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管理会计课程考核评价指标优化研究
——基于生态主义课程理论

2017-09-13 07:03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国际商学院浙江绍兴312000
商业会计 2017年16期
关键词:指标考核素养

(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国际商学院浙江绍兴312000)

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与英国皇家特许管理会计师公会(CIMA)联合发布的《全球管理会计原则》(2015)以及美国管理会计师协会(IMA)发布的《管理会计胜任能力框架》(2016)均提出对管理会计人才应以提高决策能力为核心的培养要求。

鉴于此,应用型本科院校管理会计课程考核评价需区别于研究型院校,以学生综合素质提升为核心、适应新的发展机遇的改变,使学生学会适应、学会学习、终身学习,逐步建立合作能力、决策能力与组织影响力。

一、生态主义课程理论下的课程考核评价原则

生态主义课程理论是借鉴了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课程领域的问题,主张开发促进人类之间和人类与世界之间的和谐互动关系的课程观,强调课程建设的系统性、整体性、生态性、和谐性、开放性、互动性;重视学生知识获取过程中的个体情感、心理感受,承认和尊重价值观多元化,不以权威的观点和观念控制课程,教师和学生应共同作为课程的开发者。

生态主义课程评价可以被界定为: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教师、学生以及其他人员以生态主义理论为指导对生态主义课程整体系统及各个组成部分进行的价值判断活动。

这样就使得评价目的更加宽泛,评价的标准更加直接,不紧盯课程本身,而在于是否有利于学生全面、和谐发展;评价的相关者更加多元,有利于培养的学生更加适应社会需求;评价的手段也更加多样,最终会实现评价的结论更加科学。

(一)课程评价的发展性

在精英主义文化的影响下,传统课程评价的重要功能是区分和选拔人才,只有少数人是成功者、胜利者,而大多数人都是失败者。做出这一“判决”的也许仅仅是一张试卷,或者是什么其他“标准”。而这些所谓的标准只是关注他们的智力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学生的内心世界和精神需求。

生态主义课程评价旨在转变这种等级性区分,针对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扬长补短,促进他们的个性健康发展,增强其终身学习、创新及实践的能力。评价思想也应从“结果导向”向“过程导向”转变;“现时判断”向“前瞻性评价”转变;关注“智力因素”向关注“非智力因素”转变。

“智力”因素只是实现成功一部分,据国外相关研究表明,作用于成功的比例大概是20%,其他“非智力”因素,比如“情商”“财商”“灵商”“逆商”等在成功决定因素中的占比高达70%—80%。

所以,对于有些不善言辞与表达的学生,可以有意安排其为专题讨论小组中的组织者,增强其口头表达及沟通能力,或者鼓励其参与讨论,按讨论的次数、活跃度评价、考核;有些学生书面表达能力弱,可以安排其为专题讨论小组的记录员,起草讨论思路,资料综述、最终报告提交等,按其提交的书面报告对资料的整合和观点表达的清晰度、逻辑性进行评价、考核。这样也能避免专题讨论小组中的“强者恒强”,而“弱者”被边缘化的状况,达到培养团队意识及合作能力的目的。

(二)评价相关者的多元化

在生态主义课程理论下,课程是具有整体性的生态系统,所以利益相关者是多元、联系的,也就决定了课程评价相关者的多元化:学生自评、学生互评 (学习小组角色表现)、教师评(作业、课堂表现)、学校评(实验、考试)、家长评、社会评(实习、实训、职业证书、学科竞赛)等。另一方面,相关者的评价角度、侧重点不同就会导致评价内容的多元化:学习技能、创新技能、职场发展技能、生活技能、人格素养等;评价方式多元化:量化指标与质性指标结合,更注重质性指标,结果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结合,更倾向于过程性评价。

(三)评价手段的多样性

课程评价的发展性与相关者的多元性,必然导致评价手段的多样性。也就是课程评价的科学性 (“标准”“程序”“客观”等定量评价)与人文性(定性评价)两种模式的取长补短、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定量评价可以集中在教学内容、教学资源、教学方法和教学环境等方面,可通过设定“标准”“程序”达到教学要素的“客观”质量提升,注重“结果性评价”;定性指标集中在教学情感、人格素养等无法用“客观”数据量化的要素方面,以“过程性评价”为主,手段上可以用学生多元成长(文艺、体育、义工等)、课堂观察、情景测试、实践实训、成绩多元(卷面分、竞赛分、证书分、课题分等)或课外师生沟通等评价方式。

