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美引善 寓美于德

2017-09-11 06:23黄云鹏
云南教育·视界 2017年6期
关键词:校园文化办学校园

黄云鹏

学校文化是指学校主体在整个学校生活中所形成的具有独特凝聚力的学校面貌、制度规范和学校精神气氛等,其核心是学校在长期的办学中所形成的共同的价值观念、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它常常对学校的教育产生重大的影响,决定着学校的精神面貌,左右着学校教育的方向。

校园文化建设要努力实现以学校硬件设施为载体的物质文化和以师生精神为核心的精神文化的统一,改变师生把学校简单地看成是一个传授知识的地方,改变一谈校园文化就是唱歌、跳舞、参加体育活动等片面认识。各中小学要努力提升校园文化品位、构建新的校园文化体系,使师生进一步认识学校的价值观念、办学理念、历史传统、精神风貌、办学特色以及学校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一、为什么学校要进行文化建设

(一)基于学校课程改革的需要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以新课程的实施为契机和载体,在国家课程的层面,努力体现课程与教学文化的转变,努力实现教学行为和学生行为的转变,力图重构学校教育教学的生存方式:超越“知识本位”和“学科中心”,以学生发展为本,逐步实现学生的自主发展;超越“权威主义”和“普遍主义”,形成师生之间的合作、对话与分享,逐步实现课程与教学的创新;超越“刚性的”“静态的”“封闭的”课程与教学,逐步形成“弹性的”“动态的”“开放的”课程与教学。“基于学校、在学校中、为了学校”的校本课程的开发,师生共同参与的课程与教学资源的建设,学校和师生自主设计和实施的综合实践活动和研究性学习,从课程与教学的层面全面推进了学校文化的建设,课程与教学文化的改造与提升成为学校文化的显著亮点。

(二)基于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

面对课程与教学实施中不断出现的各种问题,学校和教师遇到了巨大的挑战,教师专业发展成为学校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于是校本培训、校本教研应运而生。以校本培训、校本教研为学校新型制度,形成了新的教学反思文化、教师合作文化、阅读文化和学习文化,全面提升了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和综合素养。在这一过程中,建设学习型学校与学校文化建设紧密结合起来。目前,由鲍尔·沃尔纳、彼德·圣吉等人所提出的有关学习型组织的理论,指导着相当一部分学校构建学习型组织与建设学校文化的实践。

(三)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迫切需要

不可否认,当前应试教育影响依然巨大,在追求升学率的片面思想影响下,有的中小学学校急功近利,没有从少年儿童可持续发展出发,忽视了校园文化建设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中小学生健康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因此,必须充分认识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在少先队文化建设中有机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优美的校园环境,多彩的文化生活,高雅的艺术情趣,浓厚的学习氛围,科学的人文精神,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形成催人奋进的学校精神、科学进步的价值观和正确的舆论氛围,为少年儿童创造有益的学习、生活、成长环境,激发学生积极向上、求学奋进的热情,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基于校本管理的需要

校本管理是以学校为中心的管理,是学校责任和学校权利相统一的因地制宜的管理,是学校主动适应变化的环境的自主管理行为。校本管理是教育民主和权力分享理念下的学校管理模式和管理行为,它鲜明地体现着新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文化。校本管理的实践,需要并呼唤着现代学校制度的建立。而现代学校制度是在改进和调整学校与行政、学校与社区、学校与家庭关系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种新型制度,也是一种新型学校文化,即学校服务文化。建设学校服务文化,要求我们从以让教育行政部门满意为中心,向以让学生和学生家长满意为中心转变;要求我们面向学生、家庭和社区,构建以服务对象满意度为宗旨、以服务项目承诺制为运行模式、以多样化和个性化服务为基本方式的学校服务体系。

(五)借鉴企业文化模式建设的需要

企业文化是在企业发展中产生和形成,并有效促进企业经营和发展的文化。相对于学校文化的概念,企业文化反映了更好地适应社会变革的当代经营理念、组织与行为设计理念、全面质量管理理念等。学校文化建设在以下两个方面借鉴企业文化模式,探索了有益的经验:一是借鉴和运用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学习企业文化中的服务理念,服务学生,服务教师,服务社会,努力提供优质服务和优质教育;二是借鉴CIS(Corporate Identity System)的方式,即企业形象识别系统,进行学校形象设计。

