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妈
“不像”或“乱”,都是值得被鼓励的。
一个朋友的孩子酷爱画画,可以整天整天地一个人画,朋友欣喜于孩子的天赋和兴趣,又焦虑于孩子“乱画”会被耽误,于是心急地自己教或找人教,教画形象、教涂颜色,当后来领到专业老师那里时,得到的评价是——被大人教坏了。
不少爸爸妈妈都会出现朋友家的情况:孩子什么时候会画出赏心悦目的画?孩子某些画画习惯需要纠正吗?孩子不喜欢画画怎么办?当然,我也不例外。我也曾焦虑于晨晨看上去对绘画不感兴趣的情况,但所有焦虑最终都会缓解,画画本身是一种乐趣,孩子不会讨厌有乐趣的事。只有做到把乐趣还给孩子,接下来就是静待花开。渐渐地,就发现自己从一开始追问“怎样教孩子画画”,到达了一个新的境界:忍住不教孩子画画。
家长们一定有这样的经验,为孩子做示范时画的每一根线条、每一种颜色都会犹豫,好像一笔下去画坏了就会整盘皆输,而孩子却并不如此(那些从没被大人干扰和“教导”过的孩子),他们下笔果断,旁若无人,他们从不说“我不会画”。
我们看到一幅栩栩如生的画都会赞叹,但对孩子而言,“画得像”并不是一个好与不好的指针,那只是缺乏想象力的大人怀揣的可怜的衡量标准。《培养孩子从画画开始》中提到过——无论谁都拥有与生俱来的绘画能力。这种能力是幼儿在成长过程中非常自然地培养、获得的能力。1岁的时候获得1岁的能力,2岁的时候获得2岁的能力,不同年龄的孩子具备与年龄相应能力时,绘画能力就会自然地表现出来。
孩子的绘画作品不是教出来的,是培养出来的!而教学式和培养式,最大的区别就是,后者解放了家长,也愉悦了孩子。
这时,“白纸型”父母就该犯愁了:不教画画,该干吗?你可以发挥想象力,为孩子准备尽可能丰富的画材:水彩、油画棒、蜡笔、手指画颜料、粉笔……为他提供能够尽情发挥的白纸或各种小玩意,带领他去欣赏大师作品、展览,创造绘画活动的环境和氛围,让他去感受、体会。
在冰棒棍上作画也是种不错的体验
涂色也可以是“3D立体”式的
晨晨与妈妈共同创作:铁轨
随身带着的粉笔,到哪都可以作画
树叶的盛会
一画一世界
毕加索曾经深入研究孩子的绘画,孩子天真无邪的作品,即使是毕加索也无法模仿。成人摆出老师的面孔去教孩子画画,实在应该感到惭愧。哲学家罗素说:需知参差百态,乃是幸福之源。尊重、聆听、欣赏,才是父母面对孩子进行绘画时的态度。
听画,则是我与孩子间一次次心灵上的沟通,它拉近了我们的距离,同时也让我欣慰于看到他眼中因喜欢而绽放的光芒。对于听画,不同年龄有不同的互动。如果是2~3岁的孩子,就问他“这是什么”,听他给所画的东西赋予的意思。4岁以后,就可以问“他们在做什么”“为什么他要这样做”等等这种开放性的问题,听听他画里的另一个世界,他会很乐意,并且滔滔不绝讲那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
晨晨总说最爱的是黑色,看着满纸被涂抹了一遍又一遍黑色,但每一次的黑色作品都会有不同的延伸,在不断地听画中,我们也一起创造了一个黑森林里的故事。
又比如,这幅叫《妈妈苹果汁》的作品(下图),晨晨告诉我杯子旁边是紫色发动机,它们都被泡泡包围着,发动机不断制造出妈妈最爱榨的苹果汁……一些是生活的小细节,一些是孩子的天马行空,但这都是画画最有趣的地方——现实的延伸世界。
虽然我不太明白晨晨最爱黑色的缘由,但我每次都会按捺住给他示范五彩森林、热闹都市的热情,而是跟他一起从普通的线条开始,从最感兴趣的题材开始,哪怕是画了一千遍的火车和一百遍的下水管道。
做任何事情都有懈怠的时候,任何兴趣都会有消减的时刻,画画也不例外。
孩子有画画的权利,然而同时也请容许他们,有不画画的权利,有请家長一起画的权利,有画到一半的权利,有只画一种题材的权利,有只喜欢一种颜色的权利,有只玩笔不画画的权利……让他知道,画画是一件愉快而自由的事,“不像”或“乱”,都是值得被鼓励的。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