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雕塑:开启“物”的时代

2017-09-12 06:09李玉仓
文艺论坛 2017年14期
关键词:题材雕塑现代化

○ 李玉仓

中国当代雕塑:开启“物”的时代

○ 李玉仓

图1 隋建国《赤土》

中国传统雕塑的主流,宗教雕塑、陵墓与明器雕塑,尽管表现主题和社会功能不同,但它们多是以人物、动物为题材并作为基本形象呈示的。中国现代雕塑阶段,囿于当时历史情景,社会各领域的名人、英雄模范和被神话的人成为雕塑表现的主角儿,勾描出这一时期雕塑的基本样貌。

中国当代雕塑的创作实践,除了人与动物题材及其形象塑造外,自然物象、日常物品广泛进入雕塑艺术的视野,成为雕塑家表达现实关切、传递思想情感的重要媒介。雕塑家对材料物性的关注也成为这一时期雕塑对“物”探索的重要向度。

中国雕塑新视野,即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的新时期,中国雕塑转向人与动物之外的它物世界。雕塑语境中的它物,大体说来,可分为自然物与日常物。

名词的自然,指所有天然生成的东西和整个物质世界;作为形容词,指非由人工制造的、天然形成的。自然物,即天然生成之物,天然存在、没经过人类加工的物品。自然物可分为生物和非生物,如人类、禽兽、矿物等。由于人物和动物是中国雕塑艺术既成的两大主体形象,本文所涉的自然物指向(除人和动物之外的)自然界中的山、水、云、树、花、石等生物和非生物,以及以艺术的名义作用于这些自然物的行为与过程。

图2 许正龙《刨锯》

名词的日常,即平日、平时;作为形容词,即平时的、属于平时的。日常物即属于平时的、为日常生活使用和服务的事物。它不同于巫术、宗教中的神物、法器或某种具有特定含义的精神象征物,凸显世俗性。日常物可分为工业产品、日常什物、现成物品、日常景物等,相对而言,日常物多属人工造物。本文所涉日常物指向上述内容,以及以艺术的名义作用于这些日常物的行为与过程。

在人类的童年时期,石块、贝壳、兽骨、树木等自然物成为人类最初对三维空间和美的探知对象,并由此向自然表达了人类最朴素的敬意。进入阶级社会,雕塑成为统治和教化的工具。在以神权和皇权为主题的时代,自然物题材雕塑充其量为烘托主题服务。可以说,传统雕塑中,自然物为题材雕塑,要么作为“人—神”雕塑的道具、背景存在,要么成为建筑或功能性物件上的装饰,它们也多以浮雕的形式呈现,体现出装饰价值。

图3 傅中望《消失的木构》

这种情形,对于日常物题材雕塑大体相似。历史上出土的明器雕塑中,那些食器、酒器、炊器、灯具、面具等使用器物类的雕塑是作为对生的世界的模仿而制作的,它们本来就是墓主在世时日常生活之物。传统雕塑中像这样的日常物题材雕塑是多于自然物雕塑的,在表现方式上,这类雕塑也多是独立的圆雕。日常物题材雕塑与人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大多具有现实的使用价值,为日常生活服务。还有一些日常物题材雕塑超越了器物角色,成为具有独立玩赏价值的工艺品。整体看,传统雕塑中的自然物和日常物题材雕塑具有较强的依附性和服务性。这是社会历史发展阶段和雕塑艺术的他律决定的。

图4 商长虹《警花5》

现代民主社会,雕塑艺术成为独立表达现代思想诉求的精神形式,雕塑的自身形态和与社会的关系展示出更多的可能性。尽管现代雕塑以来,人的境遇依然是雕塑关切的重大主题,但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对现代化的思辨,使自然物和日常物获得了雕塑的特殊观照。

进一步说,自然物和日常物雕塑题材成为现当代雕塑明显趋势。

观其大象,现当代以来的自然物和日常物题材雕塑主要表现了:人与自然、环境与生态问题;现代化的发展和人的异化问题;商品、欲望、消费和日常;个人、社群、族群、国家及相互关系;物与我、心与物关系;传统文化、技艺承袭革变问题;民族、地方文化精神断裂与蜕变问题;雕塑自律问题。显然,其中的大部分问题是这个时代突出的,即使像人与自然这样的老话题,也因这个时代赋予它新的视角和内涵。

图5 王思顺《不确定资本》

这些问题的背后,是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导致的物质世界和人的精神世界的巨变。工业化大生产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产品,并使人从传统劳动力中解放出来。在商品经济的逻辑之下,这些丰富的物质产品催生出一个以消费为特征的新型“人—物”关系。工业化浪潮还没有退去,信息化浪潮便接踵而至。互联网、物联网、智慧地球把人抛入一个虚拟的世界。世界的物质性和虚拟性在人的指尖和键盘中来回拉扯,“人—物”关系呈现新的张力。

