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二》:世界以痛拥吻,她们报之以歌

2017-09-13 01:30唐可意汨罗市第一中学高三年级525班
十几岁 2017年9期
关键词:慰安妇阿婆纪录片

文/唐可意(汨罗市第一中学高三年级525班)

《二十二》:世界以痛拥吻,她们报之以歌

文/唐可意(汨罗市第一中学高三年级525班)

你们来看阿婆,阿婆就开心啊。

——李美金(海南幸存老人)

希望中国和日本要一直友好,不要再打仗。因为一旦打仗,会有很多人死去。

——陈林桃(山西幸存老人)

这世界真好,吃野东西都要留着这条命来看。

——韦绍兰(广西幸存老人)

很久很久,没有这么平静地,看过这么平静的电影。

电影如此,观众亦如此。

片中的主人公,无一不是满脸皱纹身体佝偻步入耄耋之年的老人。但她们,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被迫为日本军人提供性服务、充当性奴隶的妇女,日本人叫她们“慰安妇”。

不同于其他电影,《二十二》给我们展示了一个新的回望历史的角度。不是哭天抢地,不是悲痛怒骂,也不是咬牙切齿,而是平静。平静的风景,平静的生活,平静地叙述,平静地流泪,平静地唱起故乡的歌谣,平静地走完自己不长的道路。也,平静得让人想哭。

有痛苦吗?有,但我们不谈

1931年11月,日本海军将日本侨民在上海虹口经营的4家风俗场所指定为日本海军特别“慰安所”,1932年上海事变以后,日本人开始在上海组建“慰安妇团”。1937-1938年间,日本人在占领了汉口等地以后,迅速建立起60多所不同类型的慰安所不少少女被抓起来充当性奴隶。

脑海中浮现出无数惨绝人寰的画面,多么让人愤怒,又多么让人心疼。但这些,《二十二》里都没有。它之所以平静,是为了让你能够静下心,去听,去体会,去理解。因此,你会先放下之前酝酿好的悲怆与同情,去接受,去体谅,去帮助。

有痛苦吗?自然是有的,她们几乎夜夜难眠,甚至有的家破人亡。毛银梅老人,八十多年的记忆变成一节节的片段,来自韩国的她聊起和母亲在战火中的记忆,泪流满面;她依然记得故乡的民谣《阿里郎》,微笑却略带羞涩地在外人面前唱完;她也清晰记得那几句用来打招呼的日语,并且能流利地说出来……可是她们也坚强,用漫长的时光将所有的痛苦深深埋在心里。“她们心中的伤口都很大很深的,但是她们还是对别人很好。”就像李爱连老人即使自己不吃也要喂猫吃;就像王玉开阿婆不分国籍对别人好;就像2012年的那个冬天,九十多岁的韦绍兰老人将四个塞有一百块的红包塞给郭柯导演,说“给你们妈妈买点糖果吃”,而她每个月的生活费才不过90元。

即使弱小,却有着最强大的力量

影片中的景,或倾盆大雨,或烈日炎炎,都带着一份压抑感,让人不自觉地沉默。而那些大山,稳健,巍峨,有着十足的力量,就像那些被生活磋磨却温柔地愿意拥抱世界的老人们。她们是一个弱小的群体,却有着世界上最强大的力量——温柔。

柔软但有力量,温柔但有气场。我们有幸能够在镜头里看到她们笑得像孩子一样,简单天真。

她们坐在门口,靠在床头,佝偻的背陷进了椅子里,昏暗的房间几乎看不到人。呆坐着一上午就过去了,无论是滂沱大雨,还是烈日蒸腾,不论是寂静无声,还是蝉鸣不断,于她们都无甚区别。她们就这样活着,努力活着,勇敢活着,认真活着,坚强活着,安静且祥和。光是看着,就让人触动,忍不住泪流。

影片以葬礼开头,以葬礼结尾。白衣白帽,白茫茫光秃秃的山头,老树皮一般开裂的手,脸上的皱纹如同黄土高原上的深深丘壑。一片空景里,白雪皑皑,一片荒凉。又残雪渐消,枝头春意初绽,山坡又长出生命,绿色的,向上的,美好的生命。或悲凉,或凄然,又透着一份温柔。而那些回忆,曾经苦难,冗长时光,都化为一抔黄土,被岁月沉淀。

原谅与救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

当《九重山》的音乐响起,老人们质朴又温柔的话语以文字的形式出现时,沉寂的情绪终于得到宣泄。就像陈林桃老人说的:“希望中国和日本要一直友好,不要再打仗。因为一旦打仗,会有很多人死去。”谁也没想到,那个在王玉开老人家中泣不成声,顶着烈日去山里头祭拜老人的志愿者女孩,是一名来自日本的留学生,米田麻衣。

温暖,一直都在。

导演郭柯曾说:“把这些老人当作亲人去看待,你的拍摄就有了分寸,问题就有了底线。”他用最平淡的镜头记录了最真实的苦难,让我们能够了解一群有过悲惨却笑着活下去的老人。影片没有将它商业化,没有消费苦难,没有撕开老人的伤疤,没有用良心去换市场,有的只有她们最真实的生活。

时间不动声色地走到今天,又毫不停留地继续向前。于是这群老人,像是羽状的叶子,飘落在历史星河中,慢慢沉底。

有人庆幸,鼓掌欢呼,忘了她们吧!不道歉的人,毫无悔意。

可是历史,不该被遗忘。她们,也不该被忽视。

在那个数字变成“0”之前,你看见了吗?

在她们被时间湮灭之前,你看见了吗?

在历史彻底翻篇之前,你,看见了吗?

素材补充库

在《二十二》之前,还有一部《三十二》

在拍摄《二十二》之前,郭柯曾拍过另外一篇纪录片《三十二》,从这个片名可以看出是一个同样的故事,这个纪录片讲的是关于韦绍兰和她的中日混血儿子罗善学的故事,在 2013 年正式问世。当时全国仅剩32位“慰安妇”幸存者,故将片名取为《三十二》,短短两年,幸存者中有10位老人相继辞世。如今,数字已经进入了个位数的倒计时。

影评人说

作为纪录片拍摄的《二十二》尚有太多不足。机器设备到位,画面精致足以在影院上映,其导演手法则是平庸、混乱而失败的。蜻蜓点水的口述采访,罗列开来的素材碎片,仅仅陈述了老人生存现状这样一件事。如此清寡的报道实录,可能是老人确实难以开口讲述更多,反过来也说明创作者面对这样一个题材,发挥无多,也无从发挥,只能以责任感去架设机位。

——影评人:木卫二

有的火一点点、一点点的,看起来很快就熄灭了,但是你和我接踵而至,传递火苗,最终燃起了熊熊大火。

有网友这么说:“看到《二十二》破亿了,开心,就像自己跟着在战斗一样。”

不是就像,你真的是在战斗。

——影评人:孔鲤

猜你喜欢
慰安妇阿婆纪录片
给阿婆一个暖冬
小镇阿婆茶
纪录片之页
阿婆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慰安妇”幸存者黄有良离世
韩慰安妇拒绝日本“治愈金”
台湾慰安妇纪录片《芦苇之歌》赴日首映反响热烈等6则
论纪录片中的“真实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