(六)实施特色发展战略的需要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學校把形成办学特色和学校特色,作为学校发展的重要战略,并与学校文化建设结合起来整体推进。不同的办学历史和学校传统,是形成办学特色和学校文化的重要资源;不同的教育理解和教育哲学,是形成办学目标、培养目标和学校精神文化的基础;不同的社区、环境和背景,会提供不同的教育教学生态环境和丰富多样的课程与教学资源;不同的校风、教风和学风,会造就不同的师生行为和人格。学校已有的特色项目、特色活动、特色环境等局部特色,可经过文化选择、设计、整合,上升为学校的课程与教学特色、组织行为特色和个性化的教育理念。而在办学实践中所形成的独特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哲学,也可以通过选择、设计和创造,转化为具有鲜明特色的学校项目、学校活动、学校环境和课程设计。学校特色发展战略可以推进学校文化建设,学校文化建设应突出学校特色的形成,这是一种双向建构、双向促进、双向提升的过程。

(七)学校与社区、家庭互动的需要

学校是社会中的学校。学校所在地区的文化必然会影响学校文化,作为社会细胞的家庭也会在相当程度上影响学校文化。因此,学校文化建设必须高度重视社区文化和家庭文化的影响,必须高度重视学校与社区、家庭的互动和结合,充分利用和开发社区和家庭的教育资源,使社区和家庭成为学校的延伸,同时学校文化建设要面向社区和家庭,要全方位向社区和家庭开放,实现学校文化、社区文化、家庭文化建设的共生和共享。endprint

二、基本思路与方法探究

(一)形象设计,打造学校整体印象

学校形象设计就是以独特的教育理念整合学校资源优势,提高学校办学绩效,塑造学校公众形象的过程。学校形象设计涉及学校理念目标形象、师生员工形象、文化景观形象、教育效能形象、产品成果形象等,是学校文化形象的全新塑造。

办学理念。办学理念是校长对中小学为什么而存在、中小学应当做什么和应该怎么做等基本问题的理性思考,体现着校长对教育的理想追求及对办学过程中教与学、发展与改革、理想与现实等基本关系的价值信念。学校办学理念要避免政治口号、千校一面。

办学目标。办学目标是指在较长时间内,学校生存和发展中带有全局性、方向性的奋斗目标。目标定位须有科学预见和创新性思考,须坚持实事求是、量力而行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制订近期、中期、长期发展规划,包括改善办学条件、教师队伍建设、管理制度、教科研、学生发展等。

学校标识。一切复杂的事情如能通过简单的符号来表达,问题往往就容易解决。符号化的管理,是学校管理中的重要内容。通过一体化的符号形式来界定学校内外的责任和义务,使学校管理在各个方面能有序高效地运作,建立起学校与众不同的个性形象,使学校能够在同行业中彰显自己的风格和特点,从而在同行中脱颖而出。学校标识文化是以学校标志、标准字体、标准色彩为核心展开的完整的视觉传达体系,是学校理念、学校规范等抽象语意的具体符号表现。学校标识文化分为基本要素系统与应用要素系统两方面。基本要素系统主要包括:学校校徽、标准字、标准色、象征图案等;应用系统主要包括:建筑环境、办公用品、交通工具、衣着制服、旗帜、标识牌、宣传橱窗、陈列展示等。

(二)制度育人,健全制度文化根基

制度文化,是有形的,也是无形的。从建章立制的角度来看,制度建设是有形的;从校风建设、学校精神来讲,是无形的,要通过有形的制度文化建设达到形成无形的相互影响、共同进步的无形的约束力。良好的校园文化需要凝固在完善的校园制度之中,完善的校园制度将为校园文化的传承提供制度保障。建立健全学校规章制度,必须充分体现校园文化特质,而不能与之背离。通过校园制度建设,校园精神将外化为师生的行动,从而使学校倡导的价值理念得以落实。

2015年8月,教育部颁布实施了新修订的《中小学生守则》,守则共9条,282字,涵盖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是学校制度文化建设纲领性文件和重要依据。学校可结合守则中9方面的内容制订相对应的、细化的、具有可操作性规章制度。例如,针对“好学多问肯钻研”可制订学习常规,针对“珍爱生命保安全”可制订安全常规,针对“明礼守法讲美德”可制订纪律常规,针对“孝亲尊师善待人”可制订礼仪常规,针对“文明绿色上网”可制订文明上网公约。通过制度文化的有效实施,发挥其约束力和激励性,形成比、学、赶、帮、超的良好氛围,发挥制度育人作用,达到建立制度的目的和意义。