二、应用型本科管理会计课程考核评价的现状

在前述“就业导向”的功利的人才培养模式下,应用型本科高校普遍采用传统的考核方式与标准对学生的管理会计课程学习进行评价,即以现代大工业生产的“标准化、批量化、程式化”等产品生产的理念来进行所谓的“科学化”课程考核评价。不管是笔试形式还是考查形式,考核的是学生对教师讲授知识的掌握程度,即利用标准化的试卷,标准化的答案,得出一个统一的评价结果,要求有一个正态分布。这种注重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再现,而无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差异性的考核评价方式,无疑是扼杀了学生的个性成长,忽略了学生专业拓展、创新意识、创新精神、文化内涵、身心健康等能够全方位提升素质的隐形要素的考核评价。

另外,考核评价方式单一,凭借一张试卷“一考定成绩”的现象普遍存在。虽然在考核时由期末试卷成绩与平时成绩分权重比例组成,但对平时成绩的考核基本流于形式,主观性太强,教师打分的随意性大,学生也不知自己的平时分数如何取得,努力方向应该在哪,最终还是依靠期末的试卷考试成绩。

因此,管理会计课程考核评价指标的构建应避免目前单一、注重理论知识考核的“结果导向”的评价考核制度,应向重点考核过程而非结果转变;对理论知识掌握程度的考核、评价固然重要,但不应成为唯一导向,应向自主学习、创新、职场成长等综合能力养成的考核的多元导向转变。

三、基于生态主义课程理论的多元课程考核评价指标构建

基于上述分析,对学生来说,考核、评价不是为了甄别和选拔,也不是为了定义“好生”和“差生”,而是在尊重并考虑学生个体基础条件的差异性现状下给他们展示能力、水平和个性的机会。由此,生态主义课程理论下管理会计课程评价指标应体现出“一个核心,两级指标、三个维度,形式多元”的特点。

所谓“一个核心”就是围绕“学习者为中心”构建,以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为核心。

“两级指标、三个维度”是指建立“学习、创新与合作”“专业素养”“生活及职场素养”三个维度的一级评价指标,所占的比例分别为20%、50%、30%。计算公式为:课程评价总分=学习创新与合作×20%+专业素养×50%+生活及职场素养×30%。在这三个维度的一级指标下,分别设置二级指标,量化标准如表1所示。

表1 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管理会计课程评价指标

“形式多元”是指支撑一、二级指标的考评形式要多样化:试卷成绩、职业证书、课程论文、讨论辩论、实习、实训、学科竞赛、课题主持或参与等。

(一)“学习、创新与合作”指标量化

“学习、创新与合作”指标由主动和自我管理、沟通与合作、创造力、批判性思维几部分构成。评价量化由基础分和浮动分两部分组成,基础分为70分,浮动分酌情认定(教师观察评价、学生互评),最高分原则不超过100分。

1.基础分的基本要求:(1)自我管理:学风端正,学习目标明确,不迟到、早退、旷课,独立完成作业,考风良好,考试不舞弊。反之酌情减分,视情节轻重减1—10分。(2)沟通与合作:多媒介、多元环境下灵活沟通;多类型合作伙伴合作;积极参与团队课程学习,热心为团队、他人服务;具有尊重他人、倾听他人、与他人和谐共处、善于沟通、团结协作。反之,不服从专题讨论,不与他人团结协作等酌情减分,视情节轻重减1—10分。

2.浮动分可酌情加分的基本标准:(1)创造力:学习中有多种激发创意的技巧(头脑风暴,创意的可视化表达);学习中(自主学习或小组学习)提出新的且有价值的创意。酌情加1—10分。(2)批判性思维:开拓思路,批判性接受不同观点;结合小组其他成员的建议和反馈对创意完善;不会因某次失败或被否认而放弃新创意的提出。酌情加1—10分。(3)系统化思维:整体的、清晰地解决问题的思路,考虑困难,客服困难的路径选择;不同的问题善于采用不同方法解决。酌情加1—10分。

(二)“专业素养”指标分解、量化

“专业素养”指标由管理会计专业课成绩和专业实践组成,满分100分,其中专业课成绩权重70分,专业实践原则30分,特别优秀的可以允许超过30分。专业素养评价分=专业课成绩×70%+专业实践项目加分。

1.专业课成绩由平时成绩和卷面成绩组成,平时成绩包括作业、阶段性测试、专题报告等过程性测试组成。百分制记分,平时成绩占30%;卷面成绩占70%;考试作弊者该成绩以零分处理。

