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的经济学诠释

2017-09-12 12:38高志强
现代商贸工业 2017年21期
关键词:溢出效应文化产业

高志强

摘 要:文化产业作为产业的一种形式归根结底是经济学的研究范畴,如何从经济学的角度界定文化产业概念、特征是研究的主要内容,通过文化产业溢出效应来分析文化产业的经济学意义,基于文化产品的公共性和排他性特征展开论述,并从文化产业新的经济学角度对传统边际报酬递减规律提出质疑。据此,试图借助罗默的内生经济增长模型对文化生产部门进行研究,并尝试对文化产业进行新的经济学诠释。

关键词:文化产业;边际报酬递减;溢出效应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7.21.005

1 文化产业概念的界定

20世界90年代以来,文化产业的内涵才开始为人们所接受,人们开始尝试准确的界定文化产业概念,由于文化表现形式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不同学派基于自身研究领域不同而表现出差异性。尽管这时候文化产业的界定尚未形成统一的共识。但是,西方文化经济学奠基人大卫.索斯比提出:“文化产业概念在当前的运用实质上指称文化的经济功能,如增加产出、促进就业、创造利润以及消费者的需求”。也正是基于这个定义基础之上,人们才开始认识到尽管各自对文化的理解和定义不同,但是它们之间有其共同属性,简言之,有以下二个基本内涵:第一,文化产业是指以文化为内容生产和经营符号和信息性的产品为主的社会活动;第二,文化产业作为产业是指以创意为手段的产业化运作的经济活动。

2 文化产业特征

文化产业特征难点在于文化产业本身的抽象性;一方面,文化产业是自身所赋予的内容与现实意义的文化活动;另一方面,文化产业又提出其在增加产出、促进就业、创造利润以及消费者的需求等方面的经济功能,因而具有一般产业的经济价值,正是基于这二个方面文化产业才表现出独特的特征,概括而言,文化产业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二个方面。

2.1 文化产业具有溢出效应

文化产业相比较其他产业来说,具有经济学意义上的溢出效应,即指一个人或一群人的行动和决策使另一个人或一群人受损或受益的情况,文化产业的溢出效应主要集中在二个方面;一方面是文化产业自身传承、整理、保存意识形态的文化;另一方面是文化产业作为产业行为的经济溢出效应。正如大卫.索斯比在他的著作中对文化产业的定义,文化产业具有“具知识产权与传递某些社会意义的功能”,当文化产品所承载的内在意义具有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时,就可以借助现代媒体的力量向更广阔的产品领域渗透,并实现文化与经济的无缝对接,从而实现文化产品的溢出效益。当下热播的喜剧节目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2015年第一届笑傲江湖播出之际,东方卫视便注册了笑傲江湖的商标,仅仅短暂的一年时间,笑傲江湖就成为一个具有影响力的娱乐品牌,其他诸如欢乐喜剧人、跨界喜剧王也是如此,不仅节目自身获得了利润,通过品牌效益为其他节目也间接的取得了外部效益。

2.2 文化产品原创生产成本高,复制生产的成本较低

大卫·海斯莫汗(David Hesmondhalgh)在他的著作中描述到,“大多数文化产品具有固定成本高和变动成本低的特征,比如说一部好的影片投入就很高,因为在前期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来进行影片的制作,然而,如果第一个影片一旦被制作出来,以后所有影片的复制品就显得很廉价。”这里,我举个大家比较熟悉的影片《齐天大圣归来》齐天大圣归来以4000万元的投资,在国内创下将近亿的票房,收入更是惊人,可谓是小成本的国产电影,除了国内的收入外,它在国外的成本几乎为零,其盈利水平更是显而易见。当然,鉴于文化产品复制费用低,如果文化的版权得不到法律的保护,这也在很大程度上放大了文化产业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