图6 李铭燃《饕餮》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改变生活。但科技毕竟是手段,一切的发展都将是为人的发展,如果失去人的目标,那么,工具和手段需要重新思量。以科技主导的现代文明创造了神话,却同时走进手段的王国。启蒙运动把神赶下神坛,但现代化却又把科技推上神坛。现代性是现代化所体现的内在精神与价值。当现代化所要求的效率和标准化日益摧残生活方式及文化多样性的时候,现代性的普适性遭到质疑,现代化的理由和根据遭到质疑。正是现代化的另一个结果:人的异化,有人说这是一个不再需要诗人的时代,是人类整体拒斥乌托邦的时代。怀想的自然世界和浸淫的俗世生活世界渲染人们审视现代文明的双重底色。自然物、日常物成为人们坐定观照最充分的理由和媒介。

西方现当代雕塑把物的艺术推向新的高度,达达、波普、极简、大地艺术等创作实践,探索了物的深度,更开拓艺术的可能向度。从方法论的角度,西方现当代艺术关于物的创作实践给中国当代雕塑中自然物和日常物题材雕塑提供了模本、范式。现成品的使用、写实放大、材料的观念、行为及过程的导入等为我们广泛借鉴。尽管如此,但在自然物与日常物题材雕塑生成逻辑和对它的解释路径却是中西有异。这种差异,直指文化传统、现实问题及雕塑自身的演化。

图7 沈烈毅《雨声》

西方以科学、数理、逻辑见长的文化传统在对物的看法上逐渐形成一套严谨的知识体系,重分析、重实证。人与物、主体与客体关系是二元结构。中国传统文化在对物的认识上强调物我和一、心物合一和整体观照。虽然中国科学精神萌芽较早,但终未形成像西方那样的知识体。这就不难理解以科学技术和科学精神为核心的工业和信息革命首先在西方爆发并渐次波及世界的。西方现当代雕塑中声光电等科学手段的导入,以及对艺术物的释读所使用的物性、运动、表皮等词汇都富科学与分析色彩。而中国对艺术物的呈示和描述讲究“情”“意”“境”。

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既有现代化进程中普遍性的问题,又有中国自身特有的问题。商品房、高铁、网购、自媒体、雾霾、爆堵、地沟油、城乡一体化、西部大开发、一带一路、互联网+等,这些词汇足以描绘中国的现代化情景。人们的喜怒哀乐也自然投射在这些现代化的物及与它们的相互关系之上,也映照于现代化的空间拓展与想象之中。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自然物和日常物题材雕塑记录了现代化境遇中的人们的精神动态,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这个时代的精神气象,成为一部现代化中国的精神图志。

图8 杨必广《数沙子》

从现代中国雕塑人(如江小鹣、陈孝岗、李金发等)赴西洋、东洋学艺回国的20世纪10年代中期算起,作为舶来品的雕塑至今已走过百年历程。就像历史上作为舶来品的佛教和佛教造像,经过漫长的改造过程,才成为一种具有中国意味的精神形式。作为先进文化学来的这套迥异于中国传统雕塑的理念、方法、技术也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中国雕塑人习来的西方雕塑本领,的确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发挥了应有的作用,但也出现了对西方的盲目模仿和照搬。弯路难免要走,好在还是找到了如何和中国现实结合的方法,并创造了与时代契合的精神样式。

图9 焦兴涛《真实的膺品之一》

西方雕塑自身演化的逻辑完整而清晰,而中国传统与现当代雕塑文化逻辑是断裂的。但中国传统雕塑中的思想、方法、技巧也需重新审视。中国传统雕塑中对待自然的思想和在对日常空间诗性的营塑、器物的工艺价值方面更是值得追索。

中国人对自然、日常和物质世界的看法有独特的智慧。自然物与日常物题材雕塑无非是这些智慧的形式外相。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尤其老庄哲学、佛学禅宗、心学、儒学等,为我们理解日益丰盈的物质世界和信息化的虚拟世界提供了思想依凭,再假以西方的科学分析方法和社会学、心理学、美学等人文学科的知识、视野,将能引导我们更合情合理的探索物的奥妙。

图10 宋东《物尽其用》局部

中国当代雕塑视野转向自然物和日常物世界,它们何以成为当代雕塑表现的明显现象,它们与西方现当代雕塑是怎样的关联,如何与中国传统文化融接,对中国当代雕塑产生什么影响,又映射出怎样的文化精神。在全球文化趋同的境况和西方雕塑引入中国百年的当口,进一步追问何以成就雕塑的中国风格,这恐怕是当代中国雕塑人不容回避的时代命题,恐怕也不仅仅是雕塑的理论问题。

这些正有待我们去探究。

如此,即从物始。

(作者单位: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北京农学院)

本栏目责任编辑 孙 婵

猜你喜欢
题材雕塑现代化
实现人民美好生活之道: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巨型雕塑
军旅题材受关注 2022年03月立项表分析
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的现代化新篇章
基本实现现代化需要补足哪些短板?
我的破烂雕塑
广电总局关于2020年4月全国拍摄制作电视剧备案公示的通知
徐纯中红色题材绘画选(下)
写实雕塑
2016年9月,全国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公示的剧目共117部、4552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