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道亮
摘 要:绿色建筑是一种新的设计模式,它提供给使用者有益健康的建筑环境,并最大限度地保护环境,减少能耗。文章对绿色建筑的概念、自然辩证法的意义及其对绿色建筑的设计启示进行了阐述,对绿色建筑设计手法进行了简要总结。
关键词:绿色建筑 节能设计 环境保护 自然环境
引 言
近年来, “绿色建筑”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在全球范围内逐渐展开。“绿色建筑”、“生态建筑”、“可持续发展的设计”等概念已经成为建筑学科发展的前沿。
1. 绿色节能建筑提出和绿色节能建筑概念
1.1 绿色节能建筑提出
国务院于2008年10月1日起正式颁布执行《民用建筑节能条例》,旨在加强民用建筑节能管理,降低民用建筑使用过程中的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1.2 绿色节能建筑概念
所谓“绿色建筑”的“绿色”,指建筑对环境无害,能充分利用环境自然资源,并且在不破坏环境基本生态平衡条件下建造的一种建筑。
綠色建筑是指在设计与建造过程中,充分考虑建筑物与周围环境的协调,利用光能、风能等自然界中的能源,最大限度地减少能源的消耗以及对环境的污染。
2.绿色节能建筑在自然辨证法中的哲学基础
2.1可持续发展理论与理念
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包含两个基本要素:“需求”和对需要的“限制”。发展是人类生存的基本需求,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接踵而至的是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如温室效应、全球变暖、能源锐减、水质恶化等严重的环境危机,这些问题正在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同时也引发了一场全球性的环境保护热潮。
2.2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从传统到现在,在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有两种主张:人类中心主义和自然中心主义。
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强调对自然的征服和改造,一味把生产力定义为人们改造自然和征服自然的能力,过分强调人类对自然的利用和需求。
自然中心主义凸显了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对传统人类中心主义的突破和发展。它体现人和自然,是一种充满人性的辩证关系。
3. 自然辩证法在绿色建筑中的具体应用
3.1充分利用自然条件
在我国颁布的五年计划中,我国政府明确提出要落实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同时大力发展节能省地型建筑[1]。因此,要善于因地制宜、利用一切可以运用的因素,并且高效地利用周边的自然资源。
3.2节约使用能源
绿色建筑设计中必须深入到整个建筑生命周期中考虑,评估建筑能耗状况及其对环境的影响,建立全面的能源观。首先,必须注重研制保温材料与构造,提高建筑热环境性能。其次,还可运用高效节能玻璃,硅气凝胶———新型节能墙材,以提高节能效率[2]。再次,研制再生能源(如太阳能、风能)的收集、储存装置和热回收装置。[表1]
3.3 植物景观设计
在建筑周边种植植物,提高绿化率对于建筑的减排效果巨大。植物景观设计除了能够吸收CO2,直接减排外,还具有杀菌、除尘、降噪、挡风、遮荫、涵养水源、净化水体等间接减排的作用。
3.4 发展生态屋顶和墙面绿化系统
生态屋顶具有反射、隔热和蒸腾作用,不仅可为房屋提供隔热、保温效果,还可形成集雨水系统及为生物提供栖息地。墙面绿化可以有效降低墙面表面温度10℃~14℃,室内更可以降低1.8℃~2.5℃,从而有效降低空调负荷,节能减排。
3.5采用绿色建材
绿色建材是指采用清洁生产技术少用天然资源和能源,大量使用工业或城市固态废弃物生产的无毒害、无污染、无放射性,有利于环境保护和人体健康的建筑材料。具体在建筑施工中体现为:选用蕴能低、高性能、高耐久性的建材和本地建材,减少建材在全寿命周期中的能源消耗;选用可降解、对环境污染少的建材;使用原料消耗量少和采用废弃物生产的建材;使用可节能的功能性建材等。[3]
4. 绿色建筑在设计中的体现
绿色建筑的理解与衡量标准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发展,在设计中主要体现在4个方面。
(1)对自然环境的关注与尊重 ;
(2)对使用者给予更多的关照 ;
(3)增强使用者与自然环境的沟通 ,建筑物作为联系使用者与自然环境的桥梁应该尽可能多地将自然的元素引入使用者身边,这也是绿色原则的一个重要体现;
(4)具有足够的弹性空间来满足未来科技的应用与发展,可持续的概念是一种动态的思想,体现在绿色建筑中就是建筑应具有足够的弹性,以适应未来的发展。
5.结语
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绿色设计引起了人们的重视,成为一种全新的设计方法。在生态自然观的指导下,人类师法自然,通过认识和应用自然界的发展规律,在人类生存资料的获取、物质产品的开发生产、消费方式和文化观念等方面顺应自然,与自然界和谐相处,产生了许多新的思想、方法和工具。其中绿色设计就是实现人类自身发展与自然发展和谐统一的一种设计方法。[4]
参考文献:
[1] 张统生.绿色建筑———建筑领域涌起的新潮[J]
[2] 韦光年.建筑节能是推动新型墙材发展的动力[J].建筑砌块,2002(2):26-29.
[3] 姜颖.浅谈自然辩证法在建筑中的应用[J].建筑砌块,2002(2):26-29.
[4] 黄志斌.自然辩证法概论新编[J].安徽:安徽大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