(三)环境育人,优化校园物质文化环境

校园环境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思想道德、行为习惯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各学校要因地制宜,精心设计,绿化、净化、美化校园,让校园的一景一物都能起到教育作用。在学校环境建设中,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努力提高文化品位,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化风格。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营造有利的校园环境氛围,必须坚持以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基本内容,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的方方面面。这种导向作用的发挥,必须严格遵循教育规律与学生成长规律,避免生硬地灌输式引导,应贴近中小学生心理和生活实际。

同时,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必须立足于自身实际情况与当地文化背景,综合开发自然、人文环境资源,充分调动校园与社会力量,统筹规划,系统安排,明确责任与义务,调动广大师生积极参与校园文化建设,使校园文化处处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需要注意的是,良好的校园物质环境并不意味着不加限制的校园物质建设。校园物质建设必须是科学、合理地反映校园精神内涵,为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提供必要的条件即可。

(四)精神引领,创造良好的校园精神

校园精神是校园文化的核心,是学校的灵魂,是育人目标的高度概括。校园精神不但是对学校传统的继承和发展,还是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表现为师生共同的价值取向、行为方式和工作目标,突出表现在校风、教风和学风上。

1.大力加强校风建设。校风体现着一所学校的优良传统、精神风貌。学校应认真总结提炼本校优良传统,通过各种形式的载体活动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努力营造团结和谐、开拓进取、求实创新的校风。首先是通过一定的物质载体将校风表现出来,如通过创作校歌,编辑校报、校刊和制作校风宣传牌等形式,让师生耳濡目染,受到熏陶和激励。同时,通过建立荣誉室,举办校史展览、校庆活动等,增强师生对校史、校风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从而增强凝聚力和向心力。

2.努力营造优良的教风。教风是教师在长期的教育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教育教学的特点、作风和风格,是教师道德品质、文化知识水平、教育理论、技能等素质的综合表现。各中小学、幼儿园应积极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逐步形成以“爱生”和“敬业”为核心的师德规范。一方面,学校要努力使教师投身于教育研究和教育改革之中,促进教师之间更多的合作;另一方面,学校把教师列入学习者的行列,使教师认识到既有教的义务,又有自我学习的责任,把学校当作是自己和学生共同学习的场所,积极鼓励教师参加学历进修、岗位培训,征订教育刊物,组织形式多样的主题学习活动,提高教师的理论修养和业务水平。

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风。学风是指学生集体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治学态度和方法,是学生在长期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卫生习惯、行为习惯等方面的表现。各中小学、幼儿园要积极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努力学好本领。通过开展形式多样、载体灵活的系列活动,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逐步形成举止文明、尊重师长、勤奋刻苦、博学善思的优良学风。

由于自身条件、教育理念、发展环境的差异,不同的校园有着不同的校园精神。校园精神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既可以是几代师生教育实践积累自然而然形成的,也可以是教育者有意導向的结果。教育者应充分重视校园精神的营造,结合实际,通过校风、教风、学风建设,形成符合时代精神的积极向上的校园精神。

(五)重视实践,深化校园文化活动建设

校园文化必须以活动为载体才能更好地转化为学生的行为,从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中小学校具备开展文化活动的先天优势,可以利用各种资源开展有效的校园文化活动。

1.充分利用各种节假日资源,开展主题教育活动。比如,在中国传统节日里,可以开展相关主题活动,使学生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 “三八”国际妇女节、“五四”青年节、教师节等节日里,可以开展相关主题教育活动,促使学生培育和践行“爱国”“敬业”“自由”“平等”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充分利用校园媒体平台,开展适合学生的校园文化活动。除开展传统的手工报、作文、绘画等征集活动外、还可以利用校园网络、校内广播、校刊、校报等校园媒体平台,搭建符合学生特点的校园文化互动平台,提高学生参与校园文化活动的主动性,使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校园文化活动中去。

3.充分利用“三生社团”活动的开展,培养队员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红塔区自2008年起,在全区小学结合“三生教育” 全面开展“天天有活动,人人有特长,校校有特色”的社团活动。全区各小学把每天下午的课时压缩为一小时,其余时间用于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可自主选择参加。社团活动在培养学生兴趣和爱好的同时,使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为学生的多样性发展提供了最大的可能。学生社团活动成了校园活力和魅力的重要体现,成了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载体,对丰富校园文化、促进学生身心成长起积极的促进作用。

“以美引善,寓美于德”。学校文化建设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是提高学校品位、打造品牌学校的途径,同时,学校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永久的工作,需要我们持之以恒的积累且要不断创新的变化。endprint

猜你喜欢
校园文化办学校园
智慧校园在中职学校校园文化中的建设与应用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持续深化校园文化建设 助力基础教育阶段人才培养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新生态学校的校园文化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