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需要怎样的感恩教育

2017-09-11 19:41
云南教育·视界(综合) 2017年7期
关键词:施恩王老师情感

“配合着煽情的音乐,台上的演讲者声嘶力竭,台下几千个孩子坐在操场上集体痛哭。”日前,一段山西某小学感恩教育演讲现场的视频引发社会争议,网友质疑这种演讲的形式接近“营销式洗脑”。而实际上,“台上激情演讲,台下哭成一片”的感恩教育屡现报端,渐渐形成了一种教育的模式。中小学感恩教育存在哪些问题?学生需要什么样的感恩教育?记者进行了調查。

煽情不是教育

“如果母亲的情绪不发泄出来,会得精神病……可怜的母亲只能把心里的痛苦,发泄到一个让她最有安全感、又最爱她的人身上,即自己的儿女……”视频中,主讲的专家是“倒过来动能教育”创始人、被学生称为“欧爸”的欧阳维建。以教育活动家、演讲培训专家和学生潜能激励专家等诸多头衔面对公众的他解释说,“倒过来”的含义就是让孩子反过来理解、包容和感恩父母,疏导心灵、化解心结激发潜能和正能量。

无独有偶,2014年,山东某小学举行“托起明天的太阳”感恩演讲,全校1 000多名师生、家长抱头痛哭,孩子向家长下跪。2015年,云南某小学的“感恩励志”演讲中,师生相拥、家长和老师互相致谢,部分家长、学生泣不成声,报道称“整个校园弥漫着无限的温情”。

那么,这种情绪的波动能够激发温情、提升学生的正能量吗?

“煽情不是教育。煽情一定要借助情感的极端化、夸张化才能达到瞬间激发感情的效果。这种由极端激发的情感本身是极端的,来得快,去得也快,不能沉淀为品质。”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高德胜指出,“这种煽情的次数多了,还会导致孩子的情感麻木,产生荒唐感,走向教育的反面。”

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冯建军认为,这样的感恩教育就像是作秀,借助的是外在的场景和语言的刺激,所谓的“感激”是外部刺激的反应,而不是学生内心的反应。靠外部刺激生成的情感,是瞬间的,也是不真实的。

记者发现,邀请专家演讲,是很多学校感恩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并不是所有感恩演讲都会到涕泗横流的地步。

北京市密云区新城子镇中心小学教师李二伟介绍,该校平时也有感恩演讲,一般是学校或者主管部门邀请一些知名人士前来演讲,“讲课的主题也是感恩、孝顺这些方面,但请来的名人、专家普遍理性平和。遇到父亲节、母亲节,学校会提醒学生为爸爸妈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学校的确负有传统教育、引导学生感恩父母的责任,但学校的手不能伸得太长。将现场学生和家长置于情绪失控的尴尬境地,这对家长至少是不尊重。学校应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公共伦理教育上来。”华东师范大学副教授黄向阳说。

懂得感恩是自然而然的过程

在上海市文来中学,每年的教师节,又被称为“爱生节”。当天下午,学校会提前一节课放学,让学生去探望小学老师。而一到这一天,这所学校所有上了高中的毕业生都会回去看望初中、小学老师。

文来中学毕业的黄一凡在高一教师节那天,专门让妈妈开车去看望了在一所薄弱校支教的初中物理王老师。费尽周折找到学校后,他与王老师合了个影。

“王老师鼓励我们一题多解,花很多时间拆解问题的条件,与同学们探究,还会以同学的名字命名解法。”黄一凡认为,正是王老师的循循善诱、庄谐并用,燃起了大家对物理学习的兴趣。“王老师对于我的人生弥足珍贵,他帮助我找到了学习物理的方法和自信心。”他说。

黄向阳认为,学校通过设立“班主任节”“爱生节”以及在母亲节、父亲节等时点指导孩子以恰当的形式表达感激之情,就起到了感恩教育的效果。“感恩情感的产生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也需要一定的引导。教育最自然的方式就是身教。”

“当学生看到父母为其学习、生活操劳,这种场景是真实的,生发出对父母的爱是真实的,也是发自内心的。”高德胜表示,“感恩教育适合采用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进行,即在日常生活中养成从父母、师长的角度看问题,学会换位思考,学会体会他人的关心,学着用自己力所能及的方式去关心父母师长。”

学会爱父母更重要

“小皇帝”“小公主”“众星拱月”“娇生惯养”……长期以来,在社会贴给孩子的众多标签背后,以自我为中心、不知道体贴父母是一个潜在的预设。高德胜认为,这种看法是错误的。“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遭遇,也都有自己的优势。当今的儿童要面对激烈的竞争,他们对父母的感情总体上也是正常的。”

高德胜强调,感恩教育存在一个误区,就是将父母之爱功利化。“父母之爱是付出之爱,不求回报之爱。父母之爱,正是在爱子女的过程中得到了回报,本身就是幸福的。那种夸大父母艰辛的说辞,也是不理解母爱的付出性特征的一种体现。感恩是必要的,但这种感情是自然生成的,不能从回报父母的角度来激发,否则就是对父母之爱的贬低。”

“如果施恩者认为,我帮助了你,你就必须知恩图报,实际上帮助的双方就成为利益交换关系,失去了无私的爱,很难形成道德或伦理关系。”冯建军说,“感恩的双方处于不平等的地位。施恩的一方处于优势心理,感恩的一方处于弱势心理。如果有意和过分强调对施恩者的感恩,就会从心理上强化这种不平等。这对施恩者和感恩者的品德发展都不利。”

“这不是反对一个人对他人帮助的感谢,而是说这种感谢应发自被感谢者内心,迫于外在压力的感恩是无奈的‘还债。”冯建军表示,与其过度宣传感恩教育,不如推进尊重教育、责任教育和爱的教育。“孩子需要的不是对父母的感恩戴德,而是学会爱父母。我们应该提倡一种爱,这种爱是一种大爱,超越感恩的大爱。”

(来源:《光明日报》 刘博超/文)endprint

猜你喜欢
施恩王老师情感
奇妙的旅行
英雄的沦陷
有趣的动物
英雄的沦陷
情感
台上
沉重的感恩
难忘的“记者招待会”
主题素材阅读之“情感”篇
“感恩教育”与道德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