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艺胆李苦禅:百态“鹰”姿聚笔端

2017-09-12 09:17任愚颖
老年教育 2017年8期
关键词:气魄李苦禅苗子

□ 任愚颖

匠心艺胆李苦禅:百态“鹰”姿聚笔端

□ 任愚颖

李苦禅是中国写意花鸟画的一代巨擘。鹰是其一生中常画的重要题材之一,他常常以鹰的雄姿展现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气魄。何以如此?其人格心性使然!

20世纪50年代初的某日,画家黄苗子、郁风夫妇邀请几位画家到家里小聚,其中就有白石老人,并说好去和平画店接他。黄苗子到了画店后,只见老人坐在藤椅上正对着墙上一幅李苦禅画的石上巨鹰目不转睛。黄苗子走过去说:“我来接你了!”老人还是看着墙上的鹰,不想走。后来到了黄苗子家里,几位朋友正谈笑风生,只有白石老人坐在那里一言不发。过了好大一会儿,忽然对陪他来的护士说:“让画店把苦禅画的那幅《大鹰》拿到我家,我还要再看看。”黄苗子问白石老人:“你觉得那幅鹰画得好?”老人现出得意的神情说:“苦禅画的鹰比我好啊!”这段趣事说明,白石老人对李苦禅的鹰欢喜至极,虽然自谦说不如弟子画得好,但也从侧面说明李苦禅画的鹰的确雄伟不羁、引人注目。

《雄视》李苦禅

李苦禅的鹰之所以画得好,是因为有一个嬗变渐进的过程。正如他自己所说,早年自己虽以写实手法画了许多,但因鹰的体型不大,画出来总觉得气魄不够。后来,他反复观察与鹰同类的隼、雕和各种鹫,抓住它们的突出特点不断观察、写生,再把这些形象综合在一起,经过不断地提炼、夸张和变形,摆脱客观物象对自己的束缚,才最终画出了自己心中所想、所爱的雄鹰。他笔下的雄鹰,和现实生活中人们对鹰的形象感受是一致的、真实的,但这个真实是艺术的真实。重要的一点,是他在创作时使用了夸张和创新手法:首先是把鹰的身躯画得庞大而丰满,以显示其厚重、雄伟之姿;再就是突出鹰的嘴、眼,把眼睛画成有棱角的方形,瞵视凶猛,嘴变大、变宽,爪子画得粗壮、爪尖粗钝,能够支撑住庞大的躯体。为了强调雄鹰的体量感,他特地将西画的“高光”变为“白羽”,置于鹰体中间,又将古人点睛只点一笔变为两笔——夹出眼神光来,皆属首创之法。至于用什么物象做配景,李苦禅更是苦心孤诣,认真经营。他说,贤能的人总是要根据时间、时令来决定自己的行止和踪迹,而飞禽就要靠树枝栖息。鹰,则是非巨石而不栖,非同族本属而不侣。它和流云相伴,远瞻群峰,聆听瀑布的声音,其“英视瞵瞵射牛斗,振羽熠熠照青辉”的形象,犹如一位猛士以虎贲相配,驰骋沙场,方显现出气壮山河的气魄。他还说,曾经看见有人画鹰时和牡丹花配在一起,这就好像是把壮士画在仕女的闺阁绣房一般,贻笑大方了。

李苦禅画鹰,构图严谨、凝练而富于变化,他主张画面上要有矛盾,矛盾中又要有和谐。比如,他画三只鹰,身体要有不同方向的变化,这就是矛盾;但鹰的头部要往同一个方向看,兼顾到了和谐。“文革”后,李苦禅画了一件尺幅并不太大的巨鹰,评论家孙美兰看后大为惊奇、赞叹,她认为这幅鹰和他平时所画的大不一样。画面上,鹰的整个头部藏在羽翼之下,只能看到上部眼睛的一部分,而身、爪则给人一种莫可名状的困倦和痛苦之感。李苦禅在“文革”期间曾经受到迫害和摧残,这幅鹰实际是对他经历的痛苦和折磨的再现。看到这幅作品后,孙美兰立即想到了文艺复兴时期著名雕塑家米开朗基罗的一件巨人雕像《昼》,表现的是一位巨人经受了痛苦却时时警惕着不愿睡去的神态。评论家认为《昼》和《巨鹰》的艺术息息相通,所寄托的感情深厚而雄壮。于是,她立即以《读苦禅先生花鸟画》为题,写了一篇文章在香港《文汇报》上发表出来。文章说,李苦禅画了一只警惕着、不能睡去,一种受压抑和痛苦的巨人式的鹰、英雄式的鹰,这正是苦禅先生的人格在鹰的意象上的体现。李苦禅看了这篇评论后很喜欢,认为作者所想与自己所思有所共鸣。一次,在故宫看画展时,李苦禅看到了孙美兰,老远就把手伸了过去。孙当时高兴极了,心里说一个巨人已经复活了!他的艺术已经苏醒了!握着苦禅老人的手,她心情激动,感到温暖:这是一位巨人在为自己灌注无限的活力和信心……

晚年的李苦禅喜逢盛世,看到欣欣向荣的祖国,更加奋发向上,笔下的雄鹰也日渐增多。他常常在画上题写“远瞻山河壮”等字句,通过鹰的形象,表达对祖国的无限热爱。著名作家管桦看了他画的许多鹰后,认为这是李苦禅“生命激发的状态诗”,表现出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为此,他写了一首短诗赞扬李苦禅的鹰:“凌空站立在青松树,回首万里风云路,莽苍苍正是搏击狂雨处……”

《一擎千里中》李苦禅

猜你喜欢
气魄李苦禅苗子
敢作敢为的气魄
李苦禅的豁达
勤奋铸就大气魄 勤奋成就生活之美
画出激流的声音
艺术百家:刘晶晶 苗子烨
苗子的“调皮”
李苦禅赠画救人
苗子的“调皮”
小对联 大气魄——初写实用对联有感
中学语文教学中美的挖掘与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