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天”在中国哲学里是一个相当重要的范畴。董仲舒以“天”为其哲学的根本,用阴阳五行学说建构了“天”的思想体系,董仲舒的天是人格之天、道德之天和自然之天的统一。并将其天的哲学思想与当时儒家政治思想和社会哲学相结合。目的就是为汉继续秦大一统政治理念,为当时社会建立新的政治社会秩序提供合理的理论依据。董仲舒的这一思想体系不仅对汉代的思想流派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乃至对汉以后儒家思想的转变产生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关键词:天 阴阳 五行
一、董仲舒“天”思想的历史渊源
哲学思想的发展,无不受其历史、科学、认识以及现实社会需要等条件的制约。所谓超越客观条件的哲学思想是不存在的。董仲舒所提出的“天”的观念其实来源已久。
商周时期,天这一概念已经和政治产生了关联,在当时,天是具有人格的,是以一种最高者的形式存在。君主的权力来源于天,政权的更替也是天所决定的。在周时期,天的观念逐渐发生变化,更加具有道德性。天对君主具有一定的道德约束。要主政者“明德、敬德”。
到了孔子时期,孔子继承商周时期的传统,将天视为神,是宇宙至上的存在。《论语》里孔子言:“获罪于天,无所祷也。”①天可以降罪于人并且成为人们的祈求祷告的对象,这可以看出孔子是将天视为一种拥有人格的存在,可以决定人的生死,决定万事万物的走向。并他由此提出了“畏天命”思想。他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②在这里孔子讲天命、大人和圣人一同排列,可以看出孔子对天命的重视。但是“天”在孔子的思想中并不占支配性地位,“人”才是其思想的核心。通过孔子“知天命”的说法就可以体现,他认为尽管人的生死、贫富都由天决定,但是人只要不断加强自身修养,坚持不懈努力是可以弥补本身的不足的。孔子关于天人关系的思想主要是引导人们注重道德修养,加强自身的精神建设,做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
而孟子时期,从其所提出的“莫之为而为者,天也;莫之至而至者,命也。”③可以看出孟子认为天是一种不做而成、不求而至的必然的存在。孟子虽强调天对于人事决定作用,但他和孔子一样认为只要加强自身道德修养就可以知天命,“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④这里孟子说的“知”就是思考理解然后运用的过程。这是一个通过不断超越自身以达到知天命的方式。
而我们知道不同的环境对人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汉初时期,阴阳五行的思想逐渐与各个学科交汇糅合。以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编写的《淮南子》为代表,该书就是倡导阴阳五行说,以道家和阴阳家思想为主的哲学著作。处在汉初的儒家学者董仲舒就受陰阳五行思想影响颇大。东汉著名的史学家班固曾说:“汉兴,承秦灭学之后,景、武之世,董仲舒治《公羊春秋》,始推阴阳为儒者宗。”⑤在董仲舒的思想体系中,天是宇宙的本体,天和人之间存在一致性,通过阴阳五行来运行。对于阴阳学说的继承,不仅是因为他处在这样一个阴阳五行学说流行的时代,更是因为这也是他构建自己的思想体系的重要支撑。
二、董仲舒“天”的思想的内容
前面我们有提到董仲舒所处的汉朝阴阳五行学说盛行,而董仲舒深受这一学说的影响。因此其思想体系的核心“天”不可避免的与五行学说有所结合。在董仲舒看来:“天有十端,十端而止已。天为一端,地为一端,阴为一端,阳为一端,火为一端,金为一端,木为一端,水为一端,土为一端,人为一端,凡十端而毕,天之数也。”⑥天是由天地人阴阳五行这十个元素构成。这个天是指的是自然,不受人力控制拥有自身的规律并作用于万物的自然。是宇宙自然的本体。
春秋繁露中董仲舒曾说:“天者,万物之祖,万物非天不生”,“天者,百神之大君也,王者之所最尊也”⑦,天是整个宇宙的最高存在,是他的思想体系中的最高范畴。“天执其道为万物主”天是最高的主宰。这里的天可以说是具有人格意志的,有统领世界万物的权力,可以对人类及其社会实行赏罚制度。而且天还具有道德性,这里可以说是继承了周的“敬德保民”思想,延续了天对万物的道德约束。通过这种人格性、道德性的赋予,使天确立了宇宙至高的地位。
董仲舒的天富有多重含义,不论是宇宙自然本体的天还是具有人格意志的天还是延续了道德属性的天,都是董仲舒的思想体系中天所包含的。这些不同的含义是不可分离的,是一个整体。其所产生的不同只是董仲舒在实际运用中的具体表现。天的人格性,对人类及其社会所进行的奖惩是通过自然本体来实现的。而天的道德性更是人格性的一种附属。是人格之天所本身就具备的属性。
董仲舒的“天”的思想体系不仅是为确立的天的本体意义,因为董仲舒的最终目的是为当时的社会政治服务,因此相比形而上的“天”他更关注于社会现实,对天人关系的建构成为了他思想的重点。
董仲舒试图构架“天人感应”的思想体系,将天与人合理的联系在一起,为天人建立沟通的桥梁。而天人感应其实可以看做两个部分,其一是同类相应,同类相应一直是自然社会的规律,同类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周易里曾说:“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则各从其类也。”水流向潮湿的地方,火需要干燥的柴火。这些都是自然中的同类相应。天人感应的其二就是天与人同类,天人同类是天人感应的必要条件和前提。没有天人同类,就无法同类相应法则推出天人感应。因此将天赋予人格意志,将阴阳五行与天相结合,都是董仲舒为了天人感应所做出的理论努力。
三、董仲舒“天”的思想的影响
董仲舒的思想作为汉代的主流意识形态,不仅融合了阴阳、道家等百家的思想,也发展了儒家的形而上的思想,在当时社会乃至中国哲学史上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董仲舒对“天”的研究解读,由于中国古代的经济、政治体制,以及儒学对伦理道德问题的关注重视,最终走向了对天与人的关系建构问题上,更多的是在为政治社会提供服务。而没有将天与科学结合,走向理论实践。
注释:
①《论语·季氏》
②《论语·季氏》
③《孟子·万章上》
④《孟子字义疏证·原善卷上》
⑤《汉书·五行志叙》
⑥《春秋繁露·官制象天》
⑦《春秋繁露》
参考文献:
[1][汉]董仲舒.春秋繁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2][清]苏舆.春秋繁露义证[M].北京:中华书局,1992.
[3]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第2卷[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4]张显栋.试论董仲舒的天的哲学思想[D].西安:西北大学,2006.
(作者简介:谢艾乐,哲学硕士,单位:湘潭大学哲学系哲学专业,研究方向:中国哲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