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德花
(湟中县第二人民医院,青海 西宁 811601)
研究CT增强扫描中造影剂不良反应的预防及护理
关德花
(湟中县第二人民医院,青海 西宁 811601)
目的 研究CT增强扫描中造影剂不良反应的预防及护理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13年2月~2016年2月在我院进行CT增强扫描的患者100例作为观察对象,根据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常规组和实验组各50例,分别实施常规护理以及优质护理。对比两组患者造影剂不良反应发生的情况。结果 实验组患者造影剂不良反应发生的概率为4.00%,相较于常规组明显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CT增强扫描中造影剂不良反应,实施优质护理干预后可显著减少,可进一步推广使用。
CT增强扫描;造影剂;不良反应;护理
临床上,随着CT扫描技术的发展,CT增强扫描技术使用的越来越广泛,可帮助患者尽早诊断出疾病,并针对疾病的情况进行早期治疗[1]。因此,目前CT增强扫描技术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但在该技术应用的过程中,造影剂的使用不可避免。造影剂不良反应发生的概率较高,研究中危及到患者的生命安全。本次研究中,对于CT增强扫描患者实施优质护理干预后,可有效减少造影剂不良反应的发生,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2月~2016年2月在我院进行CT增强扫描的患者100例作为观察对象,通过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常规组各50例。在实验组当中,男19例、女31例;年龄20~71岁,平均(42.61±12.75)岁。在常规组当中,男30例,女20例;年龄20~70岁,平均(42.23±12.32)岁。将以上两组患者的资料对比发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进行CT增强扫描。常规组:给予患者常规护理方案,主要包括随机对其进行健康宣教、观察其生命体征变化,针对患者的心理情况,给予针对性的疏导措施。实验组:在以上护理的基础上,采用优质护理干预。干预内容主要包括预防护理、扫描护理(扫描前、中、后)。
1.3 观察指标
将以上进行CT增强扫描的患者发生的造影剂不良反应情况进行对比分析。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护理期间发现,实验组患者造影剂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相较于常规组显著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对比两组患者造影剂不良反应发生的情况(n,%)
在对患者进行CT增强扫描期间,患者发生的不良反应事件主要由造影剂引起。CT增强扫描大多选用含碘造影剂,造影剂所发生的不良反应主要包括生理、抗原体等反应。为减少造影剂不良反应的发生,本次研究中特使用优质护理进行干预,效果显著,具体如下:
(1)预防护理:首先应掌握患者的病史,对于存在碘过敏史患者,应禁止进行该造影剂扫描。预防渗漏,在进行CT增强扫描时,由于需为患者注入大量造影剂,对其血管造成的刺激较大,极易导致渗漏情况出现。因此,需加强对渗漏的预防工作。注射时应尽量选择较粗的血管(上肢静脉等)。尽量选择非离子型碘造影剂(例如碘普罗胺),该类造影剂具有低毒性、低渗透性的优势,在应用过程中可靠性较强。嘱咐患者在进行CT增强扫描当日需保持空腹,避免出现恶心、呕吐的不良反应情况。造影剂需置于35~37摄氏度的恒温箱中保存,减少与人体的接触,避免出现变态反应。
(2)扫描护理[2]:①扫描前护理:在进行CT增强扫描前,应对扫描器械进行检查,观察其是否运行正常,并保证扫描室内的急救药物配备齐全,做好相关消毒措施。应做好各种应激预案,以防出现意外状况。对于患者出现的焦虑、紧张的负面情绪,用加强心理辅导。②扫描中护理:扫描时应严格按照规范操作,选取大、粗且具有弹性的血管进行穿刺,避免发生药液外渗等状况。在注射造影剂时,应根据患者的具体身体情况,调整注射速率、用药量等。对于·注射期间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监测,观察其是否出现不适情况。③扫描后护理:在进行CT增强扫描后,对于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进行密切观察。一旦发现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应将具体情况告知医生,并协助其进行相关科学性处理。
在本次研究结果中,显示实验组进行CT增强扫描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使用优质护理干预后,其发生轻度造影剂不良反应患者以及中度造影剂不良反应患者均占1例,造影剂不良反应发生的概率为4.00%。而常规组中,造影剂不良反应的概率为18.00%,显著高于实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该结果表示,对于CT增强扫描患者,为其实施优质护理后,可减少造影剂不良反应的发生,值得广泛推广使用。
[1] 范 菁,张 辉.CT增强扫描碘造影剂不良反应的预防及护理[J].医学信息,2016,29(15):210.
[2] 李 成.CT增强扫描过程中碘造影剂引起的不良反应的预防及护理措施[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6,16(82):367-368.
本文编辑:赵小龙
R473
B
ISSN.2095-8242.2017.24.465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