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空心村”到“示范村”

2017-09-12 06:03肖林盛叶江鸿
中国老区建设 2017年8期
关键词:空心村灵芝村民

□ 肖林盛 叶江鸿

座落于翔凤山下的福建省周宁县萌源村,是浦源镇第二大行政村。改革开放后,大量身强力壮的年轻人出外经商办企,萌源村成了“空心村”。

在扶贫开发、新农村建设中,萌源村面临着“缺钱少人”的尴尬局面。这些年来,萌源村在村两委的领导下,在外经商能人的鼎力支持下,通过实施“五事”管理机制、创办新农村建设基金、有效流转抛荒土地、努力发展特色产业、着力文化扶贫等举措,让萌源村发生了巨大变化:村庄美了,村民富了,萌源一下子跻身宁德市新农村建设试点示范村前列,八方点赞。

“五事”管理,开启兴村篇章

村庄的扶贫开发工作能否成功,关键看村两委是否得力。

在脱贫致富奔小康中,萌源村两委打破了过去“拍脑袋”决策的工作方式,推行了凡是与农民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重要事项,全部按照支部主事、乡贤商事、村民定事、干部办事、群众评事的“五事”管理运行机制。

为确保“五事”管理机制有效运行,村两委集思广益,专门出台了《村民代表议事制度》《民主监督、听证制度》《民主评议党员制度》《党员目标管理制度》《村干部“勤廉双述双评”制度》等一系列规章制度,使得村里各个组织的职能职责、履职方式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发生了变化。

党支部以村民代表大会为载体,抓决策、执行和监督,领导核心作用发挥到位;村民代表大会实行常设制,决策监督职能落实到位;村委会执行村民代表大会决议,村务管理职责行使到位,实现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办事的有机结合,构建起了加强党的领导与保障村民自治互助双赢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农村治理机制。

具体实施过程中,他们采取“四议一公布”的五步工作法,即“动议”,项目大多来自群众的提议;“收议”,村两委收集提议,交给有关方面的代表研究作出决议;“施议”,认真组织实施,把事情办实办好;“评议”,项目完工后,召开会议点评;“公布”,公布项目建设资金使用情况,接受村民监督。

村里的自来水改造工程,村民提出动议后,村两委征求多方面的意见,认为水管老化了,确实需要改造,便作出了确定项目的相关决议。但是钱从哪儿来是个大问题,靠村民个人负担,不切实际,村庄财力又非常有限,难度的确很大。但是,经过村干部的不懈努力,事情出现了转机,一是得到了村基金会承担经费主要部分的允诺,二是取得了镇政府的财政补助。这样一来,村民负担只是小部分,就把困难给解决了。

创设基金,打造美丽乡村

2007年12月,一场大火烧毁村内37栋民房,100多户群众受灾。正当肖陈春、肖华友、肖传斌等热心人士与村在外企业家碰头,探讨如何帮助乡亲们重建家园时,肖林群等村两委成员因势利导,提出了捐赠善款建立基金的建议。

当年7月,萌源村在外企业家组成考察团,回村调研,决定成立新农村建设促进会,设立新农村建设基金。如此造福子孙后代的决策得到广大乡贤的积极响应,形成了一股群策群力建新村的热潮。

2008年初,萌源村166位在外经济能人捐资近千万元,设立周宁县首个新农村建设基金。采取“保本取息”的办法,每年产生的200多万元收益投入到村基层设施建设之中。

为此,萌源村还特地请来省里的专家对全村作了地质勘探,请来福州大学设计院专家对村建设进行规划。

有钱好办事,随着新农场建设基金不断放大效应,村中大力改善了水、电、路等基础设施。硬化巷道、畅通排水沟、加固防洪堤、实现棚户区改造,村貌焕然一新,小洋房如雨后春笋……

2010年,在全村的筹划、努力下,总投资680万元,占地16650平方米的萌源村农民文化广场顺利建成,为广大村民打造出了一个休闲、健身、娱乐的好场所。

流转土地,促进村民增收

萌源村四面环山,中间是小平原,既有众多良田,又有不少林地,发展农业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但是年轻人外出创业,留守家里的多为老人、妇女与儿童,土地大量抛荒。怎样让抛荒的土地发挥作用,如何让在家的村民搞好农业生产脱贫致富,成为了萌源村新农村建设的需要迈过的一道坎。

