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光鹏
健康事业和健康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人才问题不可回避,健康人才是健康中国战略的有力推动者。
“十二五”期间,我国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人才队伍数量快速增长。2015年年底,卫生人员总量达到1069万人,各类卫生人员数量均有所增加,注册护士增速最快,由2010年的204.8万人增加到2015年的324.1万人,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达到2.36人;执业(助理)医师由241.3万人增加到303.9万人,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达到2.21人;每千人口拥有专业公共卫生人员由0.54增加为0.64,尤其妇幼保健院(所/站)、精神卫生机构人员增长速度较快;全科医生数量快速增长,每万人口全科医生数达到1.38人;高层次专业人才逐年增加,医药卫生科研人才总量由6.99万人年增加到8.28万人年;儿科、精神专科、临床护士、康复等急需紧缺专业人才建设得到加强;非公医疗卫生机构人员总数由2010年的139.7万增加到2015年的204.7万。
目前,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得到共识,加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是落实我国人才强国战略的总体要求。尤其随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卫生人才的决定性地位和作用得到充分共识,大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需求越来越迫切。但是,我国卫生人才队伍建设进展不平衡,结构和分布需进一步优化。一是基层人才队伍建设进展缓慢,“十二五”期间,基层医疗卫生人员数年均增长率远低于同期我国卫生人员总量的增长速度,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城乡配置差距越来越大。二是公共卫生队伍建设进展缓慢,尤其是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人数逐年减少,公共卫生领域的国际化人才建设滞后于需求的发展。单位用人自主性、灵活性不够。一些人才制度机制方面仍属于探索性、试点性、项目性,人才管理的制度性障碍仍然存在,缺乏激励性、自主性、灵活性、协调性,严重制约卫生人才的创造性活力。三是健康服务需求大幅增加,但人才协同性不够,部分专业人才紧缺。例如,2014年,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已达2.12亿,占总人口的15.5%,预计到2030年,老年人口比重将达到25%,老年人在健康服务方面的需求明显高于全体人口的平均水平,但老年科医生数量及质量严重不足,老年护理员供需失衡、缺口巨大。
加强健康人力建设,才能将健康中国落到实处。
首先要拓宽当前健康人才的工作视野,适应健康服务需求。建设健康中国、健康城市、健康社区、健康家庭、健康学校、健康企业等,都需要大量的健康教育、健康促进、健康管理等方面的服务人才。从广义上讲,健康人才不仅包括卫生系统各类专业技术人员,也包括各类健康相关生产、服务业中主要从事健康服务工作的人员,应该统筹发展,做好健康服务相关专业技术人员的登记、培训和服务。
其次要坚持人才优先,强化第一资源理念。实施健康中国战略中,把人才队伍建设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充分发挥人才的基础性作用,注重对人才建设的投入保障和制度创新。
第三要坚持问题导向,各级各类人才协同发展。更加关注基层、公共卫生、急需紧缺和健康服务人才队伍建设;更加注重人才结构调整和政策创新,激发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活力;更加注重提高服务质量,人才培养、吸引和使用,坚持以用为本;更加注重不同机构、上下层级、不同专业和功能之间的协同互动,形成有序的分工合作。
人才如何协同发展?一是继续加强卫生专业技术队伍建设。医疗卫生服务是健康服务的基础,需要根据日益增长和提高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进一步加强基层卫生队伍、公共卫生队伍、急需紧缺专业人才、医药护技等各类卫生技术人才队伍。二是关注人口老龄化,做好健康服务人才工作。老龄问题关系到国计民生和国家长治久安,是中国改革发展中不容忽视的全局性、战略性问题。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对老年护理人员的需求不断增强,培养老年护理人才队伍是发展养老事业、解决老年人保健问题的重要支撑。三是亚健康和慢病人数不断增长,需要大量的健康服务人才。我国亚健康人数不断增多,尤其是在城市生活的人群,亚健康人数所占比率居高不下。据估计,当前我国有超过6.5亿的劳动人口受到亚健康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困扰,严重影响着国民的健康水平和生命质量,需要提供多层次全方位的健康服务。四是关注高层次健康服务人才建设。全球化正在深入发展,我国国际地位不断提升,发展健康事业已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重点,需要用国际眼光审视人才工作,认清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现状和差距,不断提高我国健康专业人才的管理和服务水平。五是完善健康人才制度,实施更加积极、自主的人才政策。建立符合行业特点的薪酬制度,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实施更加开放的流动和执业政策,增加用人自主权;实施有利于潜心研究和科技创新的人才政策,提升医学创新能力和医疗卫生技术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