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东
现今,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已成为教育改革的主旋律,新课程对课堂教学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为适应新课程的变化,中学语文教学要努力实现新的突破。余文森认为,从教育心理学角度讲,学生的学习方式有接受和发现两种。在接受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在发现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问题形式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两种学习方式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彼此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但是传统学习方式过分强调接受和掌握,忽略了发现和探究,学生学习成了纯粹被动的接受记忆的过程。这种学习压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影响了学生思维和智力的发展。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改变这种学习状态,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凸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的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强调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学习,因此成为课程改革的亮点,那么,中学语文教学应该如何进行素质教学呢?我认为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变教书匠为教育家。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说过:“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主要不是把现成的知识教给学生,而是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但在语文实际教学中,人们往往走入单纯“老师教,学生学”的误区。采用“一刀切”“齐步走”大运动量的办法“孜孜乐教”,固守着一套陈旧的教学观念,教师架空分析教材,照本宣科,成了教材的奴隶,为教而教的机器,毫无艺术性可言。这貌似对学生的关心负责,实则是对其身心和智力的极大压抑与摧残,是严重违背教育初衷的。新形势下的教师,应成为科研型、专家型的教师。它不仅能教而且会教。不仅要精通本专业知识,还要了解相关的边缘知识。不仅要钻研新的理论、新的思想,还要善于总结在教育实践中获得的经验与体会,并力求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指导自己更好地实践。正如马卡连柯所言:“离开教育理论我是不能工作的。”这一精辟见解,启示我们要认清时代赋予我们的重任,我们应从根本上实现由机器型的教书匠到艺术型的教育家的轉变。
由课堂教授型转化为指导策划型。孔子曾说过:学而不思则罔。古今中外的大学问家都十分强调思考在学习中的作用。在旧的模式下,语文教学大都采用“保姆式”教学方式,其最大的特点就是“不放手”。大到篇章小到字词,全是老师说了算,“满堂灌,满堂问,一言堂”的局面随处可见。学生毫无独立性可言,只是一个个记忆的机器,它严重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此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我们必须打破旧的传统模式,可以让学生自己去掌握材料,省去机械传输所造成的大量时间的耗费。课下自己吃、课上谈味道,课上应该成为学生各种理解碰撞、质疑创新的一方舞台。
将机械模仿转变为创造性思维。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不是被动的机械复制,而是积极地对客观世界能动反映。这就决定了学生的学习应该是一种满足内在需求的主动探索过程,而不是简单地把学生视为加工对象,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创新意识。授之以渔,把学习知识的规律和方法,教给学生,通过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的方式获得知识。语文教学无非要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然而这几种能力的提高,无一不是靠学生自己的反复实践活动来完成的。
优化教学实施及反馈体系。一个完整的教学系统一般包括教学实施及反馈两个相互依存的过程,他们都是以学生为主体的。针对这两个过程的不同特征,我们应坚决摒弃“大锅饭”式的平均主义,针对不同层面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课堂结构、教学情景,使全体学生人人有压力,个个有动力,激发他们的成就感、自信心,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老师才能在融洽的气氛中完成自己的教学。
优化教学评价体系。在应试教育中,对教学评价的主要依据是升学率的高低,学校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就是分数。于是考试成了老师的指挥棒,分数成了学生的存在价值。这样人为地加大了学生和老师的心理负担,严重违背教育发展规律。因此,在教学评价中应彻底摒弃唯分论、唯升学率论。由看谁的课讲得好,到看谁对学生指导的好;由看谁对问题分析的透,到看谁的学生学习效率高,这样才能使教学过程达到最大的优化。
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语文的动态特征使学生的参与、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尤显重要。教师要充分创设条件,刺激学生动眼看、动脑读、动笔写的能力。强化学生的读写过程、听说过程、读与写、听与说的训练可以相互结合。从学生的阶段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出发,精心设计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求知的最佳教学情境,使所有学生都能参与教学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能。我们应该坚决摒弃那种“老师讲课照本宣科洋洋洒洒口干舌燥,学生听课埋头笔录手忙脚乱头昏脑胀”的局面。
总之,全面推进课程改革,实施新的课程标准,是否能全面提高学生素养,关键在于教师。面对这个大课题,面对新课改,让我们大胆的去实践,留下我们共同探索的足迹吧!(作者单位:陕西延安市宝塔区柳林教办71600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