部分也会相应减轻。
目前关于网联诸多细节,例如通道费率、额度限制等仍有待敲定,对支付机构的影响有多大目前无法量化,网联运行后仍存在一些支付监管空白地带。不管怎样,网联出现会怎样改变支付行业的游戏规则值得密切关注。一个时代的终结,也是一个新时代的开始,按照“共享、共有、共建”原则建立起来的网联,这一中国独有的金融基础设施,既能更好规范金融市场,保障资金安全,又能不影响客户体验,甚至还可降低用户使用费。若如此,一统支付江湖的网联也是极好的,至少网络支付将从“野蛮生长”到“统一军规”。在金融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让我们一起来迎接“直联”变网联。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