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害怕的时候,我们就同意他的害怕;孩子担心的时候,我们就允许他担心;孩子什么都不说,那我们就陪着他。
4个孩子都做了自我介绍,可是刚才拒绝发言的那个4岁的女孩还没抬起头来。
“你愿意让妈妈替你做自我介绍吗?我们很想知道你叫什么。”作为儿童团体沙游的带领者,我问她。
女孩钻到妈妈怀里。
妈妈有点着急了,一边往外拉着孩子的胳膊,一边催促:“快点,别人都说了,就差你了!”
孩子看起来快哭了,往妈妈怀里更深处扎进去。
妈妈把她拉出来说:“就你胆小!”为了“安慰”孩子,又补充一句:“没关系,这儿跟幼儿园不一样!”
听到“幼儿园”这三个字,小女孩与之相关的痛苦记忆一下打开了闸门,终于放声大哭起来,再一次抱紧了妈妈的腿。
“哎呦,怎么又来了!”妈妈无奈地抱起孩子。
每周一次,我带孩子们做儿童团体沙箱游戏。
沙箱游戏(sandplay therapy)源于瑞士的精神分析心理学家卡尔夫,至今已有80年的历史,是指在“自由和受保护的空间”内,用玩具、沙子和箱子创造作品的一种心理游戏。目的在于让孩子释放压力,激发创造性、培养独立性,提高情商,发展乐观、积极的性格,同时促进亲子关系,让家长找到更合适的养育方式。
像那个女孩这样的景象,经常会发生。
每个孩子的性格不同,敏感程度不同,来到陌生环境的表现也不同——当然,在家长的不同态度下,孩子们也会有不同的反应。
进入沙游室,我按照规定给家长提要求:
1.专心陪伴,不玩手机。2.不主动指导孩子,非邀请,不回复。3.如果孩子主动互动,就需要及时回应。
果然,抽泣着的小女孩不肯和大家一起玩,选择和妈妈坐在后面的椅子上。妈妈很无奈,想说点什么,但是因为有“规则”,所以看看我,忍住没说。
我走过去,蹲在孩子身边说:“你现在不是很想玩,没关系,那我们先开始,一边玩一边等你。等你想玩的时候,随时加入我们就好了!”
女孩点点头。
妈妈无声地陪了一会,女孩情绪渐渐平复,注意力被架子上各色玩具吸引。这时我说:“如果你想再等会儿也没关系,如果你想玩,随时都欢迎。”
女孩看了一眼妈妈,终于拉着妈妈的手,走到了唯一空着的沙箱前面。从让妈妈陪着去架子上拿玩具,到自己过去拿;从在沙箱角落玩,到把疆域拓展到整个沙箱;从拿小小的玩具躺倒摆放,到选择更大一些的站立玩具……孩子在一个小时之内,逐渐累积能量,也在表达着这个变化。
结束的时候,女孩完成了一幅非常有想象力、有创意的作品。里面有山有河,有异域风光,有艳丽的花朵和朋友,表达出探索世界的勇气和与人沟通的愿望。
和以前多次的经验一样:那些看起来“胆小”的孩子,很多时候内心都有着探索的勇气和丰富的创造力。那是得到接纳和允许,才有机会表达出来的美好。
当孩子在陌生环境里有一点点胆小哭闹,这时,不同的对待方式,结果完全不同。
“别的小朋友都在流利大方地介绍自己,你挂在我身上哭算是怎么回事儿啊?”很多家长会觉得很没面子,一再催促孩子:“别哭了,有什么可怕的呀!大家都等着你呢,你不是知道自己叫什么吗?快说呀!”
这些看似鼓励的话,孩子从来都不买账,越催越不说话,越不动,家长就越着急催。最后通常是孩子崩溃,家长恼羞成怒,回家后还会当着孩子的面跟其他家人抱怨:“咱家孩子胆子太小了,都不敢张嘴,可丢人了。”
孩子重复被贴上这个“胆小”的标签,慢慢就会内化——别的小朋友都可以做到的事,只有我做不到;妈妈说我是一个胆小的人,那我一定是一个胆小的人。所以下次,我还是会这样做。
既然家长这样做不对,怎样做才对呢?
首先,孩子本身就会有内向和外向的分别,无关好坏。
已经有非常多的文章告诉了我们内向的优势,比如谨慎、小心、专注,容易深入思考,做事会钻研、会深入。
這些在孩子的沙箱作品里同样得到验证,很多一开始抱着妈妈腿大哭的孩子,其沙箱作品往往非常有创意,主题鲜明,想象力丰富,甚至远超同龄人。
其次,孩子在陌生的环境里打开自己需要的时间有长有短,有先有后,我们并不能仅看一次尝试、一个标准,就给孩子一个评判。
因为所有的特质都是相互链结的,内向慢热的孩子通常对情绪非常敏感,这同时会导致他敏锐地观察和感受这个世界,这样的孩子,体谅别人的能力、表达自己情绪的能力相对也很好。
所以,孩子胆小,并不代表他表现不好,也不代表家长的教育不合格。
每一只蛹,都可以选择在合适的时机破茧;每一棵小草,都可以选择在舒服的状态返青。这是自由,也是权利,更是天地万物的规律。
每一个孩子,也都可以在自己觉得舒服和安全的时候,说出“你好”或者开始一段关系——只要他真的觉得安全。社交是人类的基本需求,是一定会发生的,“胆小,慢热,敏感”都不是孩子本身,只是我们贴的标签。
孩子在陌生环境里不愿攀谈,是因为他觉得不安全,此时如果家长在旁边不断催促,会让孩子认为“我感觉到不安全,我是错的”。所以孩子会更加焦虑,这个焦虑对于应对当下场景没有任何帮助。
成人也一样,在陌生环境里往外走一步跟人交往,是需要心理能量的。这种能量有两个来源:
一方面来自于自己:我有点紧张,但愿意鼓起勇气一点点探索,扩大安全区。慢慢地,害怕越来越少,我的安全区越来越大。过一会儿,我好像就可以做到了。
另一方面来自于亲人:给孩子一个空间,让他累积能量,同时给到他需要的支持。
当孩子自己在旁默默观察、了解情况的时候,我们的催促就是在不断打破孩子累积安全感的罐子,让他需要消耗更多能量来应对我们造成的压力。正确的做法是在孩子需要的时候,用积极倾听表达我们的支持,说出孩子面对的事实,替孩子表达出他内心的感受:“这里的人都不认识,你觉得紧张。”“别的小朋友都在做介绍,可是你不想说话,有点害怕。”
孩子害怕的时候,我们就同意他的害怕;孩子担心的时候,我们就允许他担心;孩子什么都不说,那我们就陪着他。就像一只手臂,在孩子背后给他踏实的支持,而不是在前面拉着孩子走。
最后总结一下,如果想帮助慢热胆小的孩子,首先了解相关的知识,知道孩子的表现是正常的,无需焦虑;其次接纳和理解孩子的情绪,给孩子一个支持,能够不被打扰地累积自己的心理能量;最后,及时给到孩子肯定和赞美。
如果你没记住文章里讲的那些方法,也可以只记一句话——什么都不用做。这是最大的接纳和允许。
作者简介:树妈马瑞,作家,心理咨询师,儿童沙游师。这位作家妈妈和摄影师树爸共同经营有微信公众号“温暖记录者”,分享他们对宝宝有爱的生活记录。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