2.专业实践成绩:获得与课程相关职业技能资格证书加3分;参加与课程相关实践实训加2分,专业实习先进个人加4分;参加国家、省级、市级、学院、二级学院与课程相关专业技能比赛获奖者分别加10分、8分、6分、4分、2分;参加国家、省级、市级、学院、二级学院各级各类学科竞赛获奖者加 10分、8分、6分、4分、2分。

主持与课程相关课题(大学生类),分别视级别,国家、省级、市级、学院加10分、8分、6分、3分;参与教师主持的与课程相关课题,分别视级别,国家、省级、市级、学院加6分、4分、2分、1分。

参加校级以上与课程相关的学术研讨会者,分别视级别,国家、省级、市级、学院加 10分、8分、6分、3分。

在各类报刊杂志上发表与课程相关的文章者,分别视级别,国家、省级、市级、校级加10分、8分、6分、3分。

(三)“生活及职场素养”指标分解、量化

生活及职场素养指标由灵活性及适应性、信息获取与利用、跨文化沟通、领导力和责任四部分组成,满分原则上100分,由基础分和浮动分两部分组成。基础分为70分,浮动分酌情评价认定(教师观察评价、学生互评)。

1.基础分的基本要求:(1)灵活性及适应性:能接受并适应管理会计课程团队合作学习中任务的多种角色、工作职责、时间安排及学习环境;有选择地听取他人意见建议;能综合不同文化背景中的不同观点,求同存异。反之,酌情减1—10分。(2)信息获取与利用:利用信息技术,能高效、有效地获取并甄别管理会计课程学习资源;能有效使用信息技术(如EXCEL数据处理软件)作为工具进行资源调研、整合、评价、创建、解决问题;使用资源时遵循相关道德与法律。反之,视情节轻重酌情减1—10分。(3)跨文化沟通能力:尊重文化差异,有效与他人互动,善于把握倾听和倾诉时机;在多文化团队中有效工作,与同伴交往举止大方、得体。反之,酌情扣减1—10分。(4)领导力和责任:善于人际交往,引导小组成员完成管理会计课程学习任务;凝聚成员力量和发挥各自优势,共同完成团队任务;通过自身榜样作用,激发成员潜力;恰当运用影响力和权力;充分考虑团队利益,顾全大局。反之,酌情扣减1—10分。

2.测评浮动分的基本标准:(1)担任国家、省、市、学校、学院级与管理会计课程相关竞赛团队负责人或主持者并获奖,根据级别分别加10分、8分、6分、4分、2分(身兼两职及以上者,酌情加2—3分)。(2)担任管理会计课程学习过程中专题讨论团队负责人或主持者3次及以上的加2分。(3)积极参加各种与管理会计课程相关的外事活动或外事项目(参加赴美实习、暑期夏令营活动)、海外学习,校际交流,酌情加15—20分。(4)取得与管理会计课程相关的MOOC课程证书,国外加15分;国内证书加10分;如果仅加入课程学习并参与讨论、完成作业,未取得证书者加5分。

评价指标体现科学性评价(设置分数权重)与人文性评价相结合,即:“量性评价”(专业素养部分)与“质性评价”(学习创新与合作、生活及职场素养)相结合;“结果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的结合;学生自评(自我管理、适应性、创造性思维等表现)、学生互评(团队成员间沟通合作、领导力与责任等表现)、教师评价(课堂讨论观察、卷面成绩、专业报告、课题主持或参与等表现)、社会评价(专业技能竞赛、专业实践实训、专业证书考取等表现)相结合。

当然,基于生态主义课程理论视阈下的管理会计课程评价是贯穿课堂内外、教学活动的始终,甚至在教学活动结束后仍存在,所以评价维度与测评点也远远不会仅有以上这些指标。

只要我们选取的评价测评点能够建立师生间有效的“学习共同体”“联盟体”,从而联系起学习者及其助学者(包括专家、教师、辅导者、同行等)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沟通、交流,分享各种学习资源,共同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而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使学生成为有效的自觉学习者,终身学习者,以自律、自强、自信面对职场和人生,就是有益的。

猜你喜欢
指标考核素养
抓住本质重理解基于素养活应用
多思少箅彰显素养
主要宏观经济指标及债券指标统计表
主要宏观经济指标及债券指标统计表
“表里不一”如何识别——富平增强考核洞察力
考核偏向:错把经过当结果
创新完善机制 做实做优考核
一节践行核心素养的数学拓展课
发挥考核“指挥棒”“推进器”作用
主要宏观经济指标及债券指标统计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