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铁明
摘要:学科教学是基础教育的基石,学校教育通过学科教学将学生需要的学科文化知识、生活技能、审美能力、生存本领等以学科知识的形式,如同电脑的程序一样刻到学生那一个个精密的大脑中,本文探讨了如何发挥学科优势,让学生愿意接受学科教学传授的知识和能力,找寻让学生在学校教育中获得最大的收益的方法。
关键词:学科教育 电脑 生命教育 手机 网络
学科教学的对象是学生,教学中涉猎学生的手、口、耳、眼、脑能力培养,更涉及学生“全人”的教育。它是科学知识的发源地,是让孩子认识自我、珍爱生命、培养兴趣、提升能力、懂得感恩的重要手段;它能将生命教育融入到教学的各个环节;它如网线一样布满孩子的大脑;也如无线网一样辐射孩子生活的每个角落;它也可以同空气、手机一样让孩子离不开、放不下。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这是陶行知先生的教学思想的主旨,更是尊重学生,热爱教育的教师的法宝,因为没有爱的教育,没有生活的教育,没有做的教育是空中楼阁,是幻想,是没有根的植物,会枯萎,会无法长大的。中学生是12岁到17岁之间的未成年人,知识积累的程度、人格完善的过程、习惯养成的道路、健康成长的路径都事关国家命运和民族复兴。在学科教学中,怎样解放学生的双眼、大脑、双手空间、嘴和时间?创造学生幸福成长的生态环境?如何利用学科特色在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如何将生命教育融入到教学中?下面以化学学科教学为例谈谈具体做法。
一、结合学科特点进行生命教育
化学教材中,涉及生命知识的内容很多,如何把学科教学与生命教育有机结合,做到适时、适当?
1.从教学目标出发,整体规划教学
教师应分解教学目标,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环环相扣、循序渐进,进而系统性地掌握知识。
2.精研教材内容
涉及生命教育知识的内容有氧气、二氧化硫、氮的氧化物、空气、酸雨、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盐酸、人体的六种营养素、合成材料等内容。
3.将抽象的物质拟人化,帮助学生理解
教改的细风,已经吹入到祖国大地,但升学的压力还是使初中化学教学也走上了“基础知识+习题”教学模式。
4.适当联系,穿针引线、润物无声
教学中用故事、视频、经历等翔实的生活实例,使学生沉浸其中,了解自身,认识自我,明白要生活得健康、科学、精彩,就一定要有装备,知识就是最好的装备。
教师的工作不仅是教给学生知识,更是传授思想,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人类不应奢求生活的赐予,而应享受给予的快乐。通过这样点滴的学科教学我们在学生的头脑中缓慢而精准地布下了带有学科特色的网线。
二、结合化学实验进行生命教育
化学实验具有一定的危险性,我们身边确实发生过化学实验事故。例如,氢气爆炸、酒精灯失火、一氧化碳中毒、烧伤、烫伤等。让学生辩证看待实验的得失,如果按步骤,按要求进行实验,安全是可以得到保障的,如果不懂实验原理,乱做实验,实验中没有章法,那就会出现安全隐患,安全實验的关键是要按照操作规定进行实验,而实验所获得的宝贵动手能力、科研精神、知识积累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
发生实验事故的原因主要有违反操作规定、用药过量、药品混入杂质、实验室空气不流通等,了解各种化学实验事故的引发原因,遵循操作规程,认真仔细地进行操作,就可避免各种事故的发生,做到安全实验,保证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安全,体验到我动手、我收获的幸福,让学科教学这个无限网辐射生活。
三、家、校、社会联动进行学科教学
(1)结合课内外内容进行生命教育。环境是人类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包括空气、水、土壤。毒奶粉、苏丹红、禽流感、非典、甲醛、白色污染、酸雨、农药、化肥、全球气候变暖等问题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和人类活动的频繁等都受到全社会的普遍关注,人类被一次次的恶性事件洗礼,对这些问题不夸大其危害、不人云亦云,引导学生从不同的侧面了解事件的成因,对学生进行生命安全和化学知识双方面的教育,感受化学的博大和滥用化学品的危害,养成辩证看待问题的唯物主义观念。
(2)家校结合。生命教育,不是只有教师就可以实现的,那是对学校教育的扩大化,万能化。教育是大事业、大空间、长时间的积累和沉淀。对生命负责的人都深刻懂得,教育是将“小生命”变成鲜活的“全人”的过程。让每个孩子都有强烈的生命意识,认识自我、调适自我、发展自我、珍爱生命、关注自然、保护环境,才能创建一个美好的社会。
四、结语
学生成长需要营养丰富的黑土,清新的空气,无污染的水源。学科教学如清新的空气,供给孩子呼吸;如手机,是孩子联系世界的工具。家庭教育就是土壤,贫瘠的土地很难长出茁壮的苗。社会教育是水源,被污染的水源只能让孩子生病。在实施生命教育的过程中,将学校、家庭、社会融合到一起,让学生有清新的空气,健康的黑土地,清澈的水源,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的孩子是懂得感恩,珍惜生命的,他们的人生将会鲜花盛开,充满生机。
参考文献:
[1]陶行知.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M].吉林:吉林文史出版社,2014.
[2]陈国仙. 整体规划,横向迁移——迁移能力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培养[J].学园,2014(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