村两委经过多方努力,投入386万元实施农改项目,积极鼓励在家的村民通过租赁、承包等方式,将那些因外出经商务工而留下的土地集中起来耕作。

一位外地人承包了400亩土地,种植的茭白平均亩产量达1500公斤,效益颇丰。村两委因势利导,引导农民种植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油茶、葡萄、茶叶、槟榔芋、无患子、生态蔬菜等作物。

萌源村村貌。

为此,村里成立了新四季家庭农场、高山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等6个特色农业协会,从资金、信息、技术等方面给予务农的村民以支持,把村民将要抛荒的土地集中起来耕作。这样一来,村中的三分之二土地都得到集中使用。

科技种植 发展特色产业

2016年3月28日,萌源村新四季家庭农场食用菌基地,7亩多被誉为“食用菌之王”的羊肚菌长势旺盛,引来省内外经销商争相预约订购。

发展特色产业,实现帮扶村民脱贫致富的例子不仅只有新四季家庭农场。

闽浙食用菌开发有限公司,2014年9月在萌源村成立了周宁县闽浙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当年种植香菇95亩。合作社负责人在经市场调研后,发现灵芝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和经济效益,同时也有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布局的调整。2015年公司与浙江兴龙科技开发研究所签订合作协议,取得了4项发明专利和5年凤翠牌商标使用权,同时引进了灵芝种植和深加工技术。

经测算,每亩灵芝种植纯收益达到3万~4万元。目前,合作社试种了灵芝20亩,还建立了标准冷冻库。

为进一步扩大产业,合作社于2016年4月份入驻上洋千亩高优农业示范园,种植灵芝2亩,并建立120平方米的灵芝展示馆,展示优质灵芝、灵芝片、孢子粉及系列胶囊产品。

合作社地计划在明年投资640万在浦源等乡镇种植优质灵芝160亩,并对灵芝孢子粉进行深度加工,开发系列产品。

村庄美了,村民富了。

文化扶贫 拓宽致富渠道

扶贫先扶智。村两委在文化广场建成之后,有意识地经常放映电影、组织跳广场舞、猜谜、闹花灯、舞龙舞狮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同时,投入一定的经费建起农民书屋、文艺活动室、电教室、老人活动中心等配套设施,并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组织村民学科技用科技。

每年农历三月初三,村里还举办农民文化节,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相融合,说身边事,演身边人。

文化活动悄然改变了村民的精神面貌,赌博、迷信等不良现象逐渐消逝。

“以前,农忙时下地干活,农闲时靠着墙脚晒太阳,除了看电视、打牌,几乎没有文化娱乐活动。”村民汤秋菊说,自从有了文化广场,留守在家的村民争相学习科技,一有空就到农家书屋看书。

村里还经常聘请科技人员举办培训班,教村民靠技术挣钱。有了科技指导,大家发展高优特色农业有了盼头。

村民宋春说:“参加广场文化活动,让我学会了槟榔芋种植技术,去年和其他几个村民联手承包了275亩耕地,一半种槟榔芋,一半种水稻,年收入10万多元。”

肖龙福和肖国林是萌源村的两户精准扶贫户。在一次科技培训班上,他们了解到种植高山葡萄效益不错,立即回来商量,与另一位村民叶为民共同成立了周宁县葡津种养专业合作社。

目前合作社共种植葡萄60多亩,可为他们每个家庭带来上万元的收入。

在自己科学种植的同时,村两委积极与外商联手。其中,槟榔芋基地就是与福鼎人合资创办的。仅种植槟榔芋和反季节蔬菜这两项一年就给村民增加收入180多万元。

尝到了甜头的村民还对旧茶园进行改造,并到“蘑菇之乡”古田县学习取经,发展羊肚菌、金针菇生产等。

(本文图片由作者提供)

猜你喜欢
空心村灵芝村民
科学种植提升村民幸福指数
春天来了
定点帮扶让村民过上美好生活
张存海:带领村民过上好日子
灵芝,冠县的富民之苗
能人选出来 村民富起来
一株“灵芝”——一位贫困妇女的脱贫自述
“空心村”民生调查
人口迁移流动下的农村居民养老问题探究
关于我国“空心村”形成原因的法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