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东 卢亮
摘 要:赣南民歌是赣南人们艺术智慧的结晶,是中国民间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代的发展,赣南人民结合当地的自然环境和历史文化,通过不断的传播创作形成了最具地方特色的民歌风格。本文将赣南民歌作为研究赣南音乐文化的材料,分析其音乐形态特征,对赣南民歌的旋律和调式、曲式结构、音腔、节奏、节拍特征展开研究,旨在展示赣南民歌的艺术价值。
关键词:赣南民歌;音乐形态;特征
民歌是勞动人民生活和思想的真实写照,体现了他们的艺术审美追求。赣南地区依山傍水,风景优美且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赣南民歌具有丰富的体裁表现形式,例如:山歌、号子、小调等。在赣南地区秀美和田园风光和壮丽的山野特色背景下,产生了赣南民歌这一艺术形式,其作为赣南人民智慧的结晶,充分展示了当地的文化特色,丰富祖国的艺术宝库。本文主要研究赣南民歌的音乐形态,分析其中的旋律和调式、曲式结构、音腔、节奏和节拍特征,进一步把握赣南民歌的艺术特征,为世界了解赣南音乐文化打开窗口。
1赣南民歌的旋律和调式特征
旋律也称曲调,赣南民歌的旋律形态独特且多样,受当地自然环境和风俗习惯的影响,赣南民歌的旋律和调式形成了鲜明的风格。赣南民歌将sol la do re四个音节作为主要音列,以宫商角徵羽五声音阶的级进为主,安远的《作田要作大丘》、崇义的《走宁都》是主要代表作品。赣南民歌独特的旋律展现了民歌细腻且激情的音乐特征。在赣南民歌中的山歌体裁,其调式以徵调为主,其次是羽调。徵调式的赣南山歌将音商作为高音点的长拖腔或者句子的起落音,并通过音型的起落展示主音,羽音也是徵调式的赣南山歌音阶的重要组成部分。龙南的《过山溜》将羽音作为其主旋律,最终落音于徵音。赣南民歌中的羽调式山歌主要是兴国山歌,其基本音列为la do re mi,最终落音于主音上,其以商音为主。赣南地区的边缘县市也流行羽调式山歌。受语言特征的影响,宫调式山歌在赣南地区略为少见,由于宫调式山歌的音高不稳,常出现变宫现象,便下滑至羽音,信丰的《问声哥哥哪久来》即代表作。由于赣南地区地势较高,山林形态丰富,为增强民歌的传播性,将民歌的最高音放在首句,达到呼唤的表达效果,高扬的音调和悠长的音律成为赣南民歌独有的音乐表现形态。赣南民歌还善于运用诗歌中的“赋比兴”等修辞。唱法包括本嗓、假嗓、细嗓,本嗓则以其复杂多变的润腔运用于赣南民歌的即兴对歌中,赣南山歌多运用真假嗓结合的唱法,细嗓婉转的音调适合妇女吟唱,号子中运用本嗓和假嗓的唱法在头尾加上“嗬、喂”。
2赣南民歌的曲式结构特征
赣南民歌的曲式结构短小,主要由两个乐句构成,由于演唱具有即兴性,乐段的结构也具有变化性,也可形成四句体。其中叙事性赣南山歌全曲由两个乐句组成,通过反复歌唱分节歌完成。赣南民歌中的山歌主要由四个乐句组成,根据传统的起承转合原则,或者由两个乐句的第二句重复变化形成四句式赣南山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喊错别人晤要怪》、《实在要归归哩来》。赣南民歌的曲式结构主要以乐句的对比结构为主,上下句相对应,或四乐句构成复乐段,通过相同的节奏或结音方式展现不同的赣南民歌体裁。
3赣南民歌的音腔、节奏、节拍特征
受赣南地区独特的语言风格和地域文化影响,其音腔和节奏丰富多彩,主要分为拖腔山歌、高腔山歌和念唱性山歌三类。其中拖腔山歌的音调高扬,具有自由的节奏特点,在第一乐句的尾字上带有虚长的拖腔,通过润腔音展示赣南拖腔山歌的嘹亮悠扬,拖腔山歌主要出现在南康、宁都、瑞金、石城等地,其中石城的拖腔山歌在第二乐句中出现三拍,将整首歌曲的节奏拉长,而《行路晤当妹带头》中有所改变,将拖音放在第一小节后,展现出赣南拖腔山歌粗犷的情绪。高腔山歌具有高音区且速度自由的特点,在赣南地区丰富的文化背景下应运而生,最具代表性的高腔山歌当属龙南的《细妹拾柴过该来》。念唱性山歌一字一音,其音腔和结构简单明了,表现赣南地区农民对事情的直接叙述,其中代表作品为南康的《长工歌》。在丰富的赣南民歌中,混合交替节拍类型的歌曲占一半比例,其中四分音符分为2/4拍、3/4拍、4/4拍、5/4拍等多种混合交替节拍,八分音符分为2/8拍、3/8拍、4/8拍等多种混合交替节拍,赣南民歌的节拍特征以“节拍交替”为主。赣南民歌变化的节拍与客家方言具有紧密联系,赣南民歌中由“四三音节”组成七字四句体的民歌格律,构成其主要的音乐节奏形式,并由衬词和衬腔形成节拍的混合交替,例如山歌的末尾带有“喂打喂”、嗬、喂”的号子,通过打乱固定的节拍,展示赣南民歌节拍的混合交替性。赣南民歌是以腔从词的古老歌曲,具有源远流长的历史特征,民歌中的音符与歌词息息相关,赣南民歌在创作过程中根据语音的需要添加装饰音,充分展现了赣南民歌的艺术形式。
4结语
民歌作为我国音乐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具有浓厚的本土特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赣南民歌也不例外,在赣南地区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浓郁的地域文化背景下应运而生,是赣南地区劳动人民的真实生活写照,也是社会发展的动态体现。为更好的宣扬和传播赣南民歌,本文对其音乐形态特征展开分析,从赣南民歌的旋律和调式、曲式结构、音腔、节奏、节拍特征角度出发,展示赣南民歌的独特魅力,为更多同仁对赣南民歌的研究提供参考,促进我国地区音乐事业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高书琴.沧源佤族民歌音乐形态特征分析[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11,30(2):93-96.
[2]高丽琴.赣南民歌中“节拍交替”现象及其成因[J].大舞台,2012(5):22-23.
[3]夏郁.区域文化视野下的赣南民歌探析[J].戏剧之家,2013(11):135-135.
作者简介:谢东 ,新余学院艺术学院2015级音乐学本科班学生,专业主项:声乐;卢亮,新余学院艺术学院讲师, 研究方向:声乐演唱与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