3 文化产业的经济学诠释

3.1 文化产业作为资源的经济学分析

市场这双“看不见的手”,无疑是经济学中最恰当的比喻,亚当.斯密运用这双看不见的手很好的揭示了市场机制的作用和规律,一直到现在被推崇和参考,当一个企业或者个体尽可能用自己资金去支持本国工业发展,促使企业使自己的产品的价值最大化,每一个人必然要为使社会的收入最大而努力奋斗。也许,他不知道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只是单纯的获得利润或者找到一种来自生产的安全感,或者更为恰当的解释就是他被一种无形的手引导者,亚当·斯密这双无形的手实际上是一种大家都认同的市场机制,正是由于市场机制的存在才保障了市场高速而平稳的运行。但是,我们知道要确保市场稳定运行,必须具备二个重要条件即排他性、竞争性。

3.2 文化产业的内生经济学分析

根据前文对文化产业的定义,文化产业是基于创意产权基础上的产业化开发,所以,文化产品在一定意义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这就与经济学的主流观点背道而驰,无法用经济学的理论去解释,此时,边际效益递减规律就被打破,因此,这种现象更符合内生经济增长理论,以下就是笔者的简单分析。

经济学家保罗·罗默在1986年《收益递增经济增长模型》中提出了自己的内生经济增长模型,他认为知识和技术研发是经济增长的源泉。20世纪90年代引入人力资本后的内生增长模型。在模型中,他将社会生产划分为研究部门,中间品生产部门和最终生产部门。羅默的模型较为系统地分析了知识与技术对经济增长的作用,罗默对知识特性的定义是知识的使用具有非排他性,也即知识具有外部性,一旦知识变成产权被保护起来,就具有了知识产权的排他性,根据罗默经济增长模型,我们把文化产业的生产设定为三个部门,第一是研究部门,通过文化创新和引申生成知识产权,其投入的是形成知识产权人力资本和文化原材料,产出的是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消费品,第二是中间产品部门,赋予知识新的内涵和文化元素,增加文化的趣味性和影响力,打造具有引领时尚文化产业路线。第三是最终产品部门,通过文化所赋予的时代内涵和创新意义,最终产出文化附加值高的公共产品。

按照罗默经济增长模型,我们这里假设三个前提,第一,文化产业增长的核心是文化的创新和融合;第二,大多数创新是基于市场文化的需求,基于文化自身的传承性。简单来讲就是文化创新在模型中是内生变量;第三,文化产品一旦被人们所认可或接收,必须为之付出一定的代价才可能使用,但是,这种付出是一次性的,因为文化具有重复复制的特点。根据罗默模型,我们假定生产中使用四种投入,有资本K,非技术劳动L,人力资本H和文化创意A,ki是资本投入量,N代表资本品的种类数量,N随着新资本品的发明而增加,则有生产函数:

(Hy,x,L)n=∑nk=0(nk)xkan-k

这个函数表明当文化创意和人力资本的不断投入,其获得经济效益也在不断增长,随着资本总量的投入,其边际报酬不但没有减少,反而边际报酬在不断的增加,这就很好的佐证了文化创意能够使文化产品呈现规模收益递增的现象。从本质上讲,罗默模型建立的是一种“创意→垄断→边际报酬递增→不完全竞争”的经济增长模式,凭借创意发明确立其垄断地位,索要高于边际成本的价格以补偿用以首创商品的固定成本,从而解决了技术进步内生化和实现长期经济增长的问题。

参考文献

[1]Throsby Cavid .Ecomomics and culture[M].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1, P (11).

[2]Ahandbook of cultural economics.edited by ruth towse,cheltenham,glos;northhampton[M].MA:Edward elger pub,2003, (170).

[3]金培.报业经济学[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11).

[4]凯夫斯.产业经济学[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4).

[5]大卫,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3).endprint

猜你喜欢
溢出效应文化产业
产品伤害危机溢出效应研究综述
对文化产业创新模式的分析:以传媒类文化产业为例
文化产业
关于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