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华南理工大学大学城校区的校园里,藏有一座由学生打理的 “秘密花园”,藏有近百种植物及各色花卉。5年前,一群热爱种植的大学生在学校成立了一个种乐协会,尝试在校园开发荒地。他们想做有文化的“花农”,在田野中引入《诗经》文化。
大学生在学校里成立协会开荒种地,有点意思。人们印象中的大学生,虽早已不是“天之骄子”,但与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夫还是有一定距离的。也有人质疑,大学那么宝贵的时间,花在农活上,值得吗?在我看来,至少从结果上,他们习得了不少农业技能,锻炼了自己的耐心和细心,甚至通过卖瓜果得到了一点小小的经济回报,这样的“秘密花园”没什么不好。
但是,如果仅以结果论,可能还低估了这些大学生的理想主义。实际上,正如创办者所说,“我们每个人都会有一个田园梦”。而今,他们在田野中引入《诗经》文化:“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歸,宜其室家。”“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这些都在他们的辛勤劳作下变为现实。或许,这些同好者本来就不是为了获得某种直接的回报而开荒种植,而只是为了自己的“田园梦”,给“诗意地栖居”一片空间而已。简单地说,就是“不为什么”。
其实,大学校园里从来不缺“不为什么”的文艺气息。有时候,社会应当对学生的“不务正业”宽容一点,那正是他们在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之外,自由成长的一种重要方式。这些爱好种植的大学生愿意以《诗经》之名,把时间花在土地上,与有些“low”的蔬菜瓜果打交道,坚持了数年并还将坚持下去,可见不是突发奇想,而是有自己的想法的。现在的学生,考高分者易得,“有自己的想法”却更值得珍视。
从某个角度来说,社会上对此有质疑之声,也正提醒我们应当反思教育的本质究竟为何。从开荒种植中体会自然之美,锻炼出独立能力,把自己的梦想通过双手变为现实,不正是一种绝佳的学习和成长吗?难道一定要把时间花在报辅导班、考英语、考证上才算不“浪费时间”?
教育,不一定非得教导学生急吼吼地追求上进与成功。人生不是长跑,只追求结束撞线那一刻的名次,而是一次重在过程的旅途。像这些校园农夫一样,把时间“浪费”在自己热爱的事物上,不是一件挺美好的事吗?endprint