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党现强
《石门铭》技法探微(八)
□ 党现强
捺画主要有三种形态:斜捺、平捺、反捺。斜捺自左上入笔,渐行渐按,至右下最重,最后提笔出锋;平捺是斜捺的变化,区别在于倾斜角度不同,一般居于汉字下方;反捺是根据构字的需要,把长捺收缩为短捺,并改变屈曲形态,写成长点的形态,书写时轻落笔,在行笔过程中加大压笔深度,最后回锋收笔。
《石门铭》的捺画书写,与其浑穆飞逸的书风对应,捺画写法多用圆笔,饱满厚重。书写时须顿挫行笔,以增加行笔中的压力点。行笔时,注意其中的轻重变化、捺脚形态以及笔画弹性。
斜捺多作为字的主笔,所以往往占位比较大,是结字平衡的关键所在。汉字构字法则多是自左上入笔,至右下收笔,留有余地。原则上,往往要使先写笔画为后写笔画留空,乃至多留出周旋余地。所以,《石门铭》中的文字多呈左上紧致、右下宽绰的形态。为了使总体平衡,末笔需要把所预留的空间填满,因而往往写得比较粗重。斜捺的位置特点决定了其形态特征,如“沦(沦)、各、久、仗、褒”等字(图1),书写时注意其占位特点,注意笔画长度、压笔深度等差异。另外,由于《石门铭》右上倾斜的取势特点,捺画相对于撇画的角度要平一些,如“沦、各、久”三字,都是撇画向左下伸展,捺画往右平展的取向,为了整个字的平衡,捺脚形态圆劲凝重,敦厚饱满。“人、褒”二字则捺画屈曲,捺脚略长,厚重中兼有婀娜之态。
图1
图2
平捺在字的下部,也是作为主笔出现,区别于斜捺的是其笔画走向不同。一般用于“之”字等独体字,或者是左下包右上的半包围构字之中,如“辶、走”等偏旁中。如“之、通、迂、实()、起”等字(图2),书写时积点成线,笔意扎实。同时,注意其形态变化,如“通、起”二字,平直挺拔,俊朗刚艮;“之、迂”二字则一波三折,起伏之中饶有韵致;而“实”字的捺法则呈弧线形,富有弹性。临习时,须从精微之处悉心体会其微妙圆通之意,丰富笔法。
图3
图4
反捺是斜捺的变化运用,当捺画所处位置不具备伸展条件时,则呈现为反捺形态。如“矣、数(数)、攀、碍(碍)、以”等字(图3),其状如长点,书写时尖锋入笔,渐行渐按,回锋收笔。“矣、碍、以”三字的反捺长短不一,各随其态,重要之处在于位置经营,以合乎大局为贵。“数(数)、攀”二字的捺画,本可以处理为斜捺,但为了追求变化,收缩为反捺,反常合道,增加了字形的力度之美。
多捺并用,一般本着雁不双飞的原则,展放其一,收缩其余。而《石门铭》反其道而行之,两捺展放,奇趣自生。如“途、凿”二字,“途”字捺画角度、粗细不同,而“凿”字则在重复回旋的节奏中获得秩序美。一字之中,多处主笔,在《石门铭》中不是孤例。其它,如“塞、寒、道”等字亦是如此,令宝盖头和长横与捺画同时伸展,并作主笔。(图4)
单个笔画形态要察之尚精,力求得其神髓。除此之外,临习时还须兼顾通篇呼应与揖让关系,做到大处着眼、细处着手,方不拘定法,而收放从容,落笔合度,不逾规矩。(图5)
图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