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冬莉
摘要:作文必须遵循作文教学的规律,走好读写结合之路。以课文为范例进行读写结合训练,是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也是写作的一条捷径。具体可以方法是片断练习,以小见大;把握全文,布局谋篇;指导写作,实践练笔。
关键词:课文 范例 读写结合
一、片断练习,以小见大
一篇课文很长,涉及到的写作训练点很多,如果面面俱到,则只能蜻蜓点水、泛泛而论,收效甚微。那么在作文教学中如何做到一课一得?——精彩段落是指导学生习作练笔的好材料。在《爬山虎的脚》一文中作者用大量的笔墨细致入微向我们介绍了爬山虎的脚的样子,以及爬山虎是怎样一步一步地向上爬的,使读者仿佛真正看到了爬山虎爬墙的样子。那么我就引领同学们细细品读,发现作者在写作上连贯准确的運用动词,注重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相结合。掌握方法后,给学生一周的时间观察一种感兴趣的植物,完成片断写作。再如,《颐和园》中对长廊、昆明湖和万寿山的段落描写很有特点,都是总提分说,层次分明并且观察有顺序。通过长廊的引领学法到万寿山的合作自学,学生对段落描写的这些特点已经理解和掌握,我便随即让学生进行颐和园中“谐趣园”的仿写训练。这样的指导润物细无声,这样的写作水到渠成。
二、把握全文,布局谋篇
课文就是学生作文的范文,是学生作文的借鉴。在我的教学中,我很注重挖掘整篇文章在布局谋篇上的特点。比如在《富饶的西沙群岛》和《颐和园》的教材使用上,我都抓住了两篇课文的总分总的结构特点,同时和学生一起深入挖掘,发现首尾的总句中,都有题眼“富饶”和“美丽”。每学到这样特点的文章对学生都是一种强化,我想对总分总和首尾呼应以及点明中心这样的写法学生一定会运用自如。《颐和园》这篇文章看似写景,但细细研读,课文从整体构思、段落表达、语言运用三方面记录颐和园的游赏。是一篇指导写游记的佳作。我紧紧围绕这三方面展开教学。通过两句表达作者印象的句子,让学生感受首尾呼应的写法,充分利用长廊、万寿山和昆明湖三个景点理解文章的脉络和移步换景的写法。教学长廊和万寿山这两段时引领学生发现这两段的结构特点:总分;在品读中感受作者的观察顺序——整体到局部,从远到近;通过分工朗读体会本段层次的分明。最后,请同学将万寿山的缩写和原文对比,感受比喻等修辞的妙用和准确用词在语言表达中的重要作用。一篇游记的布局谋篇如同一幅画卷在孩子面前慢慢展开。
因此,阅读教学中除注意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还不忘从作文的角度来研究分析课文,使学生懂得怎样组织材料、选择材料、如何确定中心、布局谋篇。这些写作知识及写作技巧,绝不是作文课上所能解决的。
三、指导写作,实践练笔
崔峦老师在《课程改革中的语文教学》中提到:“在阅读课上,特别是中高年级的阅读课上,要有练笔的意识和策略。从读学写、读写结合,可以是文章写法之类宏观的,更多的可以是微观的。”每一篇文章都有其独特的写作训练点,本着宁缺毋滥,一课一得,有实效性的特点来设计小练笔内容。
1.仿写。如学习了《颐和园》中移步换景的写作方法,选择园中一处“谐趣园”运用这种方法进行仿写;如《白鹅》的教学中重点对白鹅的吃相、步态等进行描写,在品味和体会了作者描写的细腻生动之后,也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小动物仿写一个有特点的行为片段。
2.续写。《穷人》是一篇经典课文,其中复杂的社会背景,独特的人性思考值得孩子细细品味,桑娜和丈夫会养活这几个孩子吗?他们又会如何面对今后的生活……太多的可能和思考。让学生去续写《穷人》正是这种思考的延续和延展,同时指导续写时要注意仿照课文中的语言、动作、神态描写特点,做到与原文严丝合缝,这又是对孩子写作的一个考验,这个过程正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紧密结合。
3.扩写。一些古诗词,隽永短小,令人回味。让学生把古诗扩写成故事不失为古诗教学的创新之举,这同时又能训练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想象表达的能力。《赠汪伦》《清平乐·村居》等都可以对古诗内容进行拓展和想象,扩写成一篇有趣的文章。
4.缩写。如在学习《草船借箭》时如果有阅读《三国演义》的体验可能在体会文章时会更有深度,但是有些同学没有读过《三国演义》,对文章的理解也就只是皮毛。那么,对于这些同学如何能让他们更深入的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内心活动?感受计策之妙?在教学中我想到了用缩写的办法,要想准确又简练的缩写课文,就必须对课文有全面而深刻的了解,通过这个方式让学生多读课文,同时通过写作指导学会提纲挈领的缩写文章,一举两得。
当然,课文中包含了组句、布段、谋篇、修辞等规律性写作知识,如果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能够做到润物细无声地把各种写作方法渗透到课文教学中,通过课文教会学生写作,改变枯燥的讲解写作方法,而是让孩子们去感受这些写作方法在课文中的运用,这样的写作教学才是真正的高效。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课程标准.
[2]崔峦.课程改革中的语文教学[J].中国教育出版网,200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