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丹丹
摘 要:小学数学计算教学是数学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培养小学生的计算能力是数学教师的基本责任。为此,教师应该借助情境教学法帮助学生实现数学运算能力的提升,注重对学生口头运算能力的养成,注重使学生领会运算技巧的实际应用,注重对训练经验的分析与总结。
关键词:小学数学 计算 问题 对策
一、计算教学在传统教学中的问题
纵观使用了几十年的旧教材,其中有很多计算问题,很多计算是为了算数而计算的纯计算,没有任何生活背景,教学难点也不明确。这是由于教学指导思想侧重于教师的讲,要求教师把一切都讲得明明白白,可是这反而把教学过程变得复杂。例如,4-1=?连幼儿园的小朋友都会做,可教材中却讲了很多道理:因为4可以分成3和1这两个部分,从4里面减去一部分“1”得到另一部分“3”,所以4-1=3。小学教师按教材的要求让学生反复说,看谁说得好,说得完整。又如,9+2=?传统的计算教学意图是让每个学生“看大数,拆小数,凑成10,再来加”。也就是让学生顺利地说出“2可以分成1和1,9+1=10,10+1=11,所以9+2=11”。尽管这道计算题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但其实质是“形式化”的记忆,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把计算教学的目标仅局限于计算本身,在课堂教学中把计算作为专门技能来学习显然是不够的,因为当今社会科学发达,计算器随处可见,比上题更大的数都可以轻易算出。因此,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师需要打破传统计算教学模式及教学观念,使计算教学顺应学生学习的需要,从抽象、严谨、枯燥的形式中解放出来,走向生活,走向大众。[1]
二、小学计算教学的策略
1.合理使用教材,正确选择学生的学习起点
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或者生活经验,依据课程标准,立足教材,但不拘泥于教材。在不改变教材本质的情况下,对教材进行加工、创造。例如,在教十几减8的计算方法时,如果教师仅仅只让学生按教材中“做减法,想加法”的方法计算,就容易让学生形成消极的思维定势,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和创造精神的培养。因此,实际教学中让学生在合作探究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启发学生用多种方法计算,可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方法一:做减法,想加法。计算时想减数加几得被减教,这个“几”就是减得的差。例如,想减数8加几等于14,因为8+6=14,所以差是6。方法二:破十法。当被减数个位不够减时,先把被减数分成“10”和“几”,然用10减去减数,余数再加上“几”,便得出结果。例如,14-8=6,把14分成10和4,10减去8得2,2+4得6,即14-8=10-8+4=6。方法三:规律法。“十几减”的题中,凡是减数是8的算式,都等于被减数的个位数加2。通过这样高于教材的教学,可以看出不同的学生所表现的不同思维过程,这也是学生面对一个问题最真实的感受。学生只有获得个人的真实感受,才能体验到学习的快乐,也才能学到不同的数学,得到不同的发展。鼓励学生使用多种方法进行计算的教学能使每个学生体验成功,从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增强数学教学的民主性和合作性,为学生提供数学交流的机会,促进学生的数学思维发展。
2.采用录音听算的教学形式
传统的计算教学常常“以教师为中心”,学习训练形式较单一,课堂气氛沉闷,教学语言生硬枯燥。学生觉得掌握计算技能非常困难,被动消极地学。在计算教学中采用录音听算遵循“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原则,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以录音听算的形式,让学生听录音做计算。这样的教学利用了磁带录音旋律优美、节奏明快的优点,创造了宽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录音听算可以用在新课前的旧知识巩固训练阶段,训练题应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设计,选择新旧知识的连接点设计题目,在优美的录音中导入新课。新授课要让学生达到正确、熟练地听算的程度,必须安排有层次、有坡度的计算训练。教师可以采用符合学生认知心理特点的训练形式,如先笔算,再视算,最后听算。教师还可以安排同一组题目,采用同一种训练形式,通过控制时间提高学生的计算速度。例如,教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万以内的加法》时,可以这样安排题目的顺序:不进位计算—一次进位计算—連续进位计算。循序渐进的练习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学有所得,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听算的形式可以分成口头听算和录音听算两种,口头听算可以是同桌自己出题互考,也可以小组合作出题互考。录音听算可以是教师预设好题目借助多媒体播放,学生抢答。这样的听算训练,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节约了时间,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2]
3.让计算教学贴近生活
(1)创设生活化情境和思维训练“生活化”
新教材关于计算教学的呈现形式己有很大改进。这是由于小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同时他们对周围各种事物充满好奇。教师要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把计算教学的内容融入生动有趣、学生所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意识到学的就是身边的数学,这样易于消除学生对数学内容的陌生感,进而激发学生学习计算的兴趣。值得注意的是,创设情境要务实,要与教学内容相吻合,要有思考的价值,切忌把情境当作装饰品,使教学流于形式。
(2)日常生活“数学化”
日常生活“数学化”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逐步具备在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运用数学的能力,形成能够创造性运用数学的意识。传统的计算教学中,学习某一个计算内容后便是大量练习,从而达到熟练计算的目的,但却忽视计算本身的价值,这不符合《标准》制订的教学目标。相反,把计算融入生活,用于解决生活中的具体问题,例如按比例分配水电费、计算储蓄利息、日常购物等,都离不开数学。日常生活“数学化”可以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变“做题”为“做事”,在做事的过程中提高计算能力。
结语
在日常生活中,数学知识中数与计算的应用比较广泛,在整个教学中都贯穿着计算数学。作为教学重点之一,小学数学教学的相关研究数不胜数,随着新课改的推进,计算数学的理念和实践都有了巨大突破。在计算教学中不要局限于“算”,而是要从学生全面发展出发展开教学,这才是教育的意义所在。
参考文献
[1]刘秀玲.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价值取向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
[2]王新杰.小学生数学计算错误原因及